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翻译的《神圣人生论》 (评论: 神圣人生论(全两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00:50
徐梵澄翻译的《神圣人生论》

2007-03-14 20:38:16   来自:os (越不繁,越不凡。)
神圣人生论(全两册)的评论   
001以前读过徐梵澄翻译印度哲人室利•阿罗频多的《神圣人生论》,没有人评论过这本书。倒是回忆徐梵澄先生的文章比较多,但对先生的思想也很少提到。《神圣人生论》是室利•阿罗频多最重要的一本哲学著作,要理解徐梵澄先生一生追求的精神哲学,必然是要从这本书入手的。但回忆先生的文章,比如刘小枫写的《圣人的虚静》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过的,提到徐梵澄先生的译作,都说翻译的很好,但是没有看懂。“没有看懂”还是没有看过?我想很多人写徐梵澄先生的回忆。但可能连他翻译的书都没有读过。而且很多评论真的很难说和徐梵澄先生研究的精神哲学有什么联系的,比如刘小枫的文章。徐梵澄先生若看到了一定会觉得有趣的。
坦率的讲我读过这本书,我怀疑真正读过这本书的人地球上可以用手指头数出来。所以评论有我写了。
读这本书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另一本书《周天集》徐先生翻译室利•阿罗频多的一本小书,是语录体的,徐先生的文字不好读,不是完全现代的白话文。这本语录体的书,开始读也很难,后来习惯了徐先生翻译的文字,就觉得这本小书很不错。然后就买了套《神圣人生论》来读,真不知道如果一开始就读这本书会有什么结果,可能连文字都看不明白。还以为是什么古文书呢。
002《神圣人生论》全书分两卷,商务的书有的两卷本的可分开来卖,因为有各卷单独的定价。《神圣人生论》的两卷本只有一个定价,不能分开来买。最早的时候出的是两卷合一的精装本。豆瓣的记录有点错误,应该是两卷一起的价格。而不是下卷的价格。
第一章,人类的企慕,企慕通俗的讲就是人类的理想。人类最可贵的是有他固执的精神追求,比如说“自由”“正义”“平等”等等。但这些价值与我们日常的经验是相违反的。无论是我们选择,工作,爱情,家庭。考虑的更多的是最为实际的因素。工作能有多少钱,能不能取得晋升和事业上的成功,而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的工作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是不是真有意义的工作。爱情也很少是考虑那些纯感情的因素了,婚姻交织着的是金钱,汽车,房子这一类的事情。而几乎把最重要的东西忘在脑后了。现状就是如此。但那些敏锐的人,总有一天会感到,除了这样的理解之外,还有一种更深刻的经验,与我们表面的经验相反,或者从来没有被日常的经验所真正反对过的。那种最纯净的理想和情感。当一个人真实的觉醒了后,他的第一件事,就还是找回那样的价值。当我们最深切的回忆自己所经历的情感的时候。我赞同他的观点,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只要你还有机会,那些价值就还是你最终的和唯一的追求,无论它遭到了多少次的贬斥和失败。
003第二章,两种否定,唯物论的否定,唯物论的解释只是取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在解释到人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就显得很吃力了。哲学本来就不是人人都可以明白其主旨的学问,而唯物论者总是处在一种比较容易的场合,否定精神,可以达到最容易说服人的简单论断。日常的争论,总是停止于无精神者的最后的胜利,这从来不是什么哲学的争论只能是常识的争论。没有吃饭,人自然就会饿死。这是简单的,但你在这样的争论中表达出什么更为重要的情感吗?那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唯物论者那么的坚定,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确实的基础上,不会犯下任何的错误,其实只是以一种虚应的退步,站住了脚,而使自己放弃了一切高明的解释和真正的进步。还在更深的程度上还压抑了人的思想?
004出世道的拒绝,人类的倾向最终看来就是两种,物质性的,精神性的,如果引入一个不明确的词“幸福”作为标准来评价的话,可能物质的幸福更容易得到并且容易感受的到。有人说:他贫穷的只剩下钱了。但相比没有一点钱的人来说他是幸福的。许多人把生活主要的精力还放在金钱上,只能说明他们正常的生活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至于一些非常富裕的人,倒是可以把赚钱看成一种生活的享受了。这一条道路没有什么可说的,都是穷苦的大众,他们希望按照富人的方式生活,社会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引导人们的。无论这种方式,最终会不会把人们引向最后的破产和地球的毁灭,我想多数人也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但有一些人是追求精神的,这样的事情就有必要说一说,追求精神是比较痛苦的旅程。记得李银河给王小波评价,说他是得诺贝尔的最好的人选。当时看了挺不是滋味的。而把他们两的通信拿来发表。觉得是一种背离的行为。后来想想真的感情也许,永远不会把信拿出来公布,但那种痛苦也就也法超越。肯定会疯掉。这说明我们有时候把精神和情感理解错了。总以为,它让我们越疯狂越好。其实不应该这样的。情感的世界,并不是把我们从原来的世界带走。而是要把一种感情,或者说神圣者,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使我们现在的生活变的更好。而出世道,根本上不是这样的,它把人们从生活中带走的。带去一个遥远的未知的地方。苦行,精神上的自我折磨,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样说,无论是唯物论,还是出世道。结果只能是人生的更大破产,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双重破产。那么和谐是人生最主要的问题吗?
005.佛陀的知觉性高出平常的人很多,但他却是最雄强的在尘世间行道。在精神性上他是超人的,在人格上又是充满了人性的。佛教并非是微末的理想,只能使人摆脱尘世间短暂的痛苦,而是要建立一种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高度的真实性,这个理想就不一般了。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物质与精神是相互排斥的,或者是以一种极为低劣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从没有在他们真实的意义上和解过,融合过。这种融合必然是要在一种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思想的启迪下才是有可能的。有本书上说,在美国唯一的贵族就是法律的执行者,这个贵族体现为对法律超出一般民众的理解,也就是说在对法律的理解上是贵族式的,但在生活上,在利益上和普通民众没有任何的区别,是精神上的贵族。而现实中呢?执法者和普通民众对法律的理解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不如普通的老百姓敬重法律,他们视法律为手中特权,视自己为高出人民的特殊的阶级。他们认为自己是现实中的贵族,是可以在精神上压迫他人的贵族。这种结合,物质和精神的结合是以一种低劣的方式进行的。只能使生活在这样世界里的人。更多一分对于现实世界的怀疑。而换一种结合的方式,世界在我们眼中真实性的含义就会不同了。
你认为这篇评论:有用 5没用
 推荐
X登录 · · · · · ·
Email:
密  码: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2007-03-24 19:42:04已注销
我得支持一下你,不为别的,就因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我得找找看看这书.
2007-06-11 18:00:07即梵
我的天。幸好我今天看了你的介绍,否则真的要费神呢。
今天终于打开这本买回很久的书,想看一下,毕竟对于徐先生我还是知道一些,而且也正是在仰慕他的思想同时也对印度哲学有兴趣的情况才买的。
一打开结果真是的云里雾里啊。现有多少有些容易上手了。
想起前一阵看他翻译的《苏鲁支语录》也是不习惯的!
2007-12-14 10:21:00jc
这册《神圣人生论》还没有正式开读,只是略略扫视了一遍。在《瑜伽的基础·题记》中,梵澄先生说“其全部哲理之含容,概见于另一巨制,——《神圣生命论》”,故先从《瑜伽论》开始。也许有些因循了罢。
OS兄的这篇评论,实不算是彻底的“评论”,因未及全篇的概貌,只是大约谈了谈几章的感受。不过反过来看,已经是大不易了,确实,我也认同“真正读过这本书的人地球上可以用手指头数出来”并非虚说。即算是有些专门的研究人士,也是读来换饭吃的。比如,在一本介绍印度哲学的书中,作者在介绍高什(室利·阿罗频多的姓,徐译作“葛施”)的时候,称其为“前后自相矛盾”处甚多——微笑置之可也。
近日没有接续向后读全手头的其他著作,如《薄伽梵歌论》、《综合瑜伽》,而是再读《瑜伽论》及《瑜伽的基础》、《瑜伽书札》。慨叹自己的悟性低怜之余,倒觉得再次理解起来似乎更深入了些。
顺便说一句,室利·阿罗频多氏的著作,也许只有梵澄这样的译笔才是最最恰当的——所幸可以拿来英文原著来对照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