当史学遇上时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10:50
【观点】
当史学遇上时尚
武汉外校高二(8)班 陈雅雯
于丹红了,当人们排上了4个小时的队,为获得她新书上的签名时,我不得不思考,我们所青睐的,推崇的,追捧的,以为是时尚的,到底是像于丹一样的讲师们,还是古文化本身?这样的时尚,究竟是为古经典注入新鲜的血液,还是为它添加了危害极大的防腐剂?这需要我们去品味,才能明白。
文化经典,曾一度被我们束之高阁,与时尚沾不上边。而当电视里,刘心武、于丹、易中天等等学者一一在“百家讲坛”上开讲,我们的视线又重新投向经典文化,不同的是,这样的经典通俗易懂,还掺拌进一些流行的用语词汇,所以更能使我们接受,学者们称它为“时尚史学”。“时尚”与“史学”的组合,堪称新颖。这样的时尚将我们拉近经典,但同样,也让我们“远离”着经典。我们不看《红楼梦》,只看《刘心武谈红楼梦》;我们不品《论语》,我们只品《于丹论语心得》;我们不读《三国演义》,我们只读《易中天品三国》。难以想象当我们的后人想学习经典时,手上只有《某某评论语》,《某某赏三国》,那将是怎样可笑的场面。这样的“二手经典”之风,这样的时尚,犹如嚼别人嚼过的馍,易吸收,但毫无营养可言。
于是,意识到这种时尚“飓风”危害的“权威”们,纷纷站出来,指责这种“时尚”的传播者。“于丹”被称为“文化奶妈”,余秋雨被叫作“文化传教士”……我认为,这样的比喻固然贴切,但却忽视了客观事物本身——所谓时尚,不过是大多数人共同的喜好所形成的潮流,与其批判传播者,不如指责所有追随时尚的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换个角度来说,人们之所以喜欢听于丹讲《论语》,而不爱自己看《论语》,显然因为后者枯燥乏味,而前者通俗易懂。就像当人们唱起“阳春白雪”时,只有少数几个跟随着唱和,这便是“曲高和寡”。足以说明与雅文化相比,“俗”更能使人接受,而为大家所接受的,便成为了时尚。
品味时尚,当我们发现了它的危害时,同样也应该看到其好的一面。因此,我们更需要引导时尚,而非阻止时尚,让更多的人喜爱“阳春白雪”,让古文化真正成为时尚。
【点评】文化经典遭冷落、时尚读物受追捧的现象曾经令无数专家学者担忧,而时至今日,文学经典的时尚解读又引发不少的争议。文章的作者能敏锐的洞察到二者结合的利与弊,倡导人们客观审视文学经典与时尚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很有现实意义,但如若能给出自己对二者结合的具体建议,则内容上更趋饱满。
【成长】
我,一直在途中
华师一附中高二(10)班 刘雨晨
前夜
野外。拉练。步行。17公里。——终于轮到了我们!明天,我们这群在书案前匍匐了11年的书生,将戴着厚重的眼镜,行走在12月寒冬的冷风中。
晚上,回寝室途中遇到了高三的学姐。她说她们当时是生不如死,我们听后,踉跄着回了寝室,借着路灯的光,同学看看表,是晚上22:00。她绝望地看着我,问:我们打算怎么度过黑暗前的10小时?
出发
出征大会一如既往地照本宣科,让我们恹恹欲睡,唯一赶走瞌睡的,是班主任带着我们宣誓: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
1000多人的呐喊很容易让我热血沸腾。跟随着大家欢呼,我把嗓子眼的声音都赶了出来,外加手舞足蹈,可是,在心里,我不知道这句话能支撑我走多久,10分钟,还是全程?
途中
刚开始是很轻松的,或许说是很美好的,与其说是拉练,不如说是郊游。有山,有水,有溅起尘土飞扬的汽车,有嘻哈笑闹抛弃忧愁的同伴。渐行渐远,那渐渐远去的似乎不仅仅只是那些作业考题,更是那徘徊在我们生命里11年黑云般的压力。
可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步伐开始有点沉重?每个人都开始流汗,倦意、劳累、空虚,经由阳光,一丝丝、一点点地侵入我的体内,像一只只毛毛虫,贪婪地吸食我余下不多的力量。时近中午,温度在上升,我们都只能沉重地迈出机械的脚步。学校准备的巴士开过我们的身边,抬头一看,已经有人撑不下去,他们躲在窗后,脸上呈现复杂的表情。我们一边大声地嘲笑车里的人,一边很担心自己会不会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突然有谁在拉歌。歌声像波浪,从前面的队伍传来,到了我们这里得到强有力的承接,再传到队伍的后面,此起彼伏,汹涌澎湃。在尽情敞开喉咙狂歌之后,我的身体渐渐地生出一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欲望,像球员迎接了猛烈的头球,像弄潮儿驰骋在浪巅波峰。对于音乐的力量,我从不怀疑,在后来的路上,我和同伴都轻声地哼唱着。那是一段我们都喜欢的旋律:“勇敢地往前飞/多远都无所谓/黑暗后的星光有多美。”
抵达
当我们来到一个破旧的哨所,当老师告诉我们这里就是目的地,我们很兴奋,但都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相互笑笑,大家都明白,这一路的苦和难,我们竟一起一路走过。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吗?书上写的老掉牙的故事?!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怎么这句话此时想起也是那么地令人动容?
后记
坐车返回的时候,我还很激动,不敢相信我能走完,也很骄傲,这种骄傲是只有经历过、坚持过、最后战胜自己了才有的骄傲,“这种苦都挺过了,以后就不怕了,长大了,就坚强了。”同学说,我一边笑她说得好严肃,一边在心里默默地点头。
忽然想起从前,小K在博客上写的文字:高三是座坟墓,那里有得以重生的蝴蝶,也有等待残废的蚕虫。高三我如何走过?我想,我已有了答案。到了熟悉的校门口,我发现:我,一直在途中。
【点评】中国自古就有“一考定终身”之说,尤其是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教育承载了太多社会和家长的期望。于是,中考、高考几乎成为了所有学子的“噩梦”。本文正是借学校开展的“高考誓师”体验活动,向我们真实的再现了当今学子们艰辛的求学生活。但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最终能战胜自己胆怯、复杂的内心,以一种昂扬拼搏的姿态迎接高三的到来,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季风】
近春
武昌实验中学高二(4)班 程着
上课的时候,无意间往窗外一瞥,忽然一惊,原来已经是春天了。
几天前,还是仅有几片枯叶的萧瑟老树,已生出了新芽,新叶的绿却又不是那么纯粹,在碧绿中,又带着点鹅黄色,显得娇嫩而富有生机,松树也都抽出新芽。
松树是四季长青的,但每到春天,它也会跟着其它的树一样,用新叶换老叶,只是这种更替不那么明显罢了。但在老叶那种深沉的绿的衬托下,新叶的绿也能显得更活泼。
本来还想继续看下去,在校园里继续寻找更多的春天,只是发觉老师似乎已经瞪了我很久了,只得将目光从窗外回收,但寻春的心却依旧存在。
清明时节,回农村老家祭祖时,发现了更多的春天。
农村的春天和城市的春天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城市的春天是羞涩的,你明明知道她已来到,却又总也找不到她的痕迹,快放弃时,不经意间的一瞥,却又会让你发现,原来,她就在你的身边。
而农村的春则豪放得多,路两旁,全是油菜花,明艳的黄色是无限的生机,无限的希望。也许油菜花本身无香,也许是我们错过了油菜花飘香的季节,这满眼的菜花,竟无一点香味,我忽然想起了冰心曾在《一日春光》中说,海棠花无香的妙,我想,若是冰心老人见这无香的油菜花,也会说,无香也妙。
倘若油菜花有香,应当是一种怎样的香味呢?玫瑰的香味太过雍容,桂花的香味太过清远,梅花的香味太过孤傲,都与油菜花这种质朴与平易近人不相符合,思来想去,反而觉得油菜花还是无香的好。
这满眼的油菜花正是满眼的春天。
向远处望去,远远的山坡上,有一块块梯田,田里面,早已有秧苗,远处秧苗的绿色与近处油菜花的黄色,配在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的完美的春的景象。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已经来到我的身边。
【点评】文章咏春,似无心实有心,以乡村和城市的春天作比,重点抓住油菜花的明艳之色和无香之妙,将初春的清新和灵气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尾更是巧借朱自清《春》中的名句,与文章开头的“寻春之心”相呼应,可谓丝丝合缝,诗意盎然,颇有大师风范。
【真情】
那一次,我流泪了
武昌区棋盘街小学五(4)班 李盼盼
一想起那天,泪水就立刻无声地湿润了我的眼框......
很普通的一天。
像往常一样,我回到武汉中学。我刚快走到校门口时,一只肥嘟嘟、胖乎乎的小狗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摇摇摆摆地跑到了我的脚跟前。我笑了,拿起书包带,在狗儿面前摇晃,小狗睁大它那双溜儿圆的大眼睛,好奇地盯着书包带,可就是不跳起来。我生气了,翘起嘴巴不理它。它用小鼻子嗅嗅我,扬起头,乖乖地趴在我脚下,还眼含希望地望着我。我禁不住地又笑了,这时,小狗儿突然一转身,向一家礼品店跑去。我的心儿已经被狗儿操纵,于是也跟着狗儿跑进礼品店,认识了养狗的那位阿姨。
从此礼品店似乎成了我的小家,我上学放学都得去一趟,不管时间多么短暂,尽管去只为了摸两下那只小狗仔仔,我还是坚持去。看仔仔似乎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随着时间的流逝,仔仔似乎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聪明、机警,看我的目光里有其他人都不能理解的东西。而我知道那是什么,那就是对我的爱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和仔仔的感情越来越深。正当我陶醉于我于仔仔之间的爱时,命运却给我和仔仔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早晨,我兴高采烈地奔向礼品店,轻声招呼:“仔仔!出来啦!”我满心喜悦地希望它从冷饮柜的后面冲出来,等着我的拥抱。可我盼来的却是可怕的寂静。一种不祥的预感包围着我,站起身,我定定地看着阿姨,心中慌乱极了,阿姨脸色黄黄的,她哀声告诉我:“昨天晚上七点多钟,那辆车……唉!仔仔啊……”就再也说不下去了。我跌坐在椅子上,好一阵子,我的脑海像放幻灯片一样,从遇见仔仔到昨天下午仔仔还跟我玩捉迷藏,这一切一切,都好像一场梦。过了好久,我才意识到:仔仔死了,被车撞死了。我再也不能和它玩捉迷藏了,再也不能从它眼里看到对我的爱了,再也不能……我想哭,却哭不出来,我傻了,从礼品店出来,只觉得天旋地转,愣愣地回了家。躺在床上,泪水终于找到了它的港湾。闭上眼睛,我似乎还听到仔仔在叫我:“汪汪汪……”
传说每个生灵,都会有一颗自己的星星。天上的星星啊!哪一颗是属于仔仔的呢?
【点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的小作者讲述了一段自己与一只小狗相识、相伴,最终分离的故事,虽谈不上选材之新、立意之深,但却情真意切,叫人动容。好文章应该是事真、情真、理真,唯有笔端倾真情,方能妙手著文章,让我们共同呼唤真情作文的回归!
《楚天都市报》品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