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39:43
作者:行云浩远
编者按:汉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千百年来,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的用母语进行文化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让全世界的人都学说中国话!作为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和对方沟通,不要让自己适应他们,而要让他们适应我们中国!
一次会上,听了份单位里的年终工作总结后。我不禁感到惊诧,且沉默了许久。这份总结竟出现了三十余处不同的语病,主要表现在标点不规范,用字不准确,词语不贴切,句子不通顺,表意不明确等多个方面。如果再告知这份总结出自于教育部门,不知道你会有何感想。回想一下,有幸被抽调来工作已近半年,其间也接触过各种不同的材料,许多材料里的语病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实在令人担忧。
北京四中语文教师李家声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虽然李家声指的是教师,教师只是教育工作者里的一部分,但是却不能忽略了一点,难道庸的教育工作者就害不了人吗?或许会害得更多。害人这个问题暂且不说,我们都了解,教育工作者大部分来源于教师队伍,在人民群众的眼里可以说是“学高识广”的教育工作者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在教育部门都出现了这种问题,那么延伸一下到其它部门、其它行业呢,还有日常生活中呢?这些的确值得让人思考。
也许有人会说我小题大作,事实上并没有我所想的那样严重;也许有人会说这可能是一种巧合或者是少数现象罢了。但是可以豪不夸张地说,当代大学生,或者是经过进修拿到大学毕业证的工作者已经是遍布各行各业,而且占了相当大的比重。80年代以来,国内的很多学者、专家都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用于日常生活都比较困难。我们再来看看身边许多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无伦次的言谈和不堪入目的书写令人咋舌,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强在2000年9月15日至10月2日即悉尼奥运会期间,他从《贵阳晚报》悉尼“奥运专版”上收集到的同时署名为彭××和李×两位特派记者的文章一共是136篇,其中95篇有明显的语病,约占总篇数的70%;有些是一篇里有几个语病,有些则是一句里有几个语病。这样累计起来,大小语病共347个。若以这136篇计算,差错率超过255%。
北师大中文系曾经组织过一次消灭错别字的活动,请1000多名学生辨认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的几百个错别字。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把所有的错字挑出来,能挑出一半的人都很少。据1996年的《中华读书报》介绍1995年上海华东理共大学对该校新入学的总数为3511名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作了一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测试结果,总平均分只有63.9,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均不及格。
难怪有人作下此联来戏谑我们的大学生:无错不成文,别字错字自造字,字字触目惊心;有误方为篇,病句错句破残句,句句不堪入目。横联:大学生“爬格子”。难怪有人冷嘲我们高素质人才:人像研究生,文如中学生,字比小学生。
当今社会,老百姓在茶余饭后关注得比较多的恐怕就得算名人明星了。有许多名人明星在记者对他(她)们的采访、他(她)们对媒体的新闻发布会、被邀请到电视台作节目时的言词里同样语病百出,糟糕的汉语水平实在难与同他(她)们的名气相提并论。
汉语,我们的国语,我们的母语。我们开始走路就学习的语言、凝聚了数以万计劳动人民智慧和结晶的语言、见证了上下几千年华夏辉煌历史和文化的语言。我们的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有哪样不是名扬海外?有哪样不是名震古今?有哪样不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如今传承到了我们这里,且不说要叫我们超前赶古,至少也要将它传承和发扬下去吧,却如落得个如此狼狈不堪的状况――连最基础的说写水平都如此之烂,更不用说讲究的行文措词和做文章了。不知道国外友人会怎样看这个问题,也不知道会怎么看我们,作为一个曾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真有些让我感到无地自容;虽然只是一名乡镇中学语文教师,我却深感愧疚,同时也感到无比愤慨。如果要谈及死者,我真想知道已逝的祖先是否依然能含笑九泉;如果要说到活人,我真想知道他们是否感到羞愧,是否依旧过得安然。
记得上高中时,学生和家长普遍认同着这么一个观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科则是迫于无奈的选择,实在不行还可以死记硬背。走进了大学校园以后,同门师兄弟们为爱情而倍感苦恼,看着一个个青春靓丽的女孩们把橄榄枝抛给了别人而万分感慨:学什么不好,偏偏学上了中文!身为文学社一员的同桌苦读了一个月的《诗经》,终于写出了几首情诗送给了他心怡的女孩,换来的却是女孩的讽刺和嘲笑。2006年底,国贸专业出生的妻子为了我放弃了在北京打拼下的一切归来,去了2次人才交流中心就找到了一份相当满意的工作。我顺便留意了下,招聘文科专业的单位很少,中文专业的更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许多个人才交流中心布满了我2位已毕业近2年的师弟的足迹。我不知道这些算不算是所谓的“重理轻文”现象,但有种切身的体会:行文之路难,行中文之路更难,行汉语言文学之路更是难上加难。
有次,上超市买点东西,顺便在附近的书亭逛逛,买了本书刚出来不远,碰见的朋友拿过去看了眼:这本《咸(箴)言》哪里买的?让我哭笑不得。还有次,打印室的小王同我聊天时问起:“你看过冬(佟)大为主演的电视剧《奋斗》没?挺好看的,还有那个刘华(烨)演的片子也不错……”,我不禁哑然失笑。这类在生活里屡见不鲜的洋相又是否印证了“中国字只认一半”的民间观念?如果外国人有这样的观念也许还可以理解;作为中国人,居然有这样的观念的确就很难说过去了。
近些年,一些高举“创意”旗帜的新兴词汇不断涌进我们视野,走进我们生活。如:“薄大晶深”――某品牌电视宣传词,“爱那莫深”――歌手那英、莫文慰上海演唱会所用的主题,“钱途无量”――某电视台的一个栏目之名。何为“创意”?这些又算不算得上“创意”?大家不妨去翻下词典。原本健康的词汇不仅被扭曲了原意,而且被“创意”出了太多的语病。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总有那么些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充分利用汉语词汇为他们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同时,这种所谓的“创意”手段对我们的汉语、汉文化却是一种及为不尊重的行径和深深的伤害,实在是荒谬至极。
有一首通俗歌曲《中国话》这样唱到:“……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既唱出了事实,也唱出了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作词者充分应用了富有趣味的绕口令,还把中国话和孔夫子拉到了一起。难道两者之间有联系吗?汉语,其实并不如很多人所想的那般简单:就只是一门单纯的语言,谁都会说,谁都能写。而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来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必须以文字学、修辞学、写作学、文艺学、历史学、以及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为支撑。如果我们漠视了厚重的历史,抛弃了灿烂的文化,全然不顾这些支撑的学科,我们又将如何去学好汉语,正确应用汉语,去传承和发扬好汉语?
在我们的年青人狂热追逐与中国毫不相干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时候,韩国人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珍视,一如既往地欲将中国的端午节作为韩国的“专利”向联合国申报文化遗产;大部分中国人认为因为有了电脑而没有太多必要去把汉字写好的时候,日本人却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了我们传统法的书画艺术,很多学校还把书法纳入他们的课程,不少人的书法水平更是让我们望尘莫及;当茶文化闻名世界的时候,世界各国更加认可的是日本的“茶道”,却把我们这发源地放在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每年国际性的职业围棋赛事的冠军头衔更多的是被韩、日棋手摘走,难道真的仅是运气差了点吗?
当我们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文明前迷失方向时,当我们漠视甚至抛弃中华古代文明时,当我们遗忘甚至拔掉中华民族的传统之根时,一向被我们羡慕不已的先进发达国家却惊喜地发现:世界要和平、人类要幸福、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这个宣言时,把中国的孔子推举为“人类的老师”。他们认定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可以获得内心的充实,可以寻觅精神世界的幸福和推动世界和谐。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信念,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价值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价值则存在于儒教经典中。针对几千年的儒教文化血脉在祖国几乎完全断裂的状况,国内众多学者深切感叹:只有在韩国才能真正领略到儒家传统文化的遗风流韵,而在中国,已很难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我们特色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多数人看来是多么的迂腐和可笑,许多恶劣的社会风气也由此而生。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形式已岌岌可危,我们难以在众多现代人身上看到爱国主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的影子。他们追求的是金钱、地位,注重的是名利得失,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扭曲了人生的价值观,什么道德良知、人格魅力、艺术修养,什么是非观、责任心、正义感对他们来说却一文不值。这些恶劣的社会风气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巨大而不可估量的。
1992年的“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如今在我的脑子里仍记忆犹新,在这场旷世罕见的中日未来的国家栋梁综合素质大较量中,我们输了,输得很惨,被人家“比”得一败涂地、颜面全无。然而却没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更严重的是,“药毒父母”,“杀友弑亲”这类触目惊心的案件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强奸、抢劫、偷盗的案件更是屡屡听闻媒体报道。据新华网2004年5月14日《我国青少年犯法犯罪问题仍很突出》一文披露: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上升趋势,仅在未成年人当中,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占全部刑事犯罪嫌疑人的比例,2000年为6.7%,2001年上升7%,2002年上升为8%,2003年又升高到9.1%。这令人发指的数据是否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这一切又是否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精神的危机?
眼下,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掀起了汉语热、汉学热和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孔子学院”,这是人类文化的奇景大观,与身居汉文化同母国的我们对文化的态度相比,不正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和辛辣的讽刺吗?
汉语传承至今之境,为何如此尴尬和不堪,究其原因何在?仅仅把责任推脱给中国的语文教育就完事了么?况且这个责任不是它就能独自背负得起的。2008年“金融危机”这四个字让世界震惊,如果大胆一点点把汉语今日之境类比成“汉语的危机”,是不是也能让我们自己震惊和思考。如果言过其实了,那比喻成“汉语的一场恶梦”应该可以吧!危机也好,恶梦也罢,只希望国人能早日正视汉文化,早日重拾汉语的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