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庖丁解牛所想到的教育技术的发展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2:18:35
http://www.likehard.net/vioxx-litigation.asp?art_id=91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来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内篇·养生主》。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令人敬服,难怪梁惠王称赞他“技盖至此乎?”而庖丁的回答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从庖丁的回答中得到的启示是:探究事物的规律比追求宰牛的技术更重要。但探究事物的规律离不开实践,如同庖丁所言“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做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皆来源于他的实践。
由此联想到教育技术中的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缺乏的就是在实践中探求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规律,(???)从主观想象的多,在实际中应用的较少,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出的产品如教学软件和课件等不能适合教学的需要。
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原因,如商业上的以赚钱为目的的炒作。如果反思教育技术工作者自身,我们应该学习庖丁,深入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到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纸上谈兵”。记得伊利说过“技术是方法,问题何在?”这就是教育技术的悲哀,我们应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中解脱出来,深入教育教学实际,深入社会实际,寻找问题,了解需求,立足于需求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这样才会如同庖丁解牛之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相反如果像现在这样下去,就如同整天面对解剖好的尸体和人体模型的医生最终成不了手术专家一样,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员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能帮学校干维护机房这些专科学生就能做的事。
以往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教育技术价值和教育技术价值观)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技术,用以往技术研究的成果来加盖在教育技术上,当然既然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教育技术的特征和发展与技术应该有相近的地方,但是如果把技术的研究成果(而且是早在西方几十年前的成果)直接搬到现代教育技术这个现代社会中的产物中来是否符合现今的社会和国情呢?“以史为鉴”是我们应当做到的,但更主要的是研究教育中的技术,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构建教育技术自己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现在的社会和教育发展现状和需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让教育技术真正能为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