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会怎么看? [From华尔街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8:35:52

外国人会怎么看?

 2008年03月10日14:23
袁莉

  近一年来关于中国产品质量问题方面的报道很多。一位在纽约的中国朋友对我说:“我觉得很没有面子。为什么偏偏是中国企业为了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美国人会怎么看我们?”我反问她:“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朋友的想法其实很有代表性。我们常常很在意外国人怎么看我们,外国媒体怎么写我们。他们说我们好时,我们觉得面子十足。他们说我们不好时,我们不是觉得丢了面子,心里有些自卑,便是觉得他们有偏见,变得怒气冲天。

  很多到中国的外国人常被问到他们怎样看中国、中国人和奥运会等。如果答案只是单纯的“好”,就很好办。如果在“好”后面还有“但是”,就有些棘手。聪明人很快能看出提问者眼睛里的期待,拣好听的说;不聪明的人胆敢说出不受听的话常会被冠以敌视中国或不了解中国的帽子。

  在山东青岛办英文学校的美国人Kyle Caldwell说他已经学会了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我问他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他不肯回答,并说:“我必须非常小心,因为我要在中国做生意。”

  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就更加敏感了。例如,同样是关于上海华联受污染药品的报道,天涯上对转载《南方周末》文章的留贴,都是批评华联的贪婪和中国药品安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对同一问题的报道,就招来了一些愤怒的读者留言(当然还有很多读者留下了精辟的评论和尖锐的问题)。署名为Phoenix的读者写到:“我相信我的祖国自己能处理好。你们外国人就少插手了。”一位署名为Eric的读者说:“华尔街日报的新闻采编的标准依据是什么?每次看它的新闻,总是充斥了诋毁和污蔑及猜疑,希望新闻主管部门能重视该媒体在中国的发行。”

  我不明白的是如果这些报道起码能起到告知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作用,为什么有些人愿意象驼鸟一样把头扎进沙子里宁愿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把面子看得比自己同胞(也可能是自己)的温饱和性命更重要?

  一位朋友06年底在北京地铁上看到一位老年妇女乞丐在车厢里挨个向乘客要钱,开始没有人在意,直到她走到一位外国人的面前。一位北京大妈破口大骂:“你怎么能跟外国人要饭,你这不是丢中国人脸吗?”我坐纽约地铁经常有人走来走去要钱,从没觉得这些乞丐就丢了美国人的脸。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

  我见过的最叫绝的一份帖子是针对《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关于中央电视台新楼设计的一篇报道。一位署名为titans的读者写到,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世界第三了,“…老的电视塔让国外人看了,还以为北京政权在对外说谎呢,依据我的建议,在北京市生活的人的工资不能低于6000元,否则就全部迁到河北去生活,因为他们的衣着住房有损中国人的形象。”我不知道这个帖子是在调侃还是认真的,但无论如何,它对“外国人会怎么看”这种心态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描绘得很形象。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

  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复杂。我简单说几个原因,算是抛砖引玉。

  第一是中国人观念里国家、政府和个人是紧密相连的,批评一个就是批评全体中国人。虽然政府不是我们选的,而且私下里(甚至在网上半公开地)我们对政府的政策和官员也常有批评和抱怨,但一旦这种批评来自国外,很多人就会跳起来,要竭力维护政府(也是全体中国人)的脸面。

  第二是长期的贫穷和外国入侵的苦难记忆使我们时不时产生一种受害者心态和不安全感,听到不同意见和批评就容易面红耳赤,认为人家不是有偏见,就是妒嫉中国的成就,再就是害怕中国强大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弱国心态。中国人绝对有理由为过去30年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但骄傲的同时,我们可不可以心里更踏实一点,更多一点自信?用不着非逼着人家说你好。这才是强国的心态。

  第三是中国人对媒体独立性这个概念有很深的怀疑。这也难怪。中国最主要的新闻机构是为维护政府的权威和利益服务的。一些很有职业精神的中国记者和刊物也报道腐败等社会问题,甚至质疑(地方)政府的某些政策。但这些媒体与媒体人多是在灰色地带运作,需要不时回避敏感的政治和政策问题。

  同时,很多中国读者对经济类媒体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持怀疑态度。上周,读者对《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关于平安保险增发新股的文章的反应就很有代表性。大多数读者的留言指责两位记者在为平安做托,我很诧异。别的媒体我不知道,但我们报社对记者行为规范有很严格的要求。每人每年必须签一份利益冲突声明,严格禁止记者买卖自己报道公司的股票,直接或间接接受略有价值的礼品。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记者和报道的独立性。

  我不是说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就没有偏颇的地方。确实有些媒体人就诸如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和贸易逆差等话题大作文章,(我每次看到CNN的Lou Dobbs说“共产党中国”就彷佛回到冷战年代,立马换频道),但这类报道属于少数。整体来说,美国主流媒体还是很讲道德原则,也很负责的(我属于美国人所称的“新闻上瘾者”(news junkie),最喜欢看新闻频道。我看CNN的时间应该比别的频道都多,只是不看那一个节目)。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期望西方主流媒体只报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对同时产生的问题轻描淡写甚至不报,因为这不符合西方媒体的报道原则。他们对自己国内的问题报得更多。

  美国人又是怎样看待对国家和政府的批评呢?

  多数美国人,无论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认为人民批评政府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他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敢于挑战权威。

  住在田纳西州的室内设计师Aimee Pearson是布什总统坚决的支持者。住在辛辛那提的投资咨询师Alan Schauer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支持者。虽然两人的政见相悖,但都说政府做得不对的时候就应该批评,而且都不认为外国人对美国政府的批评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更不会为此而生气。Pearson夫人说:“我们美国人既批评自己的政府也批评别的政府……我能理解别的国家的人不喜欢这样,因为我们什么都敢说。”

  美国言论自由、挑战权威的传统在911后和伊拉克战争初期曾一度受到挑战。来自德克萨斯州乡村音乐组合Dixie Chicks主唱2003年在英国表演时说,她为布什总统是德州人而感到耻辱,结果乐队遭到歌迷抵制。2004年前总统里根的儿子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Howard Dean到处散布反战言论应该以叛国罪被捕,甚至处以绞刑。2003年,一些美国人对法国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不满,将法国薯条(French fries)改称为自由薯条(Freedom fries),还有人把法国葡萄酒倒进马桶。一个国家在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冲动的民族主义情绪,不能容忍不同的声音。

  我个人认为这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段。言论自由是这个国家的建国原则之一,失去了这个,她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魅力。

  当然,我从一些美国读者的来信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外国人的看法还是很在意的,但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碰到一个人认真地问我喜欢不喜欢他们的国家。我也还没有准备好“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