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_第三届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农业商务信息服务研讨会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5:25:18
创新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日期:2007-09-17 13:35 作者:董宝青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近两年来,由于工作的缘故,和从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同志接触很多,了解了不少情况,学习了大量经验,真是获益颇丰。总的感觉是,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发展很快,创新不断,成效显著,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应农业部信息中心之邀,也想借此次会议的机会,结合国家信息化的相关宏观政策,来谈谈创新之路的方向,供交流和批判。

  一、关于走中国特色的农村信息化道路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的主要思路

  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组成要素和重要时代特征,它支撑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息化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实际需求。“三农”工作任务纷繁复杂,对信息化提出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信息化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各不相同。要从需求出发,围绕关键环节,选准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突出实效,提高信息化工作的贡献率,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农村信息化工作要把握重点、急用先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强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方针的指导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发挥经济信息化的先导作用,带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

  农村信息化工作要把握体制机制创新。遵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各主体间的关系。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公益性机制,鼓励企业、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参与,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农村信息化工作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信息化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立足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分工,强化组织协调,突出科学规划。以集约、整合为导向,鼓励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村信息化道路。不简单模仿照搬国外经验,立足国情特色,坚持自主创新,探索走求实效、低成本、易使用、重服务、多模式和广覆盖的中国特色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关键举措

  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快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基本实现“乡乡能上网”;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村村能上网”。到“十一五”末期,能够支撑为广大农村地区无偿提供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同时,发挥卫星传输广电节目优势,在无线覆盖不到的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采用直播卫星技术,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

  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一是继续健全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二是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统筹规划,推动农业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健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重点开发和整合市场、科技、商务、农资、气象、水利、生态环境、质量安全、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源,积极支持对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合作与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等的信息服务,带动广大农民利用信息致富。三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应用,加快“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步伐,重点推进以信息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四是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衔接问题

  要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要重点推进教育培训、科技信息共享、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政、公共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工作。

  (三)要统筹农村信息化工作,强化资源整合和集约建设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工作的总体安排,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整合。一是系统级的整合。各地政府要加强涉农信息系统的集约建设和资源整合。统筹建设涉农信息平台,统筹考虑上下级政府间涉农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鼓励集中部署。二是应用整合。鼓励各类应用集中式服务和业务协同。三是信息资源整合。推进信息共享和交换,深化开发利用。四是网络资源整合。鼓励“一网多用”。五是信息传播渠道整合。鼓励“一端多用”。依托固定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广播电视以及报刊、书籍、广播喇叭、宣传栏、明白纸等信息传播渠道,推动信息服务和应用进村入户。全面启用‘12316’全国农业公益服务电话号码。整合涉农呼叫中心和互联网门户网站。六是信息服务场所和设施整合。鼓励建设综合服务站并依法规范管理。

  二、创新机制,牢牢把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条主线

  (一)推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现代信息资源观

  关于信息的普遍概念仍然是科学研究的前沿。“信息”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社会信息,也包括地理空间、气象、物种、遗传等自然信息。

  所谓资源,传统意义下是指那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存在物,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等。有用性、稀缺性、可开发性以及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价值等属性都是资源性的具体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已经完全具备了“资源性”的各种表现。“信息是资源”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

  信息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或潜在使用价值的各种信息的总称。信息资源涵盖了传统沿用的文献、教育、情报、知识、数据等概念。从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看,信息资源具有文字、数值、声音、图像、多媒体等多种表现形式。

  信息资源同材料、能源等资源同等重要,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与或缺的地位。现代科学证明,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近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任何物质过程和能量过程都依赖于信息过程。这也是将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并列为现代社会三大资源的原因。信息资源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而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却具有重要的节约、增值、创新和拓展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的信息资源开发水平和利用程度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物质能量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解决物质能量资源匮乏的重要出路。

  辨证认识和处理好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这一点往往被忽视、被混淆。我们很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同志还常常仅从信息技术观去看待信息化,而忽视了从信息资源观去看待信息化,从而导致了信息化建设的结构失衡、信息化工作的偏差。信息需求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持续驱动力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入的驱动力量。信息资源是加工利用的对象,而信息技术只是加工利用的工具与条件,其最终的目的是发挥信息内容本身的效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能源、材料等资源的节约和增值作用,优化资源利用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是重要的现代战略资源,已成为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竞争的焦点。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从根本上、长远上讲,要解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才能建立长效机制,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不是某个具体的数据库建设问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机制分为三类:行政机制、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这三种机制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好这三种机制,才能符合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信息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1、利用好行政机制,结合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政务效率和效能。

  “政府信息资源”指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能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既包括政府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也包括政府从外部采购的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除政府信息资源以外,还包括党委、人大、政协等在履行相应职能中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

  在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方面要重点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教育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2)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制度。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授权和规范申请者使用相应的政务信息资源。

  (4)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并适时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资产管理工作。

  2、利用好公益机制,推进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益性信息机构的健康发展。

  “公益性信息服务”是指满足社会成员对信息的基本需求,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免费或廉价方式,并按非营利机制向公众提供的信息服务。“公益性信息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公益性信息服务的社会组织,如公共图书馆、文献中心、农业科技推广站、就业信息服务中心、非营利中介机构等,其既可由政府设立,也可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信息服务是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高全民素质以及消除“数字鸿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党政各部门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工作特点,主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积极向公益性信息机构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要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支持著作权拥有人许可公益性信息机构利用其相关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服务。

  (2)规范发展公益性信息机构。结合国家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规范和发展政府设立的公益性信息机构,保障投入,对重点公益性服务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公益性信息机构。公益性信息机构要不以营利为目的,规范运营行为。

  (3)提高公益性信息服务的普遍服务能力。加大缩小“数字鸿沟”的工作力度,特别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力度。加大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建设公益性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力度。

  3、利用好市场机制、培育和繁荣信息资源市场、大力发展信息资源产业。

  “信息资源市场”是指信息资源商品及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信息资源产业”(亦有称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资源生产加工,以信息内容形式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产业,涉及文化信息、出版、广播影视、咨询、广告、市场调查、网络游戏、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

  要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信息资源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继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集成、通信运营业之后又一个新的高端产业和战略产业,成为目前国际竞争的新的产业方向。大力发展信息资源产业,对带动就业的扩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本世纪头二十年国民经济翻两番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研究制定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鼓励发展文化、出版、广播影视、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完善信息资产的评估制度。开展信息资源产业统计分析工作。

  (2)依法保护信息资源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善著作权管理制度,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定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和数据库保护等法律法规。

  (3)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形势,建立健全协调一致、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监管体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强化对信息资源市场的监管工作。

  三、把握新动向,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工作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工作。2004年10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于2005年1月8日以国办发[2005]2号文件形式印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战略决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推进电子商务工作体制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并不断深化

  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协同。首先,政府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在宏观引导、营造各种法规政策环境、率先垂范、支持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宣传教育等等方面是要大有可为的。其次,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体,所有外因最终都要变为企业的内在动力和主动行为,并在不断创新中创造效益。此外,各种中介组织还要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全社会成员需要树立意识、建立信心并积极参与,才能真正推动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办发[2005]2号文件的精神,经部际协调,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牵头、发改委、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人民银行为主要联席成员单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由三十五个中央部委及四十七个副省级地方政府联合协同推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机制。为促进各部门、各地方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加强对国内、外情况的了解,讨论问题,引领发展,由国信办推广应用组编发《国家电子商务工作简报》(月报),促进我国的电子商务工作健康发展。

  (三)对电子商务工作的理论认识更加丰富与深刻

  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已经有十年之久了。十年来,众说纷纭。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结合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工作的理解,特别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自主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的总的要求,我们对我国的电子商务工作在理论上的认识越加丰富、深刻和发展了。

  电子商务就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代名词。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是依托信息化手段下的经济活动,它覆盖国民经济的全局,贯穿国民经济的全过程。电子商务对应于传统商务,二者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电子商务拓展了新的商务空间和商务手段,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同时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细分为很多种类,但都不是某一种狭义的理解。如电子商务不仅仅指基于互联网的商务,而是基于各种网络的商务,移动网络上的商务目前明显超过了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又如,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指企业外部行为,它应该涵盖企业内、外,也涵盖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再如,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新的流通方式,而且涉及到商务的各个环节。从国际上看,电子商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经济领域的信息化,是信息知识经济。

  (四)推进电子商务工作的总体领域框架

  推进电子商务工作的总体领域框架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在宏观层面,加快建设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信息系统,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能力,支持宏观经济调控。二是在中观层面,推进第一、二、三产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信息化,推进政府采购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在微观层面,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和个人的电子商务消费,重点包括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四是推进区域经济信息化和国际贸易信息化,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五是加快发展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环境,重点包括网络认证、社会信用、电子支付、现代物流、标准规范等。六是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软环境,重点包括法律法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

  (六)当前电子商务重点工作的主要进展

  自2005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明显。

  电子商务工作的宏观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关于电子商务发展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国信办[2006]9号),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工作正式形成了务实、协调的部际工作机制。今年出台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电子商务工作做出了跨越三个五年计划的战略部署。《电子商务十一五发展专题规划》已经于今年的6月25日正式出台。

  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不断增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由人民银行牵头的企业信用系统已经开始运营,逐步形成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信用服务体系。《电子签名法》出台后,由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制定了《电子认证管理办法》,已经批准了23家认证企业,为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认证服务。人民银行负责推进在线支付体系建设,推动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相继出台了有关行政规章。由发改委牵头的物流部际协调工作,进展顺利,大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由国家标准委牵头的电子商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及重点标准的制定颁布情况良好。

  重点领域的推进实施工作成果显著。由国资委负责的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进展迅速,正在研究制定政策意见。由发改委、国信办、信息产业部联合推进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正在制定推进政策意见,开展试点示范等工作。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工作广泛开展,农业部的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作进展顺利,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等二十多个部委都推出了工作举措。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的推进工作也在持续加强。商务部开展的国际电子商务工作日趋活跃、广泛务实。

  四、抓住机遇,务实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议思考(暂略)

  依托国家信息化的大政方针,解放思想,加强创新,更好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前景光明灿烂,机遇难得,让我们携手努力!(作者: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 董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