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悔 中国留日博士开办免费汉语学校谱辉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4:05:01
2006年09月05日 09:34: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2006年7月23日下午,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的第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圆满落幕。来自桃山学院大学的朝尾美佳出人意料地获得比赛三等奖。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参加本次比赛的选手,基本上都来自各国大学中的汉语专业,而朝尾美佳却是在一名中国留日博士免费开办的“旭日中国语学校”学习汉语的。这个免费汉语学校是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学生?在这一奇迹的背后,是中国留日学子姜旭在艰难路上写就的辉煌。
大胆抉择
1998年5月,作为与大阪府友好交流的研修生,姜旭代表铁道部赴日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技术研修,后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初,已经是桃山学院大学硕士生的而立之年的姜旭,面对众多选择,他的想法是,作为中国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中华民族,为中、日两国人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把中国的文化传播给日本人,让更多的日本人消除误解,了解中国,喜欢中国。
抱着这样的想法,姜旭大胆地萌生了免费开办汉语授课班的设想。通过认真思考,他将学习班冠名为既与自己名字有关,又有“日、中”两字的“旭日中国语”学校,寓意“旭日初升”,象征蒸蒸日上,希望美好。2002年4月,“旭日中国语”学校开班了。为了事业,更为了祖国,姜旭深为自己的抉择所感动。
四年风雨飘摇 ,用心升起旭日。现在,“旭日中国语”学校的学员已经从最初的2人变成了现在的45人,除了日本人,还有韩国等其它国家的学生。对此,姜旭欣慰地说:“学生们自称旭日中国语学校为‘旭日中国语家族’这正是我所期盼的啊!为祖国奉献海外学子的微薄之力,我今生无悔。”
孕育希望
自2002年4月,学习小组开班至今,顽强拼搏的苦与乐只有姜旭最清楚。作为留学生,他要在一边打工,一边攻读学位的情况下,坚持义务教汉语。虽然“旭日中国语”是免费的,是一项义务活动,但姜旭想,既然大家来这儿学习汉语,就要认认真真地,坚持不懈地教下去,再难、再苦也不能中途“流产”。虽然每周占用自己大量的时间,但看到学生们如此认真学习汉语的热情,他无比的欣慰。
姜旭非常注重教学方法,他讲课时不但讲拼音、对发音进行反复地练习与纠正。而且对句子成分,各种句型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还介绍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结合许多寓言成语故事,加深学员的认识,帮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还把教学内容同日本的新闻联系起来,活学活用。为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他购买了30多本日语版的汉语书,自己总结做教案,教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等。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姜旭就给学员们买回月饼、速冻饺子、速冻元宵等,与他们同餐,并给学员们讲述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正是这种“心与心”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使他苦心经营的“旭日中国语”对学生产生了一种“家”的感觉,一种“家庭”的温馨。
通过他几年的不懈努力,学生们都把“旭日中国语”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学生们认为,在大学四年中,最快乐开心的时间是在“旭日中国语”中度过的;“在大学四年里,笑的最多的时候就是在“旭日中国语”的课堂上;在“旭日中国语”中不但学到了汉语,而且学到了怎样去做人,如何去热爱生命。
备战大赛
为检验“旭日中国语”的成效,姜旭决定参加第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西日本地区预赛,并把目标设定在了要进入北京的决赛。
在备战大赛的那段日子里,他查找资料,准备演讲内容,反复研究观看历届大赛的录像,推敲策划表演曲目。在准备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可以说是没白天没黑夜,费寝忘食。没有睡过几天安稳觉,披肝沥胆,殚精竭虑。特别是在西日本预赛进入最后阶段时,他一天睡眠仅4个小时,由于长期紧张疲劳,造成神经性头疼,有时甚至出现了彻夜难眠的状态。几次生病,咳嗽不止,但他还是边吃药边辅导学生的发音及演讲技能。从今年2月底开始辅导学生参加比赛,他昼夜不分,废寝忘食。记得刚开始时,学生有一种抵触心理,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准备这次比赛?他告诉学生,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正是通过三个月大强度的集训,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西日本预赛中取得了第三名。这时姜旭告诉他的学生,像我们这样一个非正规汉语学习班,要想取得骄人的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要有超常的勤奋和超人的胆识。
为了在北京举办的“汉语桥”决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学校没有给任何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姜旭还是自费带领学生提前一周抵达北京。他深知音乐这门学科,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加之决赛中准备表演的钢琴弹唱《同一首歌》,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将前功尽弃。对此,姜旭决定给学生聘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一小时200元人民币的高昂费用使得这个穷留学生,在北京过起了“吃烧饼”的日子。经过专业训练,学生的才艺表演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为夺得三等奖提供了保证。
学子情怀
“沟通是理解的基础”,“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姜旭的事迹及“旭日中国语”的精神,国家汉办做出肯定的评价,得到了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的认可,受到多家媒体的采访并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并被60多家网站转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也不仅仅在文化,在经济贸易领域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扩大与进展。作为海外学子的姜旭,他认为有义务为推动这项伟大的事业而做出努力。虽然在日本仍然有些模糊认识,不利于两国人民的交往,但他坚信,这并不能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也不会影响他给日本人民传播伟大中国的文化历史。到目前,在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到100多万人,汉语已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在日本709所大学中,开设汉语课的越来越多,仅在日本关西地区55所大学中,选修汉语的学生就近10万人。在电车里,一边坐车一边学习汉语的情景随处可见。这也证明了,日本正在兴起了一股“汉语热”。另外,每年的招聘求职说明会上,会不会讲汉语,已经成为各公司招聘人材的一项重要指标。当然,在日本的汉语推广还有一段很漫长的道路,还需要去做大量的努力及工作。但是,姜旭深信“沟通是理解的基础”,“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只有让更多的日本人民了解中国,学习汉语,推广中国文化,才能使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地友好交往下去。
英雄无悔
我们把时间退回到2006 年2月。当时姜旭决定派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的同时,他面临着一个最艰难的选择。因为当时他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并收到国内两家大学的就职邀请,是踏上回国之路?还是留下来辅导学生参加这次世界大赛?说句心里话,在日本留学了六年,父母及家人为他付出了许多,欠他们的也太多太多了。一边是等待他辅导的“旭日中国语”的学生,一边是急切地盼望他早日回国的家人。何去何从,他陷入了迷茫之中,那真是一段痛苦迷茫的时光。他恨不得将自己分成两半,一半留在日本,一半回到祖国。痛定思痛,他还决定留下来进行大赛的准备工作。因为“旭日中国语”是他花费四年半的时间,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晶。“旭日中国语”离不开他,他也舍不得“旭日中国语”,这个学习班的学生也割舍不了对他的感情。责任使然,使他也放弃了在那两家大学就职的绝好机会。有人说:“你付出如此之多、失去了绝好的就业良机没有遗憾吗?”姜旭的回答是:“把理想当成事业,为民族做一些事情,是我人生的一种追求,这才是我一生中最难得的机会!”(来源:日本《关西华文时报》;记者曲路报道)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