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诉说吃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9:37:51
提要:北美华人不仅在食品喜好方面,展现与西方人不同的风貌,他们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与消费习惯。比如每周末的买菜是全家人的大事,买菜的过程,已经成为周末全家活动的过程。他们将过去的品牌使用经验、习惯,延续到他们在北美的移民居住地。多维根据地域性、年龄层、外出用餐与家用食品等各项因素的差异,探索华人如何以其独特的态度,诉说着“民以食为天”这个丰富的故事,并赋予这个古老谚语在美洲土地上的新的解释。(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在北美诉说吃的故事(chinesenewsnet.com)
多维2007年北美华人消费者调查报告 --美食篇(chinesenewsnet.com)
多维记者林紫乔(chinesenewsnet.com)
华人在美国所象徵的不仅是280万人口,同时也代表着1132亿的消费力量。然而“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北美华人的饮食消费,若仔细分析华人的购买力与购买习惯,可以发现“饮食”在华人的各项消费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chinesenewsnet.com)
专业市场调查公司Packaged Facts针对美国亚裔消费者进行研究,推出了详尽的“Asian Americans in the US”报告书,根据该项调查的数据显示,华人一年的家用食品支出均为3689元,相较于所有美国人的平均3347元,花费足足多出了一成。(chinesenewsnet.com)
若再细分华人于各类食品的开销,可以发现华人在特定几项食品中,花费大大超越了全美的平均值。在谷类加工食品方面,华人比起美国消费者每年平均多出了57.8%的花费;在家禽类的开销,华人则多出23.1%的花费;在鱼肉与海鲜方面的费用,华人比起一般消费者多出了高达138.2%的支出;而水果与蔬菜方面的花费,也大致多出了80%左右。这些数字显示华人在食品选择上的偏好,不过在牛肉、面包、糖果、奶类等各项支出上,则低于全美的平均值。(chinesenewsnet.com)

华人选购食品时相信一分钱一分货,对于品质与新鲜度的考量远在价格之上(资料图片)
(chinesenewsnet.com)
北美华人不仅在食品喜好方面,展现出与西方人不同的风貌,他们也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与消费习惯。多维根据地域性、年龄层、外出用餐与家用食品等各项因素的差异,探索华人如何以其独特的态度,诉说着“民以食为天”这个丰富的故事。(chinesenewsnet.com)
住城市可以解馋 近郊区还得下厨(chinesenewsnet.com)
华人原本就因为不同的来源地,在饮食习惯上有不同偏向,台湾、香港因为地狭人稠、餐食小吃发达,民众平日外食的比例极高;中国则因家庭结构等因素影响,许多人都有在家中开伙的习惯。(chinesenewsnet.com)
华人移民北美之后,同样能够以地区差异为饮食习惯做大致的分类。资深媒体人、同时也是美食爱好者程蕙观察,住在郊区的华人居民即便平日要上班,也多半会在家中煮饭用餐,过往这些人多半是中西食材混用,但近年中国超市日益普及,甚至美国超市中也能购得许多亚洲食品,可以说将超市的经营延伸至郊区的温州人,让华人有更有机会去接触中国餐食。(chinesenewsnet.com)
程蕙也发现,郊区的华人在用餐上,近日也产生了一些小变化。由于外卖与超市熟食的普及,许多人不必每餐都亲自下厨,偶尔也会购买这些现成的食物,回家后处理一番或是直接食用。(chinesenewsnet.com)
有别于郊区的华人,住在城里的则多为外食一族。“我家附近有10多间餐馆,每天也不知道挑那家,一个便当才3块多,要我自己煮的话,买材料都不只这个钱,花了一堆功夫煮好,也不见得比餐馆的好吃,除非哪天我特别有闲情逸致,否则绝大多数的时间,我都在外头吃饭。”目前从事社工员、居住在纽约法拉盛的吴小姐说。(chinesenewsnet.com)
寻求记忆中难忘的家乡食物(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除了居住地的差别之外,年龄层的不同也反映出有趣的饮食态度。今年迈入第三届的亚洲食品秀、其主办人蓝道(Brian Randall)对多维分析,“在美国,华人会寻求记忆中难忘的家乡食物,并且找寻过去在中国所见过的品牌,商家想要接近这个市场,就必须提供华人所依赖的典型食物。不过反观第二代华人,他们与家乡食品的联系就显得相对淡薄了。”(chinesenewsnet.com)

健康、均衡的诉求,是北美华人下一波的最关注的饮食重点。(资料图片)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今年25岁、从事金融业的Cristina Kao表示,她通常是跟父母吃饭的时候,才会吃到中国菜,她本身则对义大利菜特别喜爱。“我在密西根念大学的时候,校园附近有很多好吃的义大利餐馆,我觉得那特别合我的胃口。”Cristina Kao描述,“我需要经常地换口味,也喜欢尝试新餐厅,只要价格合理,我都觉得值得一试,就算不好吃,也当作是买了个经验。总之我无法天天吃类似的东西,挑餐厅的时候,我则是看重它是否乾净,乾净了气氛就会好。”(chinesenewsnet.com)
有别于需要经常换口味的Cristina Kao,华府金山超市负责人黄博含则认为,人的口味是很难改变的。他回忆,“我来到美国40年,前30年间,我没有吃过中国的东西,除非就是靠着我太太,用酱油把美国东西拿来做一做,也就变成中国食物。人的胃口很难改,近年来有了选择之后,一定会选吃中国菜,明明有粽子吃、有肉圆吃,怎么可能会拒绝呢?”(chinesenewsnet.com)
从事旅游业的蒋先生则说,他来自中国北方,到现在还是喜欢北方口味,“吃了30多年的东西,很难改变的。”对于蒋先生而言,其他口味或是异国料理只能偶尔尝尝,知道那味道就够了,并无法当作主要饮食。不过他也抱怨,在美国仍难以找到口味跟过去完全一样的东西,美国的中菜多少都会迎合美国口味,在从中做些改良。(chinesenewsnet.com)
华人因为年龄层或背景的不同,反映出各自在中西餐食间的抉择,但是还有一种人相当有趣,他们的饮食消费介于中西的交叉点之间。来美攻读研究生、目前从事影像设计的李永钧表示,每到周末休息时间,他都会约太太的家人一起上馆子、吃早茶,但由于本身也有许多ABC朋友,因此吃西餐的机会也很多。(
“来到美国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吃到许多与家乡不同的口味,比如这儿可以吃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菜系,更吃得到地道的韩国菜、马来西亚菜、义大利菜、法国菜等等。”李永钧满意地说。(chinesenewsnet.com)
从年龄层总地来看,若是居住在华人聚集地、或是年龄较长的华人而言,口味会比较传统,几乎百分之百都吃中国菜,年轻一代的华人对于各地美食或西餐的接受度,则相对高了许多。然而程蕙也认为,西餐虽然逐渐进入不少华人的生活中,但是反过来说,中国菜也应该走一条更精致的路,才能吸引更多食客,打入更多的族群。(chinesenewsnet.com)
买菜是全家人的大事(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对于“做饭一族”来说,超市是华人购买食物或民生必需品的最佳场所,店里陈设的品种琳琅满目,满足了华人喜爱挑三拣四的欲求。“中国各地的口味、品牌繁多,一个中国就可抵上好几个国家。”森美食品公司负责人吴定维说。(chinesenewsnet.com)
吴定维对多维说,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四川、湖北人讲究辣,广东人则喜爱清淡,江浙一带的菜色则又偏甜,仅是酱油的选择,又可分做生抽、老抽等多种不同。事实上,目前主妇若想在华人超市中购买酱油,可能必须从2、30项品种中挑选,此外,中国菜本身就比较复杂,一道菜牵涉到多样食材,可以说华人买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充份挑拣的过程。(chinesenewsnet.com)
“华人喜欢挑东西,也喜欢买菜。每到周末,全家人最大的活动就是集体出动,去超市买菜,一买就是一个星期要用的材料,买完之后,全家就一起吃顿饭再回家。对于华人而言,买菜是家庭的主要活动之一,而美国人就仅是为了买菜而买菜。”程蕙描述。(chinesenewsnet.com)
关于买菜这件大事,牵涉到商家的供货与客人的拣选,本身可谓大有学问。黄博含指出,每当客人结帐时,他都相当注意购物篮里的食物是否均衡。“作为食品业者,我们对客人的健康有一半的责任,在供货时就要做到把关。关于品味范围,必须适应各种客人的要求;关于新鲜度,业者必须对某些食物负起责任,比如新鲜度容易监别的鱼、肉、菜、熟食、蛋糕,就是我们该掌握好的,但是罐头、乾货则不难以监定新鲜的情况,完全依赖生产者所印上的保鲜期限,客人也必须学着自己判断。”(chinesenewsnet.com)
黄博含说,超市是一种服务业,本身不养东西、不种东西、不杀东西、也不生产东西,而是按这客人需要,将货品从批发商手中引进,来满足客人需要,基本上是属于服务性质。因此他认为,经营超市首重服务态度,并且建立良好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此外还要能洞烛先机,提供客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开发出自己的特点后,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子。(chinesenewsnet.com)
黄博含要求自己的员工做到笑脸迎人、口齿清晰、谈吐有理,因为这些都是服务业基本要具备的条件。不过重视服务的他,却也对少部份客人的态度颇有微词,“现今还是有些华人消费者认为,花钱的就是大爷,我就曾经遇过穿着高尚的妇女,坚持要把用过的商品拿还退钱,遭到拒绝后,扬言要去告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