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创业成功者一席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12:21
与创业成功者一席谈
 
邹智勇,男,27岁,199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文学特招生,大学期间发表文学、新闻作品100余万字,并为5家公司做过成功策划。毕业后继续创业,经过两年准备,筹资百万,于2001年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生快餐品牌“土豆先生”。现已有3家“土豆先生”快餐店在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落户”,年内在成都、北京、兰州、西安等地高校又将有20余家“土豆先生”与大学生见面。
从第一家大学生公司视美乐诞生起,大学生创业便成为媒体炒作的热点,成为在校大学生梦想一步登天的捷径。但有点像夕潮朝退,前两年纷纷崛起的大学生创业公司,目前绝大部分已经倒闭,能勉强维持的还不错,有点作为的寥寥无几。创业,对任何人来说都意味着机会和挑战,对邹智勇也不例外。在创业过程中,他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失败、痛苦甚至绝望。然而,邹智勇终于成功地走了过来,今天,我们不妨听听他是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的。
记者:邹总,目前国内十几家媒体对你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川渝两地的一些大学还邀请你去做报告,在你们这些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影响下,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热潮大有再度萌发之势。你对这种形势有何看法?
邹:以往的“热潮”中往往有一种一哄而起的成要份,其实市场规律是很残酷的,任何盲目都会给企业带来失败。还是应该更理性地对待学生创业。
记者:据说,你是因文学特长而被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的,大学期间又热衷文学、新闻创作,而你又是如何理性地走上创业路的呢?你又为何把商业眼光定位在大学生快餐上,进而打造“土豆先生”这一品牌?
邹:我的“土豆先生”虽是在2001年正式营业,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的真正创业是从大一开始的。94年全国高校的餐饮业的情况大家可想而知,学校食堂全部垄断,无论是在饭、菜质量,还是用餐环境、服务态度都很差。我刚入学时曾在一碗菜里吃出了一支烟头和2只苍蝇。从那时起在我心里就埋下了要在大学经营自己的快餐品牌的种子——不仅要有高质量的饭菜,还要有一流的用餐环境和服务。这在当时是不现实的,但我坚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不久就会到来。于是我开始为自己的创业做准备。因为我的文学特长,大一就进了学生通讯社,不久便作了主要负责人,负责统筹管理全社事务,策划了西南师范大学首届大学生新闻周等活动,在学通社的三年不仅培养了我的新闻敏感,还锻炼我的组织、管理、协调、用人、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创业,我还看了一些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大三我便有机会给重庆市砂之船公司做了令其老总非常满意的商业策划,随后我又成功地给四家公司作了发展策划,这是我第一次过“创业”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5次策划给了我5次创业实战演习的机会,使我更有了把握一个企业的信心,从中我懂得了品牌理念,也打造了我最原始的社会商业关系网。毕业时,我的“土豆先生”快餐的初步策划就已经完成了,但直到2000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我才将我以前的一切准备派上用场,融资100多万,正式上马我的“土豆先生”。所以,可以坦率地说,我的“土豆先生”梦,在自身提高和机会等待上足足用了我7年的时间。
记者:现在一提到大学生创业,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新高科技,但据我所知大学里还有许多学生创业者选择了开酒吧、餐馆、歌厅,作美工设计师、自由撰稿人等,你也是选择了餐饮,那么你又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邹:我想这首先要看个人的现实条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和追求,况且大学生当中学计算机的只是一小部分,而能真正有自己的技术专利的又凤毛麟角,关键是根据自身情况实实在在地创业。人们往往“眼高手低”,这也就造成了一些没有过硬专业知识和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大学生盲目向“高科技”要创业的不良现象。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情做起。比如我自己就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高校,最擅长的策划及品牌管理,用文化的力量对餐饮进行提升。
记者: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学生创业公司是新生事物,国家、学校应给予更多的扶助和支持,你同意吗?
邹:我觉得在刚刚创业的时候是可以的,例如减免税收、提供办公用房等,但过分扶助背离经济规律就不合适了。任何企业都应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客户要的是质量和服务,绝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公司就更宽容。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学生公司、农民公司、国企还是外企都是一样的,只能凭实力去赢得市场,靠“保护”生存的企业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记者:现在国家、高校都鼓励大学生创业,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高校也通过举行一些科技创新大赛,建科技园、创业园等方式来鼓励大学生创业。你认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条件成熟了吗?
邹:1999年第一次大学生创业潮掀起后,国家从政策上对大学创业给予了支持,社会也给予了积极的认可,这只能说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已经具备,但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机制还没有成熟。举一个例子,我自己的创业靠的是一些社会关系,融的是民间资本,而在美国已经有非常健全的风险投资体制,创业公司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引进非常有经验的经理人,同时成熟的投资商不仅带给创业公司运营所需资金,而且还有其它经验如管理、市场、生产等,这些都是创业型公司所最欠缺和需要的。在我国也只有沿海地区的相关行业风险投资等配送体系健全,而在西部地区如重庆可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机制的关系,很多有创业激,年轻的大学生却没有机会,“土豆先生”店里的管理者及店员几乎都是学生,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试验点,另外公司还从每一份餐里提取了一毛钱成立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基金”,待累积到100万左右时,资助有前景的大学生项目,同时为他们提供咨询、管理等配套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记者:这两年绝大部分创业公司都倒闭了,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创业公司有哪些先天不足?
邹:资金、营销渠道、人才引进和资源配置是一般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资金,如果启动资金有限,而你这个企业又在很长时间内不一定会有收入,加上社会对学生公司缺乏信心给融资带来的困难,很多学生公司在资金渠道就会发生危机甚至因此而倒闭。营销渠道的建立对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既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缺乏这方面的社会关系,建立营销渠道十分困难。即使建立初步的营销渠道还要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否则人家与你做一次两次就再不和你做了。这几个环节中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把公司拖垮。而很多学生公司在这些方面都注重不够或虽重视却实力不够,解决不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是许多企业经过多年实践才逐步认识到的,尤其是学生创业,除了一股冲劲和一个美好的想法再加上一些专业知识,其它方面的弱势比较明显,要靠大量外面的资源尤其是各种人才配合起来一块儿做,但学生的交往圈子是极为有限的,你想把一些资源拉过来,又没有认识的人,当然很难做到。
记者:你认为学生创业公司要想成功还要具备哪些条件?
邹:第一重要的是创办人。不仅要有热情而且还要有灵性,组织管理、人际关系、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等方面都能独挡一面,而且还要有独到的商业敏感和创新开拓意识,良好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第二个条件是机会。我创办“土豆先生”之前还没有后勤社会化,是后勤社会化使我的创业有了可能。第三是团结互补的团队。
记者:创业之初你认为最难的是什么?
邹:创业过程中,其实我们经历了很多挫折、失败、痛苦甚至是绝望,然而这些困难对我们来说也是在所难免,因为我们毕竟是学生创业,无论是经验还是在事物的预见能力上都需要慢慢锻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整个团队的合作和齐心协力的努力,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管理和人才也是我们的永恒主题。创业时,利用我以前的校内外关系网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我们中有前宝洁、和路雪、肯德基等公司的业务骨干,有北大的MBA,更多的是在校大学生,每个人在困难面前都会有波动、低谷、退缩,正是因大家有打造“土豆先生”这个中国第一个大学生快餐品牌的共同目标以及相互沟通和共同承担责任的意识,才会有我们一次次涉险而不馁的前进。比如:公司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帐上只有六块钱的时候,公司的骨干没有一个人离开,同样激情飞扬。因为大家相信这个品牌的方向是对的,大家都在为做大学生文化建设骄傲,我感觉这是文化的力量在作支撑。
记者:学生创业公司的失败,往往导致或是公司倒闭,或是学业荒废,或是两败俱伤。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学习与创业的关系?
邹:二者并不矛盾,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我在学校学的专业是中文,这对我作各种商业策划、营造我的企业文化、培养我的商业眼光、提高我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况且现在已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正在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无论对学习还是办公司都是有利的。现在的确有些学生创业者只顾创业而忽视了学业,前段日子,西安的几名学生因创业而毕不了业。我想像盖茨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学生应该谨慎处理学业与创业的关系,勿犯短视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当然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就适合创业,有的可能更适合搞理论研究,不能追风潮赶浪头,要因人而宜,正确地给自己定位。
发表时间: 2005-5-4         来自: http://job.bgeelyuedu.com/news/article.asp?id=1206&classid=59  作者:孙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