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曝隐私成为互联网时尚 中国人为何乐此不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44:25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的公共媒体上,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一股以曝自己隐私为“时尚”,以偷窥、泄露、传播他人隐私为“光荣”的风气正以可怕的速度漫延开来。一些出名公众人物,尤其是文艺界人士被动牵涉其中,他们的个人生活被无限地放大,完全暴露在整个社会面前。
中国社会是一个奇特的社会,在对待个人德性和隐私的问题上尤其如此。由于“修身 、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套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模式,一些人对他人德性和隐私的关注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人活世上,往往只是为了一个“德”字。
由于中国人思考或评价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私德出发的,一个人即使因为公德上的极其败坏而犯了罪,甚至被判了重刑,但是仍然会有人出来辩护或辩解说,他是一个“好人”,因为他非常“讲义气”,他对亲友极其“友善”,他对哥们或对某些特殊小群体极其“慷慨”,如此等等。这些辩护往往能博取一些人的同情,说这个其实在公德上一无是处的人在私德方面值得称道。如此重视“私德”,使一些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
在社会里,在小圈子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搞好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私人”关系。
这种对私德的偏好,导致了一些人对个人私生活和隐私的偷窥欲望。于是,中国形成了一种有趣的“透明的”隐私文化。比如,单位里一旦有人结婚,就得给单位同事发喜糖或发请帖,用以表示自己的个人婚姻状态。这在西方人看来肯定会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你结婚是个人的事,是私事,是隐私的事,除了亲友,别人不能探问,也不能讨论。但是在中国,在同一个单位,谁、谁、谁谈朋友了,结婚了,生小孩了,
离婚了,生老病死了,都可以毫无顾忌地肆意谈论。这实际上是以暴露或丧失个人隐私为代价,来换取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沟通的文化。这是一种骨子里刺探、破坏或披露他人隐私的文化。
在这种“透明隐私”文化传统之下,当一个人在个人生活上遇到不幸时,他往往会求助于亲友,而不是自己解决。
如果自己在私人生活或个人生活方面遭遇不幸,他就会想办法,让自己的亲友来分享这种不幸,实际上这是一种以丢掉个人隐私换取别人同情的做法。
公民曝自己隐私,就是对自己进行自我羞辱,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自我否定;公民偷窥、泄露、传播他人隐私,就是对他人进行公开羞辱,是一种违法行为,严重的会触犯刑法。这是一种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背离的风气。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的对牵涉到公民隐私事件的一句评论是,“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并算不得什么,但是发生在他的身上,性质就不一样了。”在私德和隐私上对公民的区分对待,导致的是整个社会的分裂,是社会期待产生一些高于普通公民的公民,或者一些不再是公民的特殊公民。
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只要求一个特殊群体为整个社会承担他们无法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这种责任往往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
无论是谁,无论出于善意或恶意,未经他人同意,在公共场所如报纸、媒体、网络、朋友聚会场所发表属于他人隐私的言论,都违反法律,是法律所禁止的。对公民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远比我们对个人隐私的猎奇要重要得多。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是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基本权利法律要求的体现。在对私德和隐私问题上,国家、政府和社会都不应当坐视不管,而应当有积极的作为。否则,今天受到伤害的是这个人,这群人;明天或后天受到伤害的迟早会是我们自己,即使不是自己,那也很可能是我们喜爱的或亲近的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