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年轻化并非"以龄划线"谨防"剑走偏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1:48:04

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年轻干部培养方式、选拔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和制度规范。最近,一批年轻干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年轻干部年龄记录连创新“低”,由此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关注。中央强调,不唯年轻取人,防止“低龄化”配备干部,要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但是个别地方在执行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这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问题上还会出现“剑走偏锋”现象。
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年轻干部任重而道远。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这件大事抓好了,我们的干部队伍就能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我们就有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坚强组织保证。

习近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
2009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他强调,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落实领导班子选拔配备年轻干部的规定要求为关键,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保证一代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切实加强研究探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详细】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多次就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发声”
李源潮:科学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 实行老中青结合的梯次配备
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指出,要科学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实行老中青结合的梯次配备,既激励年轻干部奋发进取,又让其他年龄段的干部有前途、有奔头,充分调动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落实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责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详细】
李源潮: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
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第七、八期培训班上,李源潮指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干部政策,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详细】
李源潮:防止唯票取人、唯考取人、唯年轻取人
在组织系统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视频会议上,李源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办法,紧持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论用人,防止唯票取人、唯考取人、唯年轻取人。要继续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不正之风作斗争,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拉票贿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详细】
网友热议

网友“十天跑完长城的马”:干部年轻化长远大计缘何会“剑走偏锋”?
既然中央高度重视干部年轻化问题,为何个别地方在执行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这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问题上还会出现“剑走偏锋”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大致如下;个别“权一代”肆无忌惮打造“权二代”,个别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为后代大开方便之门,巩固身后事;个别领导干部唯利是图,不以党的事业为重去真正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作,而是为自己疯狂敛财提供便利【详细】
网友“yszyxq661”:莫把干部年轻化误读为年龄“一刀切”
从李源潮同志关于干部年轻化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干部年轻化更加偏重于班子整体结构的“年轻”,而非干部个体年龄的“年轻”,更不是在干部配备上的年龄“一刀切”。显然,把干部年轻化理解成为年龄“一刀切”是对中央用人原则和方针的一种误读和曲解。干部年轻化的核心和前提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标准选人用人,这是党中央一贯的用人方针。【详细】

不断吸引眼球的“年轻干部”
28岁的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张辉、29岁的湖北宜城市市长周森锋、25岁的团泰州市委副书记孙靓靓、24岁的昆明市委办公厅厅务委员赵臻……再到新泰的刘婷婷、王然,“年轻干部”、“80后干部”一次次地吸引了网友的眼球。人们热议新上来的“年轻干部”,绝非质疑干部年轻化方针的是与非,热议的背后是人们对一些地方选人用人的标准、程序和结果存有疑虑。“背景说”、“关系门”已经成为某些人对待此类事件的第一判断,有媒体不禁发出疑问,“在我国,每当一个地方出现年轻人当官后,为什么必定招致社会的诸多猜测和质疑呢?”【详细】

29岁市长,在质疑声中前行
山东80后厅官张辉
25岁女孩成团市委副书记
山东新泰80后副局长
干部年轻化“被微词”折射出三种心态
年轻干部年龄记录连创新“低”,干部年轻化的趋势逐渐增强,由此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在为干部年轻化的主流形成一片叫好声中,也存在一种声音,似乎对此颇有微词,甚至有网友认为干部年轻化有“剑走偏锋”之嫌,毫不吝惜地对所谓“中年干部”流露出同情之意。听其声,辨其人,笔者兴趣所致,对其一类人之心态略作剖析。
心态关键词之一:恨。有人担心干部年轻化会滋生“中年干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情绪,轻则使人萎靡不振,重则影响工作,降低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心态关键词二:惜。有人认为,干部年轻化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花长时间、大精力培养的干部一到中年,会像没有充分燃尽的油水混合物一样,被年轻辈“逼宫”而“下课”,造成事业的后继乏人,如此甚是可惜。
心态关键词三:忧。有人会说,干部年轻化会助长少数年轻人急功近利的心态,为政绩而政绩,甚至采取非常规手段,使年龄成为个人升迁的跳板。【详细】
网友热议

网友“好风凭借力”:官员的年龄和能力不可偏废
觉得对于现在的官员来说,还真是年龄和能力都不能偏废,关键的关键是对年轻干部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真正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标准”和“破格”的关系。官员的能力不是仅靠啃书本就能得来,需要在工作实践中慢慢积累。选拔干部当然要讲台阶、论资历。必要的台阶和资历是干部积累领导经验所需要的。但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千篇一律,应该是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如果台阶过细过繁,太看重资历,优秀人才怎么脱颖而出呢?
二是处理好“提拔”和“教育”的问题。对破格提拔上来的年轻官员,如果放松管理,就很容易滋长缺点和毛病,最终违反法纪葬送前程。必须对这些得到重用的年轻官员加强教育,进行经常性、全面性教育,帮助他们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牢思想政治防线,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三是处理好“使用” 和“培养”的关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培养不是溺爱,也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真正让年轻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得到艰苦的磨练,增长才干和胆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对年轻官员重提拔、轻培养的倾向,结果使年轻干部失去了原来的优势而混同于一般。【详细】

70后、80后干部在政坛崭露头角 干部年轻化再跃快车道
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老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今年2月,党中央制定下发《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新一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行部署,这是党中央首次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3月30日,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详细】

打破论资排辈,创新年轻干部选拔机制
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在干部匮乏的年代,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和破格晋升不足为奇,但在干部队伍发展壮大之后,选拔一个岗位的干部有了多个人选,论资排辈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种官场陈规之下,机关大量人才积压,年轻干部只能熬日子混资历,干事创业的锐气受挫,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等优势难以发挥。有些机关单位老气横秋,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行政效能低下,种种弊端由此产生。
干部要年轻化,更要基层化
放以后的年轻人,走出大学校门还没有几年,缺少基层工作经验,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后能否担起重任?能否经受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仍显稚气未脱的赵臻表示,自己对胜任新岗位充满信心,但也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到了新岗位后,我要尽快熟悉各项政策、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29岁市长周森锋坦言,虽然自己基本打开了工作局面,但阅历和实践经验相对单薄。他表示:"要在工作中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多担当,多历练自己。"【详细】
网友热议

网友“三十多”:年轻干部强则国强    如今,建党已近90年,建国已过60年,岁月无情,国家的缔造者已成故人;新老交替,国家的建设者也换了一批又一批,这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与合作至关重要,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也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在,“80后”干部早已不稀奇,“90 后”干部很快也会产生,如何看待他们培养他们需要认真考虑。偶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优秀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应该尽量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让他们快快成长、独挡一面;应该放手地去锻炼,让他们在大风大浪中学会驾驭。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只有年轻干部“强”了,我们才能国富民强。扶不起来的阿斗是接不了班的,自负的周郎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只有政治坚定、品行端正、作风优良、本领过硬的年轻干部才能担当中国的顶梁柱。但也要防止把“年轻”干部简单地等同于“低龄”干部,走上干部任用的误区,让那些“老黄牛”吃了亏,这也许是人们担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详细】
干部年轻化“被微词”折射出三种心态
网友:苹果核儿
2010年03月24日17:0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干部年轻化“被微词”折射出三种心态--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自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提出干部“四化”方针以来,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在各自岗位为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应有贡献。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29岁的宜城市市长周森锋、28岁的山东团省委副书记张辉以及近日的23岁山东新泰副局长王然为代表的年轻干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年轻干部年龄记录连创新“低”,干部年轻化的趋势逐渐增强,由此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在为干部年轻化的主流形成一片叫好声中,也存在一种声音,似乎对此颇有微词,甚至有网友认为干部年轻化有“剑走偏锋”之嫌,毫不吝惜地对所谓“中年干部”流露出同情之意。听其声,辨其人,笔者兴趣所致,对其一类人之心态略作剖析。
心态关键词之一:恨。有人担心干部年轻化会滋生“中年干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情绪,轻则使人萎靡不振,重则影响工作,降低为人民服务的质量。现实中,以当前县乡一级单位为例,无论是在后备干部的推荐还是领导岗位的正式选拔中,为了能够形成合理的干部梯次,往往会在规定中出现“要求年龄一般不超过XX岁”的字样,真的是让超龄人怒由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具体会表现出长吁短叹、爱说怪话、没事找茬等外在行为,归根结底一个字,恨!笔者认为,大可不必,须知一个领导岗位人选的确定并不仅仅是茶余饭后谁到哪个部门任职之类的简单谈资,任何一级单位的有关干部年龄的界定,都是按照结构要求,经过科学分析而谨慎提出的,都是为了实现干部队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它同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有重大关系,绝不是凭几个人好恶的灵光一闪。笔者在这里奉劝那些所谓的超龄人,提高站位,阳光心态,坚持不懈,一味消极是没有结果的,如果天天抱有恨的心态,只能越来越成为鲁迅先生笔下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可怜虫。那么为什么不少发泄怨气,拿出精力来多钻研业务,多取得一些不让自己“因碌碌无为而悔恨”的成绩,成为姜子牙这样的例外呢?
心态关键词二:惜。有人认为,干部年轻化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花长时间、大精力培养的干部一到中年,会像没有充分燃尽的油水混合物一样,被年轻辈“逼宫”而“下课”,造成事业的后继乏人,如此甚是可惜。笔者私下认为这种论调颇有几分武侠小说中师徒和师兄弟之间摆资格、论辈分的霸权味道,生怕师傅教会了徒弟,自己没法混下去。这种心态与其说“惜”倒不如说是“怕”。诚然,国家培养干部需要投入,而且一批成熟的能干事的干部确实是我党事业的宝贵财富,但也应看到,以新时期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年轻干部正在开始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他们有学识,思维活跃,领悟力强,一项任务,一份工作,一个岗位,只要我们的“中年干部”师傅们略作点拨,他们会很快胜任,假以时日,前途真的不可限量,此种“骨骼惊奇,天生就是武学奇才”的优质潜力股,若为“论资排辈”的原因所阻,岂不是更大的浪费?到那时,恐怕“师傅们”真的会一边为自己保住地位窃笑,一面发出“家门绝技恐会失传”的叹息。笔者认为,偷偷摸摸的藏着掖着不如高姿态的倾囊相授,正如金庸大侠《天龙八部》中逍遥子将自己70年功力尽相传给虚竹一样,使逍遥派重振武林,闲置的资源得到了激活和升华,岂不快哉?
心态关键词三:忧。有人会说,干部年轻化会助长少数年轻人急功近利的心态,为政绩而政绩,甚至采取非常规手段,使年龄成为个人升迁的跳板。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实际情况中也会存在。但笔者认为,此非主流!我们的党、我们的各级组织部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探索出台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干部的提拔使用,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正在形成,我相信,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的选拔任用尤其是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一定会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当然,上述三种心态的出现,于理应该驳斥,于情却也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实际过程中,确实有一部分工作多年,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所谓“中年干部”因为年龄偏大失去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的机会,相对年轻干部获得的掌声与喝彩,他们的落寞也不应漠视之。对此,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以用人为中心选人,把干部用对、用好、用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干部政策,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我想,李部长的讲话不正是对此三种心态做出的最好回答吗?

莫把干部年轻化误读为年龄“一刀切”
官员的年龄和能力不可偏废
干部年轻化长远大计缘何会“剑走偏锋”?
年轻干部强则国强
莫把干部年轻化误读为年龄“一刀切”
网友:yszyxq661
2010年03月24日17:0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莫把干部年轻化误读为年龄“一刀切”--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近日,有网友撰写的《干部年轻化防止剑走偏锋》一文,其核心论点是说,在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过程中,搞年龄上的“一刀切”,使许多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干部成为“闲人”。
文中说,干部年轻化剑走偏锋,年龄上搞“一刀切”,使正处于干事业“黄金期”的50岁左右的人离职回家,挫伤了干部积极性,助长了干部浮躁心理,浪费了人才资源。这种论调很容易让人产生干部年轻化等同于年龄“一刀切”的错觉,是把干部年轻化理解的“简单化”“片面化”,是对干部年轻化的“误读”!
目前,在社会上确实有一种不良的论调,不论是80后的提拔使用,还是50后的离职回家,都与干部年轻化联系在一起,好似乎干部年轻化就是以年龄划“杠杠”,以龄划线,以龄选人。一时间,违规用人、拔苗助长,埋没人才、浪费资源,等各种“罪状”都往干部年轻化身上贴,使干部年轻化蒙受了不白之冤。偶很不同意这种观点,为正本清源,很有必要为干部年轻化“伸冤昭雪”。
2009年11月21日,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第7、8期培训班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干部政策,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2010年3月18日,李源潮同志再次强调防止唯票取人、唯考取人、唯年轻取人
从李源潮同志关于干部年轻化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干部年轻化更加偏重于班子整体结构的“年轻”,而非干部个体年龄的“年轻”,更不是在干部配备上的年龄“一刀切”。
显然,把干部年轻化理解成为年龄“一刀切”是对中央用人原则和方针的一种误读和曲解。干部年轻化的核心和前提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标准选人用人,这是党中央一贯的用人方针。
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年龄上的“一刀切”。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建立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 真正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真正使人才辈出,让一切人才真正“涌流”,这才是中央推进干部年轻化的真正用意。

干部年轻化“被微词”折射出三种心态
官员的年龄和能力不可偏废
干部年轻化长远大计缘何会“剑走偏锋”?
年轻干部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