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功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9:23:12
人生学 2009-03-16 21:37:11 阅读66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版主:sara 2005-6-19
分析人生成功是各学科共同的责任,经济学不能代替其他学科的作用,但经济学确有其独特的作用。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偶然性,家庭背景、出生地、运气、机遇、性格等偶然性因素都可能对一个人的成功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多数人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必然性中存在规律,而规律是经济学可以分析的。
在经济学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企业(或国家)的成功具有相同的规律。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或衡量标准是其获得了最大的人生效用,金钱或效益、权力或地位、工作、健康、爱情和家庭等都是其获得效用的手段。为了分析的方便,经济学主要以金钱为人生效用的衡量标准。但这不等于说,经济学只分析金钱,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具有远比金钱更宽广的内容。
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既分工又协作的社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平等的法治社会中(这个约束条件很重要),一个人要想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他就必须参与社会分工协作,必须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有用的产品或提供有用的服务。他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有用的产品或提供有用的服务越多,就能获得越多的回报(或效益或效用),即能获得更大的人生成功。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更多的有用产品或提供更多的有用服务呢?在不考虑外部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两种行为选择:一是是否根据自身人力资本的变化选择了最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又符合市场需要的工作岗位,选择了其能胜任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或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岗位,即选择高效岗位;二是是否在已选择的工作岗位上尽力发挥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即选择高效劳动。如果一个人在现有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技术和制度约束条件下,既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及时选择了最高效的岗位,又在每个选定的岗位上进行了最高效的劳动(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则这个人就能为社会或他人生产其能力范围内最多的有用产品或提供最多的有用服务,因而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就可以获得其能力范围内最高的回报,即获得人生最大限度的成功。
在考虑外部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否顺利地选择高效岗位和进行高效劳动,需要具备许多条件:一是高效岗位的不断产生,需要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而分工的深化需要配套的市场交易条件,而市场交易条件的具备需要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二是高效岗位的不断产生,还需要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三是高效岗位的选择依赖于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而人力资本的提升又需要资本投入和知识普及;四是高效劳动需要产权、奖励等激励制度来保障;五是高效劳动也需要机器、电脑等新设备和新技术来支撑。
因此,一个人的成功既取决于主观努力,也取决于客观条件,还取决于对客观条件的有效利用。一般说来,那些成功的人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一是选择了既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人生定位(目标和方向);二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能很好地把握住机遇,选择了专業化水平或效率较高的工作岗位(以及承载工作岗位的行业、工种和工作地区);三是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包含正确的观念、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心态等),或进行了高效劳动;四是选择了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制度和技术环境;五是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如果从人与人之间比较的意义上来看人生成功,则一个人之所以比另一个人更成功,是因为他更好地在上述五个方面进行了正确的选择和做出了更多更好的努力。
不过,至此我们还只分析了公平竞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民主平等法治社会中较理想的人生成功情形,即只分析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下人生成功的情形。现实中,有些人付出少或不多,但得到回报多,因而也获得了人生成功。这些人或者通过继承和家族庇荫,或者通过垄断特权和行政权力,或者通过巧取豪夺和投机,或者通过飞来机遇和运气,或者通过某些天赋,而获得了比他人更多的财富和成功。这些人生成功的情形,要么超出了经济学的分析范畴,要么是由于制度(主体行为的约束条件)不合理造成的。在垄断、独裁和特权盛行的制度约束条件下,多劳不一定多得,诚实劳动不如投机钻营,有能力不如有特权,为市场客户提供有用服务不如为领导提供特殊服务。这就诱使很多人将获取人生成功的途径放在取得特权、取得领导信任和进行投机上,而不是放在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更多的有用产品或服务上。在这种社会中,负的外部性很多,一些人个人的成功不能相应带来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变革,将垄断、独裁和特权制度改变为公平竞争、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制度,以使更多的人依靠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有用的产品或提供有用的服务而获得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