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工作报告 直面黄松有贪腐案(南方都市报 2010-3-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21:37:39

最高法工作报告 直面黄松有贪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义孙认为,决心消灭腐败是重建司法公信力的良药

类别:国内新闻 作者:陈宝成 原创 浏览量:308  发布时间:2010-03-12 手机看新闻编辑此文
版次:AA03 版名:主页 稿源:南方都市报 全国订报  

    昨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备受关注的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贪污、受贿一案,在一审判决51天之后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据悉,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首次对自身高级干部犯罪问题公开点名。

    昨日,列席全国人大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中国政法大学理论法学教授曹义孙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认为,最高法工作报告首次直面黄松有案,表明他们加强自我约束的决心。他主张通过自律和他律方式抓好司法队伍建设,下决心消灭腐败,这是重建司法公信力的良药。

    为何不信法院?因为你自身不正

    南都:最高法工作报告首次对自身犯罪高官公开点名,对此,你怎么评价?

    曹义孙:在最高法的工作报告中直接点名法院内部腐败分子,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次。这表明了最高法注重队伍建设、加强法官队伍自我约束、打击腐败的决心,也表明他们对未来建设一支公正、廉洁的司法队伍所应有的信心。

    南都:近些年来,司法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伴随着部分法官的违法犯罪而导致法院系统公信力的削弱或者丧失,部分判决结果难以获得民众的认可。对此,你怎么看?

    曹义孙:社会公众为什么不相信法院?因为你自身都不正!正人先正己,要正己,就要先承认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承认某些法院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抑制司法领域和司法人员的腐败,重建司法公信力。

    从最高法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态度:将队伍建设放在关键高度,把队伍建设中的反腐倡廉放到重中之重,这表明他们找到了法院所有工作的症结和司法工作基础中的基础:首先要保证自身不腐败。

    在这个前提下,即便有个别法官业务水平有限,人们也能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逐步提高业务水平;下决心消灭腐败,是找回司法公信力的良药。

    南都:在你看来,黄松有案和其他法官违法犯罪案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曹义孙:从目前披露的案情看,黄松有主要是在地方任职时犯的事。从主观上说,类似案件有当事人放松学习和自我要求,丧失司法人员基本底线和职业伦理的一面;从客观上说,也有中国的司法制度的自我约束机制不到位等。

    黄松有案通过最高院报告表达出来的,还有一系列改革行动措施,推进法官队伍建设。但这是法院内部的自我约束,对法官个人来说也是一种他律。我认为更要强调法官职业群体的内心自我约束,强调司法者对社会公正的信念,正因为这种信念指导着司法者的司法行为,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恢复法院的公信力,恢复法院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司法廉政需增加法官数量编制

    南都:王胜俊在报告中也提到了狠抓司法廉政建设。对此,你怎么看?

    曹义孙:司法廉政建设首先要增加法官数量和编制。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相应的质量保证。如果不增加编制,一是法官办案容易不精致,二是法官没时间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三是法官素质进一步的提高成为不可能,四是容易导致冤假错案发生的几率,从而增加涉法涉诉案件数量。

    当然,在增加编制的同时也要松动出口,让知识和年龄结构无法满足司法现状需要的人逐步淡出司法队伍,并切实提高司法从业者的准入门槛,保证司法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数说报告

    去年,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渎职案件25912件,判处罪犯26226人,同比分别上升0.1%和2.0%;群众来访105.5万人次,同比下降9.4%;在去年审结的再审案件中,因原判确有错误改判的11669件;各级法院共查处违纪违法人员795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137人;全国各级法院审结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527件,判处罪犯3231人,同比分别上升13.8%和16.6%。  据新华社电

    南方都市报两会记者组 陈宝成 见习记者 刘苗 实习生 黄前前 发自北京

http://gcontent.nddaily.com/0/3f/03f5446139179452/Blog/a66/3676ce.html
 

最高检:查办8名省部高官 清理2207牢头狱霸

类别:国内新闻 作者:彭美 原创 浏览量:485  发布时间:2010-03-12 手机看新闻编辑此文
版次:AA10 版名:重点 稿源:南方都市报 全国订报  

    昨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本报记者 冯宙锋 摄

    检察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

    少数检察人员包括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宗旨意识淡薄,极少数检察人员目无法纪,特权思想、霸道作风严重,以案谋私、滥用职权、知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

    本报讯 (特派北京记者 彭美 实习生 黄前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昨日下午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说,去年清理发现有“牢头狱霸”行为的在押人员2207人,对其中涉嫌犯罪的123人依法提起公诉。去年查办涉嫌犯罪的厅局级干部204人、省部级8人。

    对123名牢头狱霸提起公诉

    曹建明在回顾2009年工作时表示,200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针对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暴露的问题,会同公安机关开展全国看守所监管执法专项检查,清理发现有“牢头狱霸”行为的在押人员2207人,对其中涉嫌犯罪的123人依法提起公诉。

    去年,云南“躲猫猫”事件后,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印发了《全国看守所监管执法专项检查活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排查“牢头狱霸”,但3月海南发生了“洗澡澡”事件———57岁的海南儋州男子罗静波遭同监仓数名嫌犯殴打致死。

    1129在逃职务犯罪疑犯被抓

    曹建明说,去年依法严肃查办职务犯罪。全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439件41531人,件数比上年减少3.3%,人数增加0.9%。突出查办大案要案,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191件、重特大渎职侵权案件3175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70人,其中厅局级204人、省部级8人。

    南都记者对比去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200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官员与今年持平,为2687人。但2008年查办的省部级高官为4人,去年被查办人数是前年的两倍。

    曹建明表示,去年立案侦查失职渎职、侵犯人权涉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355人。加大惩治行贿犯罪力度,对3194名行贿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境内外追逃追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129人,追缴赃款赃物计71.2亿元。

    今年严查5类案件

    曹建明说,今年最高检将严肃查办5类案件:

    ●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犯罪案件;

    ●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犯罪案件;

    ●群体性事件、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犯罪案件;

    ●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犯罪案件;

    ●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犯罪案件。

    亮点解读

    最高检首提审查逮捕机制改革

    批准逮捕前要听疑犯申辩

    南方都市报记者对比了最近30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在2005年的工作报告中曾提出“在审查批捕和起诉中,注意听取犯罪嫌疑人辩解和律师意见,强化证据审查,防止错捕错诉”。但明确提出“要深化审查逮捕机制改革,健全、规范听取犯罪嫌疑人申辩和律师意见制度”,今年是首次。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昨日告诉南都记者,这是本次最高检报告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进步。

    他说,以往,检察机关在批准逮捕的程序中,一般只审查公安等侦查机关提请批捕犯罪嫌疑人的书面意见便决定是否批捕。昨日的这一表述意味着,以后检察机关在批准逮捕之前,不仅是审查书面意见,还要听取犯罪嫌疑人的申辩和律师意见,且要形成制度。

    他认为,这将使批准逮捕的程序更加客观、公正,更大程度防止冤案、错案的发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说,实际上,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时是否有必要讯问犯罪嫌疑人,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刑事诉讼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

    何家弘认为,这一提法显然与目前的社会现实有关系。近两年披露的多个案件都证明侦查机关有刑讯逼供的违法行为,民众反响强烈。检察院作为监督机关,有必要加大侦查监督的环节。

    南方都市报两会记者组 彭美 实习生 黄前前 发自北京

http://gcontent.nddaily.com/2/7e/27ed0fb950b856b0/Blog/b30/695f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