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峰填谷办不出人民满意的教育(附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8 02:47:42
削峰填谷办不出人民满意的教育(附照片)    在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只是改善相对薄弱的学校校园校舍设施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其关键还在教师——只有师资水平的相对均衡,才能实现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为此,有不少人想到了教师与校长的交流制度,如江苏省最近就拟将通过立法,推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6年必须轮岗的规定。
    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这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价值选择。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也正因此,正在征求公众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但事实上,通过教师队伍的流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这是一个很值得重新研究的措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削峰填谷的低位均衡的模式,它以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即资源存量向薄弱学校转移为主要特征,也有抬高底部的高位均衡的模式,它以不断创生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更快发展为主要特征。
    确实在国际上,有些国家也实行了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然而,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举措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
    显而易见的是:优秀教师在不同学校的交流,在总体上并没有增加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只不过是他们在不同学校之间的重新分配。而且,在这个学校是优秀教师的,到了另一所学校未见得一定也能成为优秀教师。事实表明,这种“交流”的模式,既削弱了优秀学校的能力,又压抑了所谓薄弱学校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增加了教师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对教师是十分不利的。
    说到底,教师与校长的交流制度,是短期内借助行政力量就能实现的、政绩外显的举措。然而,它却并非是对推动教育发展有利的制度。
    实现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要着眼于区域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实现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其措施可以有:
    第一,借鉴国家在西部农村“特岗计划”的办法,在相对薄弱的学校设立高级教师乃至特级教师(校长)岗位,吸引优秀人才自愿加入薄弱学校改造的行列。这要比强行实施教师交流要好得多。每年一轮的教师被迫交流,必然地会带来很多问题,大大增加管理成本,甚至带来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第二,推出薄弱学校教师培训的专项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09年教育部在中西部地区推出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相信这对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地区教师素质问题是会有重要意义的。各地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从能力提升入手,实现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各地要像抓名师、名校长培养一样,抓好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三,鼓励优秀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相对薄弱的学校,在其他政策上给予配套的支持。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将推动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学校。各地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对薄弱的学校。
    总之,从区域教育整体能力提升入手,才有可能实现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区域教育的均衡应当是高质量的均衡,可持续的均衡。削峰填谷办不出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