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背后的苍凉---看张爱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29:07

    喜欢张爱玲,并不只因为那艳异的风格,苍凉的笔触和冷静的思考,更因为她是一位女子,一位有个性的女子。

  《沉香屑·第一炉香》把我带进了张的世界。从此,她的冷艳,她的傲骨,便成了我生活中如梦随行的影子。

  张爱玲是一口古井,淘不尽,挖不完。她艳异而淡雅,华丽又脱俗。高傲又现实,神秘却不失亲切。种种的不和谐使她成为一个迷,其人是谜其文亦是谜。读她的小说,往往似飘在云里,或是沉浮于花海之中。源于现实,却不彻底真实,清亮明澈却不可见底。使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感。

  她是一个孤僻的人,她曾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喜悦。而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是爱玲最真实的自画。因为她对生活的过分敏感,她需要大量独处的时光来进行思考;因为她对现实的强烈感应,她超凡脱俗,已无法与凡人同道而谋。有人说,作家本身即是孤独者的职业。也有人说,文学家、艺术家、诗人与疯子傻子往往只有一纸之隔。这句话说的好。张爱玲对人生过分的剖析使她在童年,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而苍凉的结局。

  读张爱玲的作品,似同一位知己的谈话,又如同一位哲学讲师的探讨。她没有鲁迅的尖锐,却在无形中更巧妙的揭示了人性的压抑;她没有庄子的潇洒,却在潜移默化中带给了读者一种对自由的向往。

  张爱玲出生于192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乱世。而恰恰是这乱世的强大浮力,把她推出水面。她无意于政治,却在作品中直指混乱的政坛带给人民的痛苦;她无意于革命,却直逼遗老遗少之风所造成的荒淫;她无意于金钱,却直诉金钱给人套上的黄金枷锁及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浮世的悲欢……

  张爱玲是一杯苦酒。她笔下的人物是畸形的,变态的,复杂的;她笔下的社会,是浮华背后的凄楚,是高歌艳舞背后的哀声,是旧时的幕布,亦只是一个苍凉的手势。

  我不爱《十八春》。因为在这部书里,已很难找到她早期的影子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不平实的,命中注定是纯酒而不是清茶。虽然,文风依然凄楚苍凉,但缺少了她最擅长的大篇幅意象描写,浅了很多。或者,已近中年的,经历过爱情失败的她,已被现实打磨平了许多棱角,而张爱玲依旧是原来的张爱玲,属于那个绮丽的、繁复的世界,属于那个三十年代陈旧而迷糊的月亮和咿咿呀呀的胡琴。

  “落花沉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爱玲以她艳异传奇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时代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