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人的文字素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0:36:07
70年代人的素描
■1970年生人
对“文革”记忆淡漠,部分人还参加过“红小兵”;抓特务的连环画收藏了好多;女排
“六连冠”曾经激起心中无限波澜,《少林寺》使男儿热血喷涌。如今,多数人事业初奠,
但“钻石王老五”也不少。
■1971年生人
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升入中学,受影视剧影响,学武术的念头闪现一时,上大学时面临
交费,毕业后开始“跳槽”,多数已婚。
■1972年生人
小学作文中有了“万元户”,“张海迪”等字眼,最早一批港台“追星族”,还唱着《望星空》
给老山前线写过信,不少人扑腾进了商海,半数已婚。
■1973年生人
“文革”的阴影基本褪尽,在初中时迷恋“霹雳舞”,大学毕业后,部分人成了考研一族。
■1974年生人
小学时戴红领巾是最快乐的,诗人顾城自杀事件成了镜像,《致橡树》经常是聚会的拿手活儿。
■1975年生人
长大要当科学家,考试时的政治学得专注,流行广交四海笔友,有人曾逃学,和父母出现“代沟”。
■1976年生人
与唐山大地震一起出生,小学开始接触电脑,上中学膜拜汪国真的诗,毕业纪念册上有了
“爱”这个字眼。
■1977年生人
电子游戏机进入他们的中学时代,席绢的“言情”如痴如醉,家长开始寻求和孩子“沟通”;
基本没有经受过挫折。
■1978年生人
中学时能吃上汉堡包,迪厅酒吧花去了父母不少薪水。
■1979年生人
“可口可乐”代替了父母辈的“糖水”,“扮酷”时代与他们的年轻通行。
70年代人记忆深处的20首歌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这是一首融汇了心灵愉悦和情感抒发的歌,刚刚从浩劫中焕发青春的国人在振兴与
反思中想象着“到那时,花也香鸟也鸣”的情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
“希望的田野”莫如说是“青春的田野”,这首歌的节奏是当时最鼓舞人心的节奏,
从“金嗓子”殷秀梅的口中传出来,更有一种心潮汹涌的感觉。
《小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当社会主义建设路上新长征需要
大家不断奉献时,一种比做“蜜蜂”“螺丝钉”的忘我工作,甘于奉献的思想流淌在时
代主流。
《党啊,亲爱的妈妈》
一个政党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时刻体现着人民的意志,中国老百姓永远记着“跟党
走”的口号,在实践人生理想的同时和党一起分忧和喜悦。这首歌的流传证明了这一切。
《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
享受和平生活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些保卫边疆的战士,这样的歌在当时传唱城市乡村,
可贵的是刚毅中所迸发的细腻柔情。
《万里长城永不倒》
历史是不会忘记民族耻辱。热血的流淌是记忆中最恒久的河流。对于下一对的教育,
可能这样的歌所代表的力量是巨大的,穿透内心的。
《我的中国心》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强大和威盛的基础,一句“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
心”的歌词在一夜之间传唱大江南北。这是一首让今天的流行音乐羞涩的歌。
《酒干倘卖无》
第一首让国人心动的台湾歌曲。
《童年》
经典歌曲传唱不败的有力证明。
《迟到》《假如》
从此人们开始有了表达爱情的“流氓”方式。
《一无所有》
中国摇滚就此开始,近乎于一种无内奈的宣泻,也就是说:我无力养你,但我可以爱你。
《热情的沙漠》
爱有多种表现方式,烫热的沙漠也许正是冷酷的最早表现。
《冬天里的一把火》
至此音乐界被迫喝下了一杯“青酒”,原来音乐也可以这样做。
《故乡的云》
“归来吧!”这不仅仅是祖国母亲的期望。
《跟着感觉走》《外面的世界》
代表了开放后国人面对五彩缤纷的无所适从。
《月亮代表我的心》
爱情恒久远,一歌永流传,音乐和爱情最完美的合作典范。
《我热恋的故乡》
“我的故乡并不美”,这似乎告诉我们:母亲虽丑,但她爱我们,我们也爱她。
相信并不全部,代表每个人的观点。
生于七十年代—回忆录
似乎是不经意之间,一批20世纪70年代,现在30岁上下的年轻人,逐渐跳上了潮头,占据了桥头堡,
成为了社会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分子),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他们也成为时下消费的中
流砥柱。于是有关“生于70年代”的话题被各路人马炒得沸沸扬扬,房子是给“生于70年代”盖的,
车子是给“生于70年代”开的,就连手纸,“生于70年代”的都和其他年代不同。
正如一首歌,我们无奈,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存在实在是无奈,我们生于70年代。70年代是一个淳
朴的年代,而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更是由一个淳朴的年代进入一个信息时代。而这一代人有人平步
青云,有人怀才不遇。有人欢笑,也有人哭泣。他们在生活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感受着不同的遭
遇。其实和其他年代出生的人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生活对他们来说,有太大的
变化…
70年代的枕边书
生于70年代”的人今年最大的33岁,最小的24岁。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年轻的主力军。
他们在新中国文学和思想史上最黄金的八、九十年代长大成人,是被三联书店的学术思想、
译林的外国文学及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滋养起来的一代,浸染了中西方的文化碰撞
世界在改变着我们,我们在改变着世界,而“生活在不可避免中庸俗”——那些读过的书,
那些爱过的人,那些多情而伤感的诗句,还记得吗“散落在时间尽头的/一代代玫瑰,但愿
这里有一朵/能够免遭我们的遗忘”(博尔赫斯)——回到那些令你震撼的文字,回到心灵
的最深处。拒绝庸俗,拒绝遗忘!
七十年代有很多自己的故事和经典的瞬间,
支离破碎的片段贯穿起来更象一部成长史。
1岁时见到床前鲜艳的气球会手舞足蹈,现在除了钱没什么能让我高兴的事情。
2岁时眼里的阳光总是很灿烂的,现在再湛蓝的天空在我看来也总是灰蒙蒙的。
3岁时几乎所有人都试图让我闭嘴,但现在无论说什么话都要在大脑里考虑一下。
4岁时棒棒糖就是最好的美味,现在却发现吃什么都没有胃口。
5岁时最喜欢喝山海关汽水,现在却经常在酒吧里买醉。
6岁时每天清晨蹦蹦眺跳走进学校,现在下班后依然强打精神去接本科。
7岁时我唱“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现在我经常唱“第一次吻别人的嘴,第一次生病需要喝药水”。
8岁时在课桌上划三八线,坚决不允许女生过界,现在我希望和所有漂亮女孩亲密接触。
9岁时觉得《霍元甲》里的王秀芝漂亮极了,现在梦中情人数都数不过来。
10岁时学小鹿纯子倚墙倒立,现在上六楼大口的喘着粗气。
11岁时天天学习雷锋,现在却觉得雷锋经常违反当今的交通法规----疲劳驾驶。
12岁时学会了简单的英语而洋洋得意,现在牢骚国骂随口而出。
13岁时看《少林寺》对李连杰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记忆更深刻的是那个风情万种的牧羊女。
14岁时看《十六岁花季》,现在看《走过花季》和《花样年华》。
15岁时暗恋一个女生,现在离婚了的她却暗恋我。
16岁时看《红楼梦》和《三言二拍》,现在看石康,卫慧和尹立川。
17岁时天天在马路上跳霹雳舞,现在总是脱口哼出《那一年我十七岁》和《十七岁那年的雨季》的曲调。
18岁时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的呢,现在总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是。
19岁时写日记给自己欣赏,现在把隐私发到网上让别人看。
20岁时为找工作苦恼,现在却为跳槽到哪一家发愁。
21岁时一边看《射雕》一边缅怀那个古怪精灵的翁美龄,现在看周迅演的黄蓉忽然想起潘金莲。
22岁觉得三十岁真没劲,到时死了算了,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要推迟了。
23岁时天天迷恋港台歌星,现在对哈日哈韩嗤之以鼻。
24岁时为一场失恋伤心至极,现在明白了最难忘的爱情往往是悲剧的。
25岁时空虚无聊就在床上睡一觉,现在我空虚无聊就想起两个字---上床。
26岁时把头发染成不同的颜色,现在我为突然冒出的白发叹息。
27岁我体重120斤,现在我体重140斤。
28岁时看街头美女我看脸蛋,但现在看身材。
29岁总是参加别人的结婚典礼,现在听到更多是离婚的消息。
30岁..........。
怀旧,让我们彻头彻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