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养子投靠希特勒 纳粹党卫军有支英国部队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3:02:45
一眼看去,这是一个普通的纳粹党卫军士兵,这身行头谁都认识。但是仔细看一下,还是能发现这身行头与党卫军军装有两处细微的区别,这两处细微的区别能帮我们搞清他的真实身份。
该男子的右臂上有一枚绣着英国国旗图案的盾形徽章,右肩章上还有一个奇怪的标志--象征英格兰王室的三狮标志。
这名下士不是普通的纳粹士兵。他属于党卫军一支鲜为人知的部队--英国自由军团,这是一支由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叛变的士兵组成的队伍。
犹太人养子投靠希特勒
这个略显傲慢的年轻人名叫罗伊·尼古拉斯·考兰德,是英国自由军团的一名下士。让人吃惊的是,他是由一个犹太家庭领养的,他居然投靠了纳粹。
考兰德1914年出生于伦敦,小时候被一位立陶宛犹太商人收养,后来被送进了寄宿学校。19岁时,他被养父送到了南太平洋新赫布里底群岛的椰子园中做工。
战争爆发后,考兰德加入了新西兰军队,在西撒哈拉和希腊地区作战,1941年4月被德军俘虏。
但是,和其他战俘不一样,考兰德有着一丝对法西斯主义的同情,他渐渐相信纳粹的胜利不可避免。于是,当德国入侵苏联时,他决定叛变,自愿帮助希特勒侵略苏联。
他的要求起初被德国人拒绝了,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在战俘营里充当翻译。
希特勒下令成立英国部队
他一直“努力”与德国人合作,1943年,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被转移到了柏林南部20英里的根沙根战俘营。
从表面上看,根沙根战俘营就像是度假营地,那里伙食好,设施一流,比一般战俘营好得多。
在这个战俘营里,顺从的战俘们可以享有休息的权利,但是,这并不是德国人大发慈悲,其背后藏有更险恶的用心,他们想诱使战俘帮德国做事。
在根沙根,考兰德首先接触到的是整个二战当中最无耻、最臭名昭著的英奸--约翰·阿梅利。
阿梅利是老哈罗公学的学生,是丘吉尔内阁重要成员的儿子;但也是一个性变态、一个破产者、一个纳粹信徒。巴黎陷落后,他和他的妓女老婆留在了法国。
在产生组建英国部队和德国人并肩作战的念头之前,阿梅利作了大量美化“第三帝国”的演讲。这支英国部队起初被命名为“圣乔治军团”,后来改名为“英国自由军团”。1942年12月28日,希特勒从他位于拉斯滕堡附近森林的老巢中亲自发出指令:“同意成立英国部队,成员应该是前英国法西斯政党成员或者那些意识形态相近的人,部队重质量不重数量。”
希特勒还规定,在参加战斗之前,英国自由军团应该达到排级力量--有大约30人。
“努力”成为“英国自由军团”下士
阿梅利到战俘营巡视,试图招募英军和英联邦国家军队的战俘,但他遇到的大部分是嘘声和嘲笑。那些爱国的战俘常常拿他的宣传单擦屁股。
但是,考兰德却非常渴望参加。在加入阿梅利的部队之前,为了证明自己对新主子的忠诚,他已经参与德国电台的节目制作。
1943年底,考兰德被送往柏林潘科受训,1944年1月1日,英国自由军团正式成立,考兰德被授予下士军衔。
他本希望能够被任命为军官,但是德国党卫军上尉汉斯-韦勒·诺布克被任命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
当年春天,部队被派往德国汉诺威东南20英里的希尔德斯海姆,4月20日,也就是希特勒55岁生日那天,英国自由军团穿着特制的制服进行了就职游行,这就是考兰德这张照片的由来。制服的袖口上还绣有“英国自由军团”的标志,但标志在这张照片上没被拍到。
英国自由军团的士兵们还经常在希尔德斯海姆的咖啡馆与当地的德国女人喝酒调情。和其他叛徒一样,考兰德抓住机会找了个名叫卡罗拉的德国女伴,同时他仍然在柏林的电台工作。
形势不妙重新投降盟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英国自由军团的成员都认识到战争朝着不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他们已经无意出战。诺布克上尉多年后回忆道:“英国自由军团只是在消磨时间。”
连考兰德对纳粹的忠诚都动摇了,那年夏天,他计划逃跑。根据党卫军的计划,考兰德、弗朗西斯·马顿以及另一名英国自由军团成员将会在第二批被送到西方前线,考兰德希望利用这个机会逃回盟军阵营。
9月3日,考兰德和马顿按计划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然后他们就找了个地方躲了起来。第二天,他们向英国军官投降,成为英国自由军团最先被捕的两名成员。
在随后的审讯中,考兰德竹筒倒豆子,很痛快地把叛变者的名字全供了出来。当盟军解放欧洲后,英国政府根据他的供词抓获了很多叛国者。
被轻判终老澳大利亚
考兰德和英国自由军团的被捕者被押回英国受审,令人震惊的是,尽管他们通敌罪名成立,但受到的刑罚却比人们期望的小得多。
主犯阿梅利被绞死,考兰德只被判刑15年,刑期后来还减了一半。由于害怕报复,考兰德希望自己的战时记录能够保密。
刑满获释后,考兰德于上世纪50年代搬到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不停搬家,希望找到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最终,在离悉尼两小时车程的工业小镇莱斯布里奇园区,他找到了一间公寓。65岁时,他在这里走完了自己富有争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