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是间隔性爆发的癔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00:42
“去鲁迅化”的最新步骤
据报载,从今秋开始,高中语文统一使用经又一次“课改”后出版的新教材。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去鲁迅化”。
人们知道,中学语文课本的“去鲁迅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前此的多次语文“课改”中,就已经贯彻了“去鲁迅化”的方针。如将鲁迅的《论“费额泼赖”应该缓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从教材中删除。这次又将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从高中课文中删除,不过是一个新的步骤罢了。
一而再、再而三地删减鲁迅的文章,据说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今天的孩子难得读懂。显然,这个理由是过于牵强的。鲁迅的文章难懂,就删除,相比之下,那些古文、古典诗词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比鲁迅的文章更难读懂,难道就都删除不成?再说了,鲁迅的文章就真的那样难懂么?所谓“难懂”,不过是一个托词罢了。
删减鲁迅文章的另一个“理由”,据说是出于“淡化政治”的考虑 ——过去挑选语文课文比较注重文章的政治性,而现在则要“淡化政治”,重点注意它的文学性。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梁实秋的散文《记 梁任公 先生的一次演讲》的首次入选——这在过去注重政治的年代是不可能的。
那么,将梁实秋这样臭名昭著的资产阶级文人的文章入选中学课本,就真的“淡化政治”了么?其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人们的行为都是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的。尤其是像选编语文教材这样的事,政治倾向更加突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莫不都是如此,没有例外。问题不在于政治倾向,而在于倾向于哪个阶级的政治。就以梁实秋的入选文章而言,表面上看,那篇文章本身的政治色彩似乎不鲜明。但是,你将梁实秋这样著名政治人物的文章入选课本,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你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同样,将鲁迅既极具革命性战斗性,又极具文学性的文章从课本中删除,也都是从政治的考虑出发的。比如,《论“费额泼赖”应该缓行》被删除,是因为精英认为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与外国人(当然主要是指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实行“费额泼赖”,而该文的观点却有碍于这个政策的推行,所以要删除。又比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被删除,则是因为精英的所谓“和谐”,主要指的当然是工农大众与新生资产阶级的和谐。如果梁实秋这样一位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却还在挨骂,那将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也必须删除。鲁迅其他被删除的文章莫不都是如此。
删除文章是出于政治的考虑,增加的文章也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比如,将鲁迅《拿来主义》一文入选中学课本,就是要用此文支持精英的对外开放政策。而新近将《药》、《为了忘却的纪念》从课本中删除,则是为了要与台湾的国民党搞“和谐”。精英大概认为,这两篇文章都揭了国民党的老底,都对其不利,所以要将它们从课本中删除,以维护国民党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崇高形象”。
真正说起来,“去鲁迅化”还只不过是一个局部的表象,而真正的目标则是要“去革命化”。“去革命化”,“告别革命”,正是30年来中国大陆上某种势力的强烈愿望和强硬呼声。“去鲁迅化”不过是他们选取的一个突破口罢了。鉴于鲁迅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选取他为“去革命化”、“告别革命”的突破口,无疑是最有力的。这才是某些人要从中学语文课本中一再删减鲁迅文章的真正动机和目的。
============================================
“去鲁迅化”是间隔性爆发的癔症
2009年08月13日 08:16: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两天,鲁迅作品是不是晦涩压抑、中学语文教材到底要放几篇鲁迅文章的旧话题,又波澜泛起、网络热议。类似讨论其实一点都不新鲜,近年几乎隔上一阵儿就爆发一次。说辞无非是“晦涩”、“压抑”,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个“偏狭”。可能“偏狭”更接近于对人的评价,往往在讨论作品时被有意忽略了。坊间很多讨论似乎有意',1)">
将作家为人和作品文本区分开来,可事实上能分得开 吗?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学语文教师,我觉得这样的讨论不值得认真辩驳。这些年来,“去鲁 迅化”文化癔症频频发生,本身就预示着我们社会的教育或者说教化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现行教材对鲁迅的解读,依然没有走出窄化误区,依然将其简单地政治化、革命 化乃至意识形态化。在这种泛政治化倾向影响下,鲁迅作品的文本价值被严重遮蔽,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经由文本进入鲁迅的世界。所谓循循善诱也不过是一点一点 将诸如“横眉冷对”、“不妥协”之类的标签形象化,一个无比丰富有恨有爱的生命个体被神圣化和伟岸化起来。
关于教材中鲁迅作品的讨论也仅限于篇目增删,至今没有看到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的呼 吁。如此做法,既有悖鲁迅本意,也是社会教育的悲哀。其实,很早以前就有过共识,即问题焦点并不在于鲁迅作品进不进教材、有多少篇目进教材,而是到底应该 用什么方式去接近、学习和评价它。
要说隐晦艰涩,大多数国学经典不更艰涩?可现在社会公众已对重温国学经典有了很积 极的评价。压抑也不是借口,鲁迅置身于一个动荡的变革时代,作品头绪繁杂、背景复杂也是事实,然而,惟其如此才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哪里能为了阅读愉 悦,而要求鲁迅作品也轻松起来呢。
其次,这一争论也暴露出我们在经典教育上的缺失,我们还没建构起一条社会大众进入 经典的有效通道。现实生活中,我们给太多白胡子老头滥发大师帽子,却往往又大大咧咧地抱怨真正的大师、真正的经典太少。我们只震撼于大师头上虚妄的光辉, 却往往不愿意、不能够走近大师、理解经典。我们也多满足于对大师的祭拜和悼念,以附骥尾为荣。
经典的修习能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心灵。经历了教材“随风倒”的人们终究会 意识到,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些真正的经典存留下来。鲁迅作品是不是这样的经典?我想,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众多学人的淘洗、锤炼,这一点当不应存疑。现在需矫 正的,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样去解读鲁迅作品。(原文标题:“去鲁迅化”是隔一阵就爆发一次的癔症 胡印斌)
相关文章:
天下杂谈:删除鲁迅作品是数典忘祖
不打倒鲁迅,文化就不和谐?
保护鲁迅不是周氏家事
语文教材为何不能轻松一下?
===================================================================
“不争论”就是“最霸道的争论”;“不谈政治”就是“强行推销他的那套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