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大:《海洋生物制药》复习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7:33:59

华农大:《海洋生物制药》复习资料

 

《海洋生物制药》复习题型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生物制药:系指应用海洋药源生物具有明确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按制药工程进行系统研究,研制成为海洋药物的制药工程。是药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标志着医药学与海洋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2.海洋生物新药的中试生产:即中间放大试验,就是依据实验室研究的制备方法,采用尽可能与常规生产近似的设备和工艺路线进行的小批量生产实验。它是新产品研究过程中评价实验室处方与制备方法是否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重要环节。

3.药物动力学:也称药代动力学或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过程的规律,采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消除的量变特征,特别是研究药物在体内房室中的量变规律。

4.首过效应:在口服给药时,药物到达体内循环前在通过肝脏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药物可被肝脏代谢或被肝组织蛋白结合,导致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将少于吸收的量的现象。

5.药物动力学模型:为了描述一个复杂的体内过程,需要对药物的体内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假设,赋予一定模型,并以数学形式来表示,以简单的数学方程式反映出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即用数学模型来拟合药物的吸分布和消除过程。主要有房室模型、生理模型。

6.临床实验规范(GCP):用来规范以人体为对象的临床实验设计、实施、进行和总结,以确保临床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符合医学伦理道德标准。

7.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是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中实验设计、操作、记录、报告、监督等一系列行为和实验室条件的管理规定,是国际上通行的对药品(人用、动物用)、工业化学品、杀虫剂、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进行安全性评价的法规。

 

二、选择/填空:

1. 研发海洋生物新药的思路与途径:从海洋生物中筛选天然活性物质,研究活性物质的构效关系,结构改造(分子修饰或人工半合成),转基因生产。

2.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蛋白质、多肽类、氨基酸及海洋生物酶,多糖类;生物碱(河豚毒素等);不饱和脂肪酸类;不饱和烃。

3. 海洋生物有效化学成分:多糖类、聚醚类、大环内酯、萜类、生物碱、环肽、苷类、甾醇、不饱和脂肪酸。

4.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领域:海洋药用活性物质、海洋毒素、信息素与防御剂、功能性材料。

5. 海洋微生物的特异性:耐盐性、耐压性、寄生性。

6. 药物化学成分按组成元素、骨架母核可划分为:生物碱、甙(dài)、蒽醌、甾、萜等;按结构母核与生物活性、物理性状等混合划分为:黄酮类、强心甙、皂甙、生物碱等。

7. 药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可分为:溶剂提取法和水蒸汽蒸馏法。分离纯化方法分为:溶剂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结晶法、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萃取、超滤法、透析法、分馏法、升华法等方法。

8. 溶剂按极性分:非极性溶剂、中等极性溶剂、极性溶剂。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石油醚 < 四氯化碳 < 苯 < 二氯甲烷 < 氯仿 <乙醚 < 醋酸乙酯 < 正丁醇 < 丙酮 < 甲醇(乙醇) <水。

9.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结构鉴定波谱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旋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X射线单晶衍射法。

10. 生物技术对海洋生物制药研究的意义:促进海洋生物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促进海洋药用资源的研究发展、促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11. 海洋新药临床前评价的主要内容:海洋新药临床前主要药学研究;海洋生物新药临床前药理研究;海洋生物新药临床前作用机理研究;海洋生物新药临床前的毒理评价;海洋生物新药的药代动力学评价。

12. 海洋生物新药药理学的评价要求:检出迅速反应的活性与延迟产生的活性;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的标准化;具足够的实验重复性;能提示潜在的毒性;方法科学操作精确。

13. 药理学实验室的GLP的目的:对从事研究的规划设计、执行实施、管理监督,和记录报告的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方法和有关条件提出的规范。

14. 药剂学的研究热点:以药物传输系统为基础的新型口服缓释及控释系统设计、靶向给药系统的靶点寻找和定位、无损伤性的其他给药系统的设计及方法学研究已成为目前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15. 原料药化学结构确证常用的分析方法: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比旋光度、热重等。

16. 新药的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鉴别方法:加热或盐酸实验、缩二脲实验、茚三酮实验、氨基酸薄层色谱检出反应。

17. 新药的皂苷鉴别方法:泡沬实验、溶血实验、乙酐浓硫酸实验、区别甾体皂苷手三萜皂苷。

18. 海洋生物新药制剂类型的选择依据:◆临床需要及用药对象应考虑不同剂型可能适用于不同的临床病症需要,以及用药对象的顺应性和生理情况等;◆药物性质及处方剂量中药物有效成分复杂,各成分溶解性、稳定性,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各不相同,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剂型;◆在选择剂型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安全性。

19. 海洋生物新药选择剂型的考虑因素:◆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能调节药物作用速率;◆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某些剂型具有靶向作用;◆剂型可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有些剂型特别是固体剂型,其药物的性质和制备工艺不同会对药效产生影响。

20. 中试研究主要任务:◆完善制备工艺:评价最终将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实验室制备方法。◆设备配套。◆核算成本。◆制备样品:修订完善的质量标准、用于稳定性实验、用于药效学实验及毒理实验、申报时送审的样品、用于临床研究。

21. 动力学参数主要有: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体内总清除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生物利用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首过效应。

22. GCP的目的:以赫尔辛基宣言指导医生进行人体生物医学实验,确保受试者的权益与隐私得到保护,不受侵害,确保实验结果可信,数据可靠,结论科学有据,对新药的安全有效性作出科学评价,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23. 实施GCP的必要性:◆实施GCP以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和实验的质量。◆GCP已在国际上普遍推行。◆实施GCP有助于解决发现的问题,使新药评价的质量不断提高。◆实施GCP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学的理论水平,提高临床治疗药理基地水平。

24. 实施GCP的必要条件:◆合格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标准化的实验室与测试条件;◆科学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案;完善的组织领导与管理监督体系。

25. GLP目的:在于保证安全性评价的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可靠性和重复性,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确保用药安全。

26. 刺激毒性实验主要有:皮肤刺激性实验、直肠、阴道给药刺激性实验、血管刺激性实验、肌肉刺激性实验、溶血性实验。

27. 特殊毒理学评价基本内容:包括致突变实验、生殖毒性实验和致癌实验三个方面。

28. 过敏性实验有:全身主动过敏实验和皮肤被动过敏实验。

29. 海洋生物新药申报的定向可选择:海洋生物中药、海洋生物化学药、海洋生物技术新药、海洋生物保健食品及生物技术材料。

30. 海洋生物新药药理评价内容:对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影响内分泌功能、化学治疗,以及影响子宫药物、抗衰老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评价,并进行药物临床前毒理学实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

31. 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急性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一般生殖实验、致畸实验、围产期实验及三代实验)、遗传毒性实验、致癌实验、依赖性实验、局部刺激性实验、安全性药理实验、毒代动力学实验、过敏性实验、光敏实验、免疫毒理学实验、制剂的安全性实验。

32. 临床安全性实验的结果应当达到的要求:◆确定新药的强弱,找出毒性反应及剂量,为临床安全检测、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及预防和解救措施提供依据。◆确定新药安全剂量的范围,阐明在多大剂量范围有效且不产生毒副作用。◆寻找毒副作用的靶器官,明确损伤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

 

三、简答题:

1. 开发海洋微生物资源的意义:

海洋中的微生物种类可能约为陆生微生物的20倍以上。其中的土著海洋微生物与外来微生物的比例同样不清楚。海洋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新药发现提供了多样的物种基础,它的开发将使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

新抗生素由于结构与作用机制可能有别于陆生来源的抗生素,将极大地克服目前的抗药性,同时为新药的合成提供新的“母核”;

微生物易于培养、发酵,可无限再生而无需过度开采野生资源,经济和社会价值较大。

 

2. 海洋生物制药中微生物的研究有几方面:

①海洋微生物产抗生素:从海绵中分离出溴代吡咯化合物、海洋真菌枝顶孢霉可产生头孢霉素C。

②海洋微生物产抗病毒、抗肿瘤化合物:海星所含的皂角苷,是含硫酸基和糖的甾酮,有细胞毒性、溶血性和抗病毒等药物活性。从软珊瑚分离的二萜具有抗癌活性。

③海洋微生物产抗心血管疾病化合物:二十五烯酸。

④来自海洋微生物的生物毒素:从河豚分离出的河豚毒素,是该生物的防御信息素。常用其研究神经系统的兴奋现象,并用它作为癌症后期缓解疼痛的药物。从沙蚕分离出的沙蚕毒素,含氮和硫,对鱼有毒,具有杀虫性能。

⑤海洋微生物产酶。

 

3. 简述药物剂型的发展史:

①第一代: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汤、酒、炙、条、膏、丹、丸、散等。

②第二代: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与气雾剂。

③第三代:缓释、控释剂型。

④第四代:靶向式、脉冲式、自调式给药系统。

 

4. 原料药化学结构鉴定的主要任务和研究的基本内容:

◆主要任务:是确认所制备原料药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是保证药学其他方面研究、药理毒理和临床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因素。

◆研究的基本内容:对结构确证方案的确定、样品的要求、药物的名称、结构式、理化常数、结构确证经常使用的方法或手段及其目的和意义、不同结构类型药物的不同要求、综合解析等方面进行说明,对本指导原则涉及的专有名词进行解释。

 

5. 原料药化学结构确证的一般过程:

◆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

◆制备符合结构确证研究要求的样品,进行相关的研究;

◆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证测试品的结构。主要包括化合物的名称,样品的制备,理化常数的研究,样品的测试及综合解析。

 

6. 简述新药的化学鉴别法:

①呈色反应:茚三酮呈色反应、羟肟酸铁反应、三氯化铁呈色反应、重氮化偶合反应、氧化还原呈色反应等;

②沉淀反应:与硫氰化铬铵的沉淀反应、与重金属离子的沉淀反应其他沉淀反应;

③气体生成反应:产生氨气、硫化氢、碘蒸气等;

④荧光反应:药物与溴、硫酸、间苯二酚等反应后在可见光下可发射荧光;

⑤测定生成物的熔点。

 

7. 产品的稳定性实验: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稳定,稳定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药物若分解变质,不仅可以使药效降低,有些药物甚至产生副作用。

◆药物稳定性一般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学三个方面。

化学稳定性是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降解反应,作药物含量、色泽产生变化。

物理稳定性主要指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

生物学稳定性指药物由于受微生物的污染,而使产品变质、腐败。

 

8. 稳定性实验的目的:

◆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照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产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实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包括影响因素实验、加速实验、长期实验。

 

9.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弄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的特征,发现药物在体内的转动规律,弄清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药物在体内积蓄部位和积蓄程度,为临床安全用药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意义:通过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弄清新药的吸收规律,肯定通过制剂手段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或特定吸收速率的目的,是否达药物控释,并可应用这些研究结果来指导新制剂的设计或改造。

通过某一结构化合物的代谢研究,发现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结构与代谢消除速率的关系,既可指导药物结构的改造,也可能为新的先导化合物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0. 临床前药物动力学评价:

◆研究目的。

◆在新药研究的I期和II期临床实验中,要求对新药进行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依据,特别是通过血液浓度与疗效和毒性关系的观察更具有指导作用。

◆I期临床实验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一般在健康人中进行一次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II期临床实验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一般在患者中进行,可分为不同的剂量,一次和多次实验。

 

11. GCP的主要内容:

◆对新药临床实验的审批及实验前的要求。

◆保护受试者权益的相关规定,例如规定临床实验方案必须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事前与受试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对研究者资格要求与职责规定。        

◆对临床实验场所,实验的服务条件的要求。

◆对申办公者及监督员的职责规定。      

◆对药物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规定。

◆对实验设计及实验方案的要求。        

◆对实验质量及安全性监控的要求。

◆对实验质量及安全性监控有要求。

◆对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及总结报告的标准化要求。

 

12. 临床前药物动力学评价研究报告的要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受试者选择条件和数目以及基本的临床检测结果;

◆生物样品统计方法;

◆测定方法认证结果;

◆实验的基本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

◆总结和结论。

 

四、论述题:

1. 长期毒性实验:反复多次给药的毒性实验的总称。给药期限从数天至终生不等。

目的:观察长期重复给药对动物是否产生积蓄毒性,毒性反应的表现、性质和程度,给药剂量、给药时间与毒性效应的关系如何,主要靶器官是什么、损伤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如何,是否产生迟发性毒性反应,在长期给药的情况下,耐受剂量是多少,找出安全无毒的剂量,提示临床需重点观测的指标,为临床实验提供依据。 

◆一般原则

实验设计应周密,实验条件要严格控制。

观察指标力求全面,应能反应机体各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否受到损伤,并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敏感指标。

长期毒性的实验设计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实验数据应充分,对实验结果认真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并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论应能够说明受试药物长期服用时毒性反应的主要特点及安全剂量范围,提示在临床实验时应注意观察的毒性反应内容。

实验应符合GLP的有关要求。 

◆长期毒性实验技术与要求

实验动物:在鼠和犬,应为年轻健康的动物。

剂量设计:高、中、低和对照。

给药途径:原则上应与拟推荐临床的途径一致,否则说明理由。

给药周期:根据临床拟用临床周期决定,具体要求我国已参照ICH协议。

检测指标:一般状态观察、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检测、尿检查、眼科检查、其他特殊检查。

病理检察:肉眼观察、器官称重、组织学检查、恢复性观察。

必须注意的影响因素:饲养环境因素、药物本身因素。

实验结果分析处理:采用数理统计的相关软件进行处理。

 

2. 以抗病毒、抗菌抗炎、抗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疾病等中的一种为例阐述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具明显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①抗菌肽:◆抗菌肽:海洋抗菌肽对细菌、真菌有广谱抗菌能力,对病毒、原虫及癌细胞也有作用。一般认为,抗菌肽对具有衣壳病毒有显著的抵抗作用,而对无衣壳病毒无效。◆鳌素及对虾肽:鳌素对流感病毒A和口腔疱疹病毒有抗性,对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有抗性。Masuda发现的一种新复合物T22,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HIV药。此外,鳌素还具有抑制内毒素血症的能力,有抗凝血作用;对虾肽可能有调理作用。

②新抗生素:陆生微生物资源日趋枯竭,新抗生素发现的速率明显减慢,科学投入产出率下降;且大量感染性疾病正对传统的抗生素形成耐药性,从海洋微生物中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其中清霉HN89就是从海南海泥中分离得到的,它的菌株次生代谢物具有广谱作用。

③低温溶菌酶:一般的溶菌酶多由蛋清中提取,仅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但一种新型的海洋低温溶菌酶,具有嗜低温、抗氧化及溶菌谱广的特点,能特异地分解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形成溶菌现象。海洋低温溶菌酶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具有很强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对革兰阴、阳性菌均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且对阳性体外抗菌活性略优。

 

3. 举例说明现代生物技术在海洋药源生物分离、纯化与筛选的研究应用概况?(从海洋生物培养技术的研究、海洋酵母培养技术的研究、海洋微藻培养技术的研究、分离纯化技术、海洋生物制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方面选取一至2个方面举例说明即可。)

①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及反渗透等各种膜分离技术发展迅速,在海洋生物制药中,逐渐取代了传统工艺,广泛应用于酶制剂、疫苗、药物、基因生物制品的分离、纯化和浓缩,且不少已经达到了工业化。

②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特别适用于热敏性、易挥发、易氧化成分的萃取,已成功地从天然产物中提取一系列的有用成分。其中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精馏鱼油的EPA、OHA技术,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新型分离工艺。

③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在软骨藻酸中的研究:采用甲醇、水作为提取液,结合SAX柱和SCX柱繁荣净化,避免色氨酸的干扰,提高了回收率。同时,通过对分析条件的优化,扩大了软骨藻酸分离的线性范围,为建立贝类活体及其生物制品中所含微量软骨藻酸的CE/UV常规分析奠定了基础。

 

4. 以心血管系统、抗乙型肝炎病毒药、抗肿瘤等新药中的一种为例阐述海洋生物新药药理评价的实验方法?(从动物选择、动物模型及方法、观察指标、药物、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说明。)

①动物选择:按要求选用狗、猫、家兔、大小鼠(说明种系)。狗每组6-8只,小动物每组10只。

②动物模型及方法:◆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包括整体实验和离体实验。◆冠状循环及血流动力学。

③观察指标:包括形态学指标、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

④药物:◆制剂,一般应以原料药进行药效学研究。◆剂量,应选合理剂量,大动物应设两个剂量组,小动物三个。◆给药途径,应以临床用药相同的给药途径为基础,加选一种给药途径。◆对照品,至少设下列两组对照:空白对照和已知有效对照。

⑤注意事项:◆药效学实验一般以整体动物实验为基础,多层次实验相结合。◆麻醉对药效学有影响,在进行实验时应包括清醒动物实验。◆药物在减慢心率,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减轻造成假阳性时,应予(yǔ)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