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收购IBM PC因为杨元庆的坚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02:28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08:25 新浪科技

图为柳传志(新浪科技配图/资料图片)
导语:北京时间12月5日,《商业周刊》杂志刊登了联想前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的专访。柳传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当初没有杨元庆的坚持,联想就不会成功收购IBM PC业务。此外,他还回答了杨元庆为什么不继续担任联想CEO、以及为什么更换前CEO史蒂夫·沃德(Steve Ward)等问题。下面是专访的主要内容:
问:上世纪90年代初,联想刚刚进入PC市场不久,而且面临着来自西方PC厂商的激烈竞争。由于压力过大,您甚至生病住院。这段经历对于您今后制定联想在PC市场的扩张计划有什么帮助?
答:1993年,联想品牌PC在市场上表现平平,我们的业务也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召开了多次分析会。最终,我们发现是公司结构上存在问题。我们当时有一位主管销售的副总裁,一位主管生产的副总裁,以及一位主管研发的副总裁,这样的结构过于分散。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是缺乏人才,特别是主管PC业务的人才。最终我们决定提拔杨元庆(联想现任董事会主席),但当时并不确定这是否为完全正确的决策。杨元庆当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能否运营规模如此大的一项业务,我们还不能确定。
由于联想的运营状况不佳,很多时候我都不能正常入入睡。我的健康状况因此恶化,并被迫住院三或四个月的时间。不过,我也获得了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在住院期间,我全面考虑了联想遭遇的主要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应当采取的重组措施。
问:1996年到2000年期间,联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何在?
答:在这几年里,杨元庆充分利用其对PC行业的独到见解和快速学习的能力,成功引领联想PC业务走向成功。这也为他赢得了声誉和信任。例如,杨元庆当时认识到,联想PC业务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缩短库存时间。因此,他采取了多项措施来缩短运营周期,以削减成本和减少库存。此外,他对用户十分关注。例如,当时用户要上网十分麻烦,需要购买调制解调器、安装软件、并到电信公司申请帐号。我们为用户简化了这一过程,在PC中预装了硬件和软件,还帮助用户注册互联网帐号。
杨元庆和他的团队不仅注重短期目标,还制定了长期战略计划。例如,杨元庆非常重视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被任命为联想CEO之后,他一直努力同公司员工保持平等、亲密的关系。他总是让员工直呼其名,而不是称他“总裁”或“CEO”。
问:2001年,联想推出了多种经营战略。但到2003年,这一战略并未获得成功。你们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和教训?
答:2001年,我们制定了为期三年的多种经营战略。现在看来,当时制定的战略存在一些问题,最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杨元庆和他的团队于2003年对原有战略进行了评估,同时制定了新战略。值得一提的是,杨元庆非常擅于处理类似的情况。首先,他没有掩盖犯下的错误;其次,他专门组织了一个小组,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从中获得的最大教训是联想还缺乏资源,特别是管理资源。杨元庆本人是一名PC专家,但发展多种经营之后,他必须关注互联网和软件等新领域。问题出现后,他面临着两种选择:全力发展新业务,以及将业务重心重新转向PC。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问:联想当初是如何出台的国际扩张战略?
答:联想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收购一家国际公司,二是依托自身实力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我们最终选择了收购IBM PC业务,在制定这一决策的过程中,杨元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本人最初对这一决定并不是很有把握,因此召开了一次董事会,而董事会成员大多反对这一决定。他们反对的原因很简单,联想已经拥有20年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因此不应当冒险。
但是,杨元庆随后又发起了一次会议,并详细阐述了他支持收购IBM PC业务的理由。可以说,如果不是杨元庆的坚持,联想将无法做成这笔交易。事实上,董事们最大的顾虑就是如何使IBM PC业务扭亏为盈,其次是两家公司的整合问题。杨元庆和他的团队清楚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打消了股东的顾虑。
问:如果说杨元庆是这一交易的“设计师”,那为什么他不继续担任CEO,而是出任董事会主席呢?
答:这一安排在交易达成之前就已经确定。要想使新公司取得成功,CEO必须由外国人担任,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美国人。因此,联想很早以前就决定由杨元庆出任新公司董事会主席一职。当时,我们还在收购前讨论了董事会主席和CEO之间的关系问题。
问:为什么要更换史蒂夫·沃德呢?
答:史蒂夫·沃德已经实现了他的目标,并且是很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在整合的初期阶段,各项过渡工作进展地都很顺利。但是,当该阶段结束后,公司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一位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CEO。
问:美国政府决定不在秘密工作中使用联想PC,你对此怎样看?
答:这一消息令我非常失望。众所周知,联想并非由中国政府控制。在我们的董事会成员中,三分之一来自于美国和欧洲,三分之一来自中国香港。联想CEO是美国人,还有30%的高管是美国人。因此,美国政府在安全方面的顾虑毫无道理。我们认为,联想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更糟糕的是,没有人听我们解释,也不愿意来了解我们。
我要指出的是,在90年代之前,中国的关税很高,并且通过一个许可系统来限制计算机和软件的进口。但1993年之后,中国政府降低了关税,同时也取消了许可制度。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国际品牌的强劲挑战。但在当时,联想并未请求政府给予帮助,而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