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报告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4 01:22:49
         栏建筑是壮族富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住居形式。在干栏的营造过程中,壮族工匠遵循美的规律,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运用艺术的手法,对干栏的脊棱、檐口、挑手、门窗、柱头、柱础等部件进行刻意的装饰,构成各种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花纹图案,既给古朴的干栏增添了灵秀之美和艺术韵味,又能表达其特定的精神信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干栏式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蔑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房顶用草排或挂瓦。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红河流域地区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土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墙承重土质平顶,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地势建成二、三层的土楼,层层垒进,呈阶梯形,有天井、楼层,一般居家拥有十数间房屋,平顶上可凉牺粮食或堆放农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  景谷傣族住土木结构平房,房顶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顶。分中堂,左右两厢。中堂置三角火塘,为煮饭、会客之处。左厢房为长辈卧室,右厢房为子女卧室。

  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

 

干栏式的壮族民居

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由于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南方亚热带气候潮湿温暖的山地丘陵,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创造出了极有特色的壮族民居。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两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半干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羊、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干栏式楼房均为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屋顶为人字形,顶上盖陶瓦、杉树皮或茅草,房间有三间五间。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和家禽,放农具,并置有舂碓、磨坊等。楼梯在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宽敞的走廊,用栏杆或半块板壁围住,光线充足,可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进大门是堂屋,一边有火塘,后房和侧房是卧室。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着一排丈许高的挂禾架,通称禾廊,以便秋收后晾晒禾把,干爽后堆入粮仓。建筑时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土从地面砌起来的。

干栏式建筑早在远古时就盛行于中国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构建筑,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在我国南方各省(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有不少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史书上把“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称为“干栏”。用壮语来解释,“干”是“上面”,“栏”是“房屋”,合起来便成了“上面的房子”。为什么古今的人们要采用这种方式建构房屋呢?据《太平寰宇记》说“俗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故又有“巢居”之称。这种建筑是为了对付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以及洪水的侵害。张华《博物志》也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考古学家进一步证明:“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

长期以来聚居在一起的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干栏群落。这些群落布局通常根据错落的地势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如从山脚到山腰上下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通常是居住着一大家的几兄弟,称为串联式;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留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这称为并联式,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在较宽阔的山麓,辐射式常与串联式结合起来,干栏自下而上排成几行,自上向下辐射开来,中留通道,有的通道是石级,一条小路沿着山坡通向家门,一户门前一条路。村寨中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了梯田式,每一级横向排列若干干栏,平行伸展开去,有时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干栏式的这种居宅,过去主要是为了抵御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但是在楼下圈养牲畜,臭气时不时往上冲,很不卫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现已逐渐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了。

 

        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上非常注重“形式感”的处理,也很注重点、线、面及各形式要素的关系处理,讲究造型排列的秩序感,如我国北魏时期的石刻二方连续图案,图中分别以龙凤形象构成,有规律重复形成节奏,形成有秩序的美感。明式家具很多特殊的是管脚枨使用出头明榫,既增加结构上的牢固程度,也使结构本身装饰化;装饰性线角挺拔硬朗,喻圆于方,工艺精湛,把紫檀自身的本质纹理与光泽巧妙地结合起来;整个家具在木质实体以外的虚空间比例得当,疏密有致,各个角度都能达到视觉平衡。删繁去奢,绘事后素是指去除过于复杂的装饰,这是古代圣人孔子的观点,是他对美的一种看法。
       在表现上,装饰艺术一般通过借物抒情来表达某种观念和寓意,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图案、剪纸、服饰、年画中如“纳福迎祥”、“翘盼福音”、“同心结”、“连理枝”、“并蒂莲”、“蟠桃献寿”、“松鹤延年” ,还有“龙”“凤” 等形象的应用,寄托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传统装饰题材也往往以某种植物品质象征人格理想,如“梅兰竹菊”、“本固枝荣”、“岁寒三友”等等,借助松柏之伟岸挺拔、竹子之疏朗高逸、藕荷之出污泥而不染、梅兰之孤傲清高寓意等等,寓德于物,由实入虚,创造道德追求的意境之美。体现出了一种“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追求。色彩的使用也隐含着象征性和寓意性,它经历了从繁杂到单纯、由绚烂到淡雅的发展过程。具有“红表忠勇”、“黑表粗直”等之类的深刻思想寓意与之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