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视界名人喜欢加入外国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00:14
郭春孚
《建国大业》是好是坏,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没看过。但是,对这部影片由一些假洋鬼子参与拍摄早有耳闻,今天又作了考证。其实谁参与拍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拍摄质量,只要拍得好,谁来演都行。然而,许多网民对“外国人”出演“建国大业”这样严肃的主题、这么伟大的人物意见不小。
让我感兴趣的是,我国的著名演员为什么喜欢加入外国国籍?
我想,这与演员的职业特点、心理指向、人生理念和个人追求等有关系。
在旧中国,人们把演员称为“戏子”,意思是演戏的人,含有贬义。演员的职业特点是善于模仿,演什么像什么,演张飞时就是莽汉,演曹操时就是奸雄;感情丰富,需哭则哭,需笑则笑,完全取决于角色需要;等等。
由于长期处于入戏状态,演员很难从戏中走出来,有的演员被戏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深深打动,即使戏演完了,还生活在戏中。经过学习阶段的培养,职业生涯的强化,演员形成的心理指向是艺术化的,是故事中的情节,不是现实中的故事。
这种职业特点和心理指向,使演员形成了艺术化的人生理念,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演戏就是活着,活着就是演戏。
虽然演员的个人追求因人而异,但也有共性,那就是追求艺术化的生活,生活在艺术化的世界,成为个性自由、感情奔放、生活浪漫、超凡脱俗的名人。
演戏生涯塑造了演员,演员塑造了艺术人生。大多数演员的行为只能用艺术标准来衡量,不能用政治标准去评判。因为,所有的演员都是感性大于理性、感情多于思想、表演长于生活、艺术重于真实。可以说,演员没有政治立场,只有艺术细胞。如果对演员谈政治,无异于对妓女谈贞节。
演员属于水性,随势而形。在著名演员纷纷加入外国国籍这个问题上,与时代背景是密切关联的。近年来,我国的人才都喜欢往国外跑,就像清末至民国时期一样,即使无意在外国定居的,也要挖空心思镀一层外国金,因为外国的金子比中国的金子发出的光亮,从国外转一圈回来,哪怕原来是垃圾,也会身价倍增,必受重用,提干加薪;留在国内的都是蠢材,像驴一样拉磨,像牛一样耕田,像螺丝钉一样做工,像农民工一样打工。受着时代潮流的挟裹,本来就感情丰富的演员怎能不心动?
艺术没有国界,演员没有祖国。然而,中国的艺术有国界,很难走向外国,甚至还受到某些国家的抵制;中国的演员没有祖国,一个个加入外国籍,有的还嫁给了外国人,做爱也有艺术性,而且还是中外结合的。对于中国的演员来说,生活等于演戏,演戏等于生活,在外国可以过更艺术化的生活。反对他们加入外国籍,他们是听不进去的。
我对影视界名人加入外国籍没有意见,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他们辩护的,我甚至还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表演力,都去外国演戏,将中国的影视艺术更多地传播到外国,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哪怕嫁给外国人,或娶洋妞,多生一些中外有机结合的孩子,也是天大的好事。混血儿既漂亮又聪明,像东北的“二毛子”就具有典型意义。
让我可惜的是中国外流的科技人才,虽然他们没有演员名气大,甚至没有名气,但对中国来说,这是大出血,流失的不仅是人才,而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发展力。中国可以没有著名演员,但不能没有科技人才。
[附] 部分加入外国籍的演员名单
陈凯歌 美国 陈 红 美国 刘亦菲 美国
陈 冲 美国 邬君梅 美国 顾长卫 美国
蒋雯丽 美国 宁 静 美国 王 姬 美国
张铁林 英国 许 晴 日本 韦 唯 德国
胡 兵 泰国 苏 瑾 新西兰 李连杰 新加坡
童安格 加拿大 蒋大为 加拿大 徐 帆 加拿大
陈 明 加拿大 沈小岑 澳大利亚 斯琴高娃 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