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在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41:36
文/缘儿
义工精神可说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到帮孩子的老师整整作业纸,大到上前线为国征战,随处可见义工的身影,也就是所谓志愿者“volunteer”,义务劳动。美国的运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靠义工维持的。图书馆、博物馆、学校、社区活动、业余运动队……缺了义工,很难想象美国社会将如何运作。连大学招生,都要求报考学生有一定小时数的义工记录。
提到大学招生,在这里插一段跑个题。美国的大学录取与中国的高考方式完全不同,即使是公立大学,也没有统一的录取标准,各学校有各学校的要求。类似于中国高考的SAT(标准评估考试)统考成绩,只占录取资格的一部分,其它部分像平时成绩、领导能力、自我介绍、他人推荐、运动特长、综合才艺等等,都占相当大的比例,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项,便是社会服务,也就是做义工的情况。
再回过头接着说义工。大学录取不仅要看社会服务的小时数,更要看做义工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学校注重的是,学生做一项工作,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而且要常年坚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是东一郎头西一棒锤,这做一下那做一下。大儿子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一个叫做“儿童饥饿基金会”(Children’s Hunger Fund)的慈善组织做义工,他说自己想帮助那些缺吃少穿的孩子,让他们也能过上像自己一样的普通孩子的生活。课余时间,他每星期去基金会一、两次,帮助打包给穷孩子的捐赠品,从未间断过。做义工已经不是为申请大学积攒分数,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固定的基金会义工工作,大儿子也会参加其它零散工作,比如和爸爸一起在爸爸的单位JPL(美国太空总署喷气推进实验室)一年一度的开放日服务。在开放日做义工时,父子俩还接受了北美最大中文报纸《世界日报》记者采访,先后上了两次报纸。
在美国这许多年,入乡随俗,丈夫和我都没少做义工。尤其是丈夫,十多年来一直信守着为自己定下的准则,每年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做12-15天的义工。这无形中也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儿子从上一年级起,就常跟着爸爸做义工,比如参加美国健行旅行协会(American Hiking Society)发起的“全国护路日”(National Trails Day)活动。那一天,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徒步清理维护山间小路。小儿子是丈夫单位的“驴友会”(Hiking Club)的义工护路队伍里年龄最小的一员。
美国的义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是跟本人或家庭切身利益有关的,比如为自己孩子的球队服务,像小儿子参加的橄榄球队、棒球队,完全是靠家长义工们组织的,丈夫就在橄榄球队的组委会里。还有很多妈妈在孩子的学校做义工,尤其全职妈妈不少人做孩子班上的“班妈”(Room Mom),帮助组织班上的活动,几乎顶半个老师 。中小学生在此类中最常见的活动,是义卖自己做或是公司赞助的点心,或者为公众洗车什么的,来为自己的球队或郊游等活动筹款。
第二类是单位组织但与日常工作无关的,比如在JPL的开放日服务,丈夫每年都参加,有时还会带孩子去。大儿子在中小学期间,就曾跟着爸爸每年在JPL主办的全美中学生机器人大赛(FIRST)洛杉矶赛区做义工,帮助整理、设置比赛场地,记录分数等等。
第三类是慈善机构的,比如在医院、老人院、孤儿院帮忙。大儿子服务的“儿童饥饿基金会”就属于这类。
第四类与宗教信仰有关,比如在教会组织活动。像我就是每个星期天在主日学校担任小小班的老师。朋友上高中的女儿也是在教会主日学校帮助照看小弟弟、小妹妹们。
第五类是各种社会服务,像修路、在图书馆帮忙、组织男女童子军活动等等。在对于管理、自主能力要求较强的位置上,几乎处处都有中学生们的身影。而较简单的工作中,则常常可以听到小学生们的声音。社会上各种嘉年华活动,大部分游艺场都是高中学生在主持,我们市里每年一度的万圣节、雪节等活动,绝大部分工作人员也是由本市高中生组成的义工队伍。
不论哪一类义工,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完全出于个人自愿,丝毫没有任何方面的压力;其次,做义工的过程中心情舒畅,像大儿子为机器人大赛做义工的同时,他自己也为现场的气氛所感染,一起为各个代表队加油喝彩;再者,牺牲个人时间服务大众,绝没有哪个单位、公司会组织员工在上班时间去 “义务”劳动,像前面提到的JPL开放日是在周末,机器人大赛有两天是在工作日,这两天的义工都是休自己的个人假;还有就是分文不取,义工们平日上班时的报酬可能是每小时数百美元的高薪,也可能是每小时几美元的州最低工资,可是做义工的收入却都同样是零。有时侯,义工会得到一份免费的午餐,而午餐也来自某个公司的捐助或是个人的无偿提供。
从小做义工的人们,已经成了习惯,并不觉得这是件多么了不起、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只是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美国的义工无处不在,为美国社会的运转提供了良好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