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樵-风语者-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52:11
空山中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

     在这样的意境里,你肯定会想到樵夫荷柴,从山间归来。

     我曾经在武夷山九曲云窝,见到过一处石刻,叫问樵台。在问樵台上刻着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少司马右侍郎陈省的一首诗:剔尽蓬蒿见石台,临流学钓趣悠哉。投竿终日忘钓饵,独与樵翁话几回。想来自古的官吏在他们的骨子里更有着难舍的平民情结。不管昔日有怎样的荣华富贵,一旦复归乡野,便显得特别亲和。我相信陈省与樵翁的对话一定发自天然,不是矫情作态的那种。

      樵者,采薪者也。他们活跃于山岭之间,荷担负重,挥刀劳力,看上去尽得山林之乐。他们远离政治,但以局外人的眼光看政治,却尽得真谛与智慧。

      《三国演义》开篇有词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其实就是樵翁的大快乐,虽身居乡野,却洞察人间百态了。

      当然,作为陈省来说,毕竟曾经混迹官宦,一旦走入民间,总有一个不应期,因此他辞官回乡,第一件事便是樵装一身放浪山野、豪放性情,与渔夫樵翁掬饮山泉、铜壶煮茗、把酒桑麻。在这时候,陈省才恍然明白,在渔夫樵翁面前,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弱智。

      问樵台,一问自然玄机、二问迷津怎渡、三问心迹隐语。

      这些问题,不是昨天那个身居宫廷的陈省能够想的明白的。

      延绵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在东方人的骨子里播种了一颗生生不息的乡野情结。

      宁静以淡泊,适意而闲远。渔、樵、耕、读,以质朴无华包含了东方人立足现实又超然现实的理想与追求。

      朱熹说:琴书四十年,几做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

      在武夷山五夫里,我见过朱熹读书的紫阳草堂。从这个兰香四溢的灰墙白瓦里,还能听到当年他深厚的吟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朱熹,读书也要读出灵气来。

      在武夷山状如盆景的天游峰下,有一个叔圭精舍。是宋代乡贤江贽读书终老的地方。但据我看来江贽充其量不过一个食古不化的书虫,枉废了一番好山与好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千年了,只要你走入乡野,这份荷锄戴月的景象依然这么鲜活。

      就这样汗涔涔的劳动,对于东方人来讲,也充满了浪漫的回想。

      在上饶,这个至今充斥着乡野气息的地方,宋代的北方汉子辛弃疾就这样优美地唱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山光水色,当然会让充满想象力的人们流连往返啊。

     如果说到渔,我不假思索就会想起我小学的时候学的一首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遥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很平直,却余味无穷。

     自古文人高士那怕风雪连天,也要寻找垂钓的乐趣。

     千山鸟飞绝,万踪人迹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样的情趣与武夷山中轻舟荡漾,绿水相伴的情景肯定不同。

     在九曲溪,能够见到不少自古相传的垂钓矶。我时常遐想,在这每一块垂钓矶上,都曾经站立活俯卧过直到今天还过目不忘的人物。

     比如朱熹就曾经轻松或无奈的唱过:千岩猿鹤友,愁绝棹歌声。永日静垂竿,兹心竟谁识。

     还有一个叫袁枢的,就真的忘情山水,充满了天真的无忧无虑。有人击短篷,击棹歌声永。竟日漫垂纶,忘机看鸥浴。

     这使我想到了据我十公里之遥的辛弃疾终老之地瓢泉。

     今天看来,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与当年辛弃疾眼中的理想也不会相距太远。茅屋可读、广田可耕、瓜山可樵、期思可渔。

     这样的境界,仿佛避世的境界,但在我看来,这些高古名士没有一个真正脱离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这是一种静若秋水、淡似朗月、淌如春江的小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