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地沟油"生产全过程(数十图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22:58













实地跟踪调查“地沟油”加工厂
核心提示
近日关于“地沟油”的新闻占据着各大网站要闻版面,公众脆弱的神经被再次拨动,“八成地沟油流入餐桌”“每年300万吨地沟油被食用”等等标题让人惊悚,个别人据称还产生了厌食症,一个多年来被诟病的老话题,在今年被热点关注。到底“地沟油”是如何加工的,到底会不会如公众担心的被食用……
张洪峰调查:“地沟油”的学名为废弃食用油脂,其一般是以动植物油混合状态出现,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饱和脂肪酸甘油脂)。
经过调查“地沟油”的主要产生分为三种,(一)、餐饮业的厨余垃圾(俗称泔水、潲水),(二)、餐饮业排污口设置的隔油池,(三)、油炸食品餐饮业(如肯德基)的更换油。(另外城市下水管网靠近餐饮业位置的留泥井处也有少部分),如果统一称为“废食用油”更贴切。
综合分析
地沟油与泔水油在收集时存在时间区别,泔水每天都会收集,而地沟油一般每周收集一次,两者存在质量的不同,泔水油来源单一,而地沟油含其他杂物多,且加工工艺不同,前者需要有猪场配合,后者需酸化提取等。初步调查发现,两者“各行其道”。
泔水油(含油炸更换油),因为只需经过蒸煮加温,提前上层油,其来源单一,质量相对稳定,提成粗油后,再经过简单过滤、脱色、去味的加工(其粗油尚有油香),成本比较低,加工成为劣质食用油回流到餐饮业的可能性较大。但这种油口感不好,水分多,入口后能感觉到,特别是用在青菜上。
地沟油(含留泥井提取),因为其必须经过酸化分层才能高效提取,所以其粗油一般均是酸化后的油,这种油简单过滤无法清澈,难以改变浑浊的形态,且粗油非常臭,颜色很深,脱色、去味成本很高。其粗油销售价已经达到4元一公斤(合法用途),如再加上一系列成本高的加工为食用油,价格与正规的食用油几乎接近,没有利益空间,加工成为劣质食用油回流到餐饮业的可能性极低。
经过初步调查,“地沟油”回流餐饮业事实存在,但鉴于合法用途的收购(粗油)价也不低,且从粗油加工成食用油,销售价(不可能按照正规食用油价格)并不高,本博认为“地沟油”上餐桌的量不会太大,适当加以管理和产业引导即可杜绝,公众无需恐慌,更没有必要“厌食症”。
项目科研
“地沟油”回收利用项目存在较高收益,完全可吸引正规的公司参与经营。
在每个城市建设几家专门处理泔水油、地沟油等废弃食用油的企业,由他们加工粗油,再监管其提供给合法用途的下游企业。
加工企业必须办理相关手续,不能选择性的收集,目前已经有设备可以将泔水的渣压榨,提供给下游动物饲料企业,无需配套猪场(养殖污染)。地沟油的处理则必须考虑二次污染的问题:
恶臭:可以选址偏僻,封闭生产。
废水:设置沼气池,先行处理。对酸进行中和,再配套设备处置,可满足达标排放。
废渣:可以送城市固废垃圾场填埋。
废气:加温燃料产生的,有成熟技术可以处理。
建议:
从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入手,对非法经营者采取刑事打击的震慑,提高违法成本。对餐饮业非法提供“地沟油”给无资质者处理,严格实施处罚(目前已有地方立法)。
监管很难常态,此项目的利益随时可以吸引非法者进入,而废弃食用油必须回收,既是资源再利用,也可减少水体污染,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压力。所以监管部门合理引导合法企业进驻此市场,规范管理,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唯一方法。
如果能把“地沟油”管理得百分之十的象“敏感词”,公众的食用油安全就可以得到彻底保证,只要监管部门随时随刻“敏感”对待“地沟油”,哪里还会有上餐桌的机会呢?
(注:此调查并不全面,实地调查时间很短(4小时),写作(4小时),请仅作参考使用,此调查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
相关说法
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此次热点关注系因对他的一篇有关地沟油的报道而起):
何东平:“至于有些报道上面的数量也好,毒性也好,有夸大的说法,我想表这个态。”
何东平说,他和他的学生已经对武汉的地沟油现象做了数年的调查研究,但是研究仅限于对地沟油的成分和危害物质的分析,对国家制定监测地沟油的标准提供参考。废弃地沟油返回餐桌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到底有多少,他还没有掌握准确数据,也没有说过每年会有200到300万吨地沟油流回餐桌。
何东平:“人吃了以后,对人致死不至于,他加工以后你吃,你肯定死不了,但是从道理伦理上,让人受不了。”
浙江省药监局食品安全处处长卢用福说,杭州也做过类似的暗访,他认为,地沟油进入餐饮行业的可能性很小。
卢用福:“我们暗访过,他要把地沟油提纯到食用油的水平,成本相当高,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是不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