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劳资关系的黄金分割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11:59
寻找劳资关系的黄金分割点2009年08月25日 09:46光明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孟钟捷 / 2008-1-1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39.0 / 平装

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经典难题。在这方面,德国在西方国家中属于比较成功的。有数据表明,在

战后几十年里,德国(指原西德与统一德国)是因罢工造成的停工日数最少的西方国家之一。应该说,德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经济地位也与此密切相关。当法国、意大利或者英国的工人与职员因工资谈判与资方或者政府不依不饶、大动干戈的时候,他们的德国阶级兄弟早已在虚晃几枪后就与资方或政府达成了妥协,迅速回到了车间,开足了马力,把其他国家的国民经济远远甩在后面。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德国确实是值得借鉴的范例,而这一范例是如何形成的,德国劳资关系在20世纪经历过几多曲折坎坷,也很值得研究。孟钟捷的博士论文《德国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发生史》便是该领域引人注目的最新成果之一。

从“企业苏维埃”到“企业代表会”

正如孟博士的导师郑寅达教授在该书序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大多数中国读者或许会对德国的“代表会”之类的概念感到陌生,但如果把“代表会”改译成“苏维埃”,许多读者就会想起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该书的研究对象正是德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中诞生的、在革命后法制化、规范化的企业工人与职员组织,即所谓的“Be鄄triebsrat”。其中“Betrieb”是指“企业”或“工厂”,而“Rat”既可以译为无政治色彩的“代表会”、“委员会”,也可以译为革命色彩浓厚的“苏维埃”。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个翻译问题,而在当时的德国则存在着一场对概念及其所指组织内涵的争夺。在同一概念掩盖下的“企业苏维埃”与“企业代表会”代表着当时德国社会极为不同的劳资关系模式设想。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强弱悬殊的政治势力的博弈使得“Betriebsrat”最终未能成为“企业苏维埃”,而只是成为了“企业代表会”。

1918年深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革命爆发,基层民主式的工人士兵“代表会运动”(或者说“苏维埃运动”)席卷德国。帝制被推翻,共和国成立,因次年在文化古城魏玛举行的立宪会议而得名“魏玛共和国”。极左翼的独立社会民主党与德国共产党试图建立俄国式的“苏维埃共和国”,在经济领域建立“企业苏维埃”,掌控对企业的“完全控制权”。然而,代表会运动并未能够彻底颠覆帝国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已经被帝国政治制度驯化的社会民主党主张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左翼的暴动遭到镇压,政治性代表会运动失败。在此大背景下,经济领域的代表会运动,作为政治性代表会运动的承诺与继续,自然不能建立掌握企业“完全控制权”的“企业苏维埃”,而只能是改良主义的、在承认企业主的主导权前提下增加工人的部分“共决权”的“企业代表会”。

<< 上一页123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