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争:政策开门揖盗 大豆产业迷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42:58
春节期间,传统的产销旺季对于今年的国产大豆加工企业来讲并未重现,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再现停产、停收潮。

  “黑龙江省内68家规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停产,已全部停止收购大豆,只有个别获补贴企业按要求赶在2月28日前加工完国储释放的150万吨大豆,之后也将面临停产,其他不上规模和不享受国家补贴的企业早在1月份就陆续歇业了。”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目前仍有300多万吨大豆积压在农民手中,油脂企业和豆农均苦不堪言。

  据记者获得的消息,截至3月5日,除个别大型企业仍在坚持生产外,其他大豆加工企业已全线停产停收。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曾是我们民族昔日的骄傲,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豆危机。

  “08年以来,虽然海关总署预警,国家政策频出,但却显力不从心。09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空前的4255万吨,是国内总产3倍,且外资掌控我国近80%的压榨能力,顺理成章地控制了产品销售环节,并继续将触角向相关领域延伸。”中国大豆产业 协会副秘书长卢林纲 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面对全年成本的巨幅波动,跨国粮商的垄断挤压,仅存少数内资油脂企业艰难挣扎,整个行业又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中国大豆产业濒危!

  这场大豆危机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思考:大豆问题仅仅是一个粮食问题?还是金融问题、主权问题?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为何身陷危机?近日,《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深入采访了业内专家及相关学者,一探究竟。

  美国 的粮食战略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便开始谋求对世界的控制,核心是通过粮食和石油来控制世界,为其带来巨大的利润和权力。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通过粮食控制世界更具优势且更隐蔽。通过“美国农业模式”的输出、国际官方储备的取消、商业储备的兴起以及转基因种子和化肥、农药的出口,美国对全球农业技术的主导地位迅速成为其在外交政策中的一件重要武器。

  “中国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和储备系统,显然与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格格不入,是其战略布局的重大障碍。而与其他作物相比,市场化程度较高、且具备金融属性的大豆,国内需求不断增长但不重视国产大豆的发展,是中国粮食安全体系的软肋,最终被定位为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突破口。”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院院长夏友富教授对《中国经济 周刊》说。

  2007年,美国出台新的农业法案,计划在未来5年中平均每年向农业提供572亿美元补贴,高于目前每年480亿美元的水平。

  “正是美国对商品化农产品实施补贴政策且不断加大扶植力度,直接造成大豆国际贸易的不公平竞争,也导致许多国家大豆种植业的萎缩。”夏友富教授说。

  美国政府年年巨额赤字,为什么还要大幅补贴农民呢?

  夏友富告诉记者,第一保证本国农民生产积极性,即使农产品出现较大波动时,也不至于损伤农民的利益,从而保证本国粮食产量;第二降低美国粮食的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敲开其他国家农产品市场大门,迫使这些国家放弃本国粮食生产,转而购买美国廉价粮食,进而从农业上依附于美国,增加美国支配世界的能力。

  众所周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导全球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是全球粮价的晴雨表。而美国农业部(USDA)定期不定期发布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报告对农产品价格起着方向性的指引作用。

  “美国农业部恰恰是利用这些报告来调整销售节奏,影响期货市场,控制市场价格,为美国农民及粮商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南华期货资深分析师王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翻阅月度报告发布时间和美豆行情对比,很容易发现:报告发出当日几乎都处在价格走势的顶点或底点,正是大豆行情的关键时候,可见USDA的信息极具市场行为。“2003年我国大豆风波 就是实例,他们设计了一个美国政府出消息,芝加哥期市出价格,全球消费者为美国农民买单的市场格局。”

  “美国跨国粮商操控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垄断地位和背后强大的政府支持,使其对外实施的粮食战略具有商业性和政治性,两股力量的结合令其竞争力和杀伤力都难以抵御。”夏友富同时表示,美国能源法案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进一步推动并配合其粮商向外扩张。

  我国大豆产业患上“依赖症”?

  大豆加工业是大豆全产业链的核心,上承种植业下启饲料、养殖业。我国目前大豆加工业现状如何呢?

  “我国大豆加工业产能已严重过剩。”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卢林纲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截止2009年底,我国大豆设计加工能力已超亿吨,产能过剩50%,其中,外资企业实际压榨能力占中国大豆总压榨能力近70%,压榨行业已被外商背景的企业所垄断。

  卢林纲向《中国经济周刊》细述了外资“侵入”我国大豆产业的三个阶段。

  开放市场:改革开放初,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大大增加了对食用油的需求,而80年代末,我国豆油和大豆的合同定购价格还未作调整,严重产不足需,初显了中国日后食用油的巨大市场潜力。进入90年代,我国豆油消费需求加速增长,于此同时畜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美国“先进的养殖模式”传入中国,豆粕随之被广泛应用于饲料领域,其相对的不可替代性间接拉动了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突破进入:1993年我国大豆市场打开国门,大豆成为最早开放的农产品。由于供应不足、价格上涨促进了大豆榨油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美国ADM公司,新加坡 WILMAR等一些外来资本,捕捉到这一“契机”进入中国投资建厂,对我国大豆领域的突破带来了食用油市场和饲料养殖市场的变革,传统豆油弱势消费地区的烹饪习惯遭到冲击,传统养殖方式受到质疑,规模化饲料养殖行业兴旺发展。一系列变化作用到大豆行业,产生的效果是国内大豆供需严重失衡,也为外资后续大举扩张埋下了伏笔。

  形成垄断:90年代末,国内大豆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进口大豆冠冕堂皇地进入我国市场,“洋大豆”凭借巨额补贴的成本优势展开变相倾销,以致国内大豆需求每年以两位数增长,而国产大豆却连年萎缩。相关数据显示,01年度大豆进口量为1324万吨,08年度为3744万吨, 09年度更是达到4255万吨,对外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09年的近80%。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大豆市场与国际进一步接轨,而国内大豆需求半数已依靠进口,最终上演了2003年的大豆风波”卢林纲说,“这场风波给内资压榨企业打击惨重,国家也没有及时出台任何保护性政策,于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大豆加工业危难之时,开始实施了谋划多年的战略布局,加快对国内加工企业的兼并步伐,在随后短短两年内,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彻底被外商企业所垄断。”

  他同时表示,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底重新修订了“外商投资目录”,明确提出“限制外资大规模收购内资压榨企业”的政策,可相对外资在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兼并步伐,未免显得太过迟滞。

  “跨国粮商控制了加工业就掌控了产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卢林纲说,2008年国内CPI持续攀升,肉禽、油脂价格触目惊心的涨幅达80%至100%;国内大豆喜获丰收,却遭遇进口大豆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农民卖豆难;大豆主产区加工企业全线停产、停收等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跨国粮商超额利润 的奥秘

  从表面计算,压榨行业是一个微利行业,近年来,国内压榨企业的平均利润在每吨50-150元之间,而且还要承担原料价格巨幅波动的风险,这样的利润水平何以吸引外资煞费苦心,漂洋过海强分这勺羹呢?

  对此,夏友富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美国,由于政府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支付巨额补贴到农产品上,于是吸引了大量食品工业投资,直接建立在这些农产品的储运、加工和销售上,最终形成强大的食品产业集团和商品联合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粮食巨头,垄断和联合从农业的先期投入到最终的消费者商品货架,形成牢不可破的产业控制链。

  他同时介绍说,在美国庞大的食品体系背后,食品集团在近几十年里迅速走向集中,从耕地到餐桌的配送链上,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形成两头大中间细的“沙漏形”食品体系。涵盖了种子、化肥、农药、农场信贷、收购、加工、牲畜饲料、牲畜生产与屠宰,以及许多食品品牌的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了农业生产和粮食经销系统,把定价权牢牢握在掌心,从而轻而易举的以较高的价格卖给农民耕种先期投入的生产资料,而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完成其从“低价格食品原料--终端高价格食品消费”的利润实现,将巨额收益落入囊中。

  “由此可见,粮食巨头获取的超额利润来自于雄厚资本联合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利润的本质是掌握行业的定价权,而并非是微薄的压榨环节。”夏友富说。

  粮食巨头的醉翁之意?

  如今,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品牌豆油80%是进口大豆压榨的转基因食用油,对此,卢林纲表示,外资垄断了压榨行业也就顺理成章地控制了大豆产品市场。

  “占领压榨行业只是外资战略布局的开始,醉翁之意绝不仅在于此。”卢林纲说,2008年的大豆市场同2003年似曾相识,而不同的是,外资已对我国大豆加工业完成了垄断。“当国家开始对外资大肆行径有所警觉,出台大豆政策性指导意见,限制其进一步扩张之时,外资也加快了向下游饲料养殖业,上游大豆收储业的扩张。”

  “外商垄断大豆加工业,以此突破,给中国大豆产业链'换血',把拥有定价权的进口大豆植入我国大豆产业的系统中,表面看似差别不大的豆子却隐藏着巨大的玄机。”卢林纲说,由于美国政府长久以来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使其大豆价格可以处于成本之下进入国际市场,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对加工企业而言,国产大豆劣势尽显。

  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利晨为《中国经济周刊》算了笔帐:加工企业收购国产大豆要一次性储备,每吨需支付银行贷款利息75元,而沿海企业使用进口大豆可利用国际信用,边加工边进口,每吨平均财务成本20元;在产区收购农民大豆,需要包装、短途运输、二次装卸、储存场地等收储费用每吨合计75元,而沿海企业进口大豆,从货轮靠岸到进入车间每吨费用不足25元;沿海是大豆行业竞争的起跑线,国产大豆从产区运到关内,每吨平均成本在70元。

  “仅此三项,国产大豆就比进口大豆多出180元的额外成本。此外,国产大豆收购环节还存在税收障碍。”张利晨说,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粮食,进项税抵扣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13%,但“农民”身份的确定没有可操作标准,面对千家万户甄别起来成本太高,而进口大豆增值税发票一船一张,管理方便。

  “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使国产大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使压榨企业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国产大豆,以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其后果必然是农民种植效益每况愈下,无奈弃耕停种,将国产大豆逼至绝境。”卢林纲表示,09年我国大豆减种约20%就是证明。

  “一旦中国大豆完全依赖进口,跨国粮商便可随心所欲,或抬高豆价或干脆用绝育的转基因种子取缔天然豆种,千万亩沃土将变为其又一个廉价种植园,这样的教训已在一些国家上演。”卢林纲提醒说。

  “大豆问题不是简单的食用油问题,大豆加工品80%是豆粕,影响更大的是饲料及养殖业。”持同样观点的夏友富教授也不无担忧地说,跨国粮商通过垄断国内压榨环节,不断向上下游渗透,利用手中低成本大豆,向上打击种植业、垄断物流收储环节,向下挤压相关产品市场、掌控饲料养殖业。短期效应是抢占市场份额和行业利润,长期必将通过排挤、打跨内资产业,把其打造的“全产业控制链”完全复制到中国。“届时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肉、禽、蛋、奶以及食用油都将受控于他人,价格也将出现人为的剧烈波动,最终带来的是严重的粮油安全问题,是营养健康安全,甚至是社会问题、主权问题。”

  大豆产业政策开门揖盗?

  面对我国大豆产业现状,我们是否要自省其身呢?

  “我们的产业弊端、政策漏洞的确为跨国粮商大开了方便之门。”卢林纲坦言。

  “今天政府对大豆市场调控力不从心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大豆市场患上严重的'对外依赖症'”卢林纲说,1993年我国放开了国内油料市场,但当时食用油的进口依然以配额许可证的形式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1996年进行了重要调整,之后大豆进口没再实行过配额管制。

  “内资企业在拉动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反而常常由于政策的片面性而置身于外资挤压与农民利益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卢林纲表示,国家实行的粮食双轨制,在原料及产品同时上涨时,国家通过政策性调控只限制产品价格上涨,而放任成本价格飙升,这样内资企业在成本大幅提高,收益却不能补偿的情况下,生存艰难。

  此外,内资加工企业在产区收购大豆需要支付现金,而沿海外资企业进口大豆,使用信用证先借后还,在此期间可以享受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差,大约为12%,而粮油加工环节加工利润也不过为2%。

  “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 和行业缺乏品质标准也加剧了我国大豆产业对外依存度。”卢林纲进一步表示,沿海外资企业主要加工进口转基因大豆,外资企业大都得到地方政府的税费优惠,比如,外商所得税只收15%,而内资企业是33%,两者相差18%,对外资的绝对保护,导致内资企业无法与外资竞争。

  转基因食品标注没有明确的标准,也给相关产品有隙可乘,真正优质的国产非转基产品优势却得不到体现。另外,食用油市场迟迟没有出台规范的品质标准,一些廉价的低端油充斥到市场,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却卖出名不符实的高价格。

  “国产大豆孤立寡与。”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吴立强也不无感慨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人多地少”的国情把水稻、小麦、玉米视为敏感重要的口粮作物,大豆作为小作物对待,在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方面投入不足,大豆依然是“靠天吃饭”。国家在4个主要粮食品种中,水稻、小麦、玉米都建立保护价制度,并设有专项收购基金,而大豆却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政策,豆农风险巨大。

  众所周之,“转移和规避价格风险”是期货市场的功能之一,我国期货市场的建立也正是为了构筑国内实体经济安全屏障。

  “目前跨国粮商已经进入我国期货市场,利用芝加哥和大连两个期货市场,跨国跨期跨品种套利。他们从美国期货市场买大豆,在中国期货市场卖豆粕、豆油,无论做大豆还是做豆粕,在中国期货市场只做卖方套保。”南华期货资深分析师王晨表示,本来属于我们的市场避险工具却被跨国粮商所利用。

  “现在豆粕交割库大部分都设在有外资背景的合资企业厂内或附近,这对跨国粮商控制市场极为有利,他们在美盘买大豆,在连盘卖豆粕,在工厂附近作交割,期货现货相结合,游刃有余,中国市场成了跨国粮商赚取利润的乐园,国产大豆边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王晨说。

  新闻链接:大豆风波

  2003年8月-2004年8月,在美国大豆上市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并在随后的价格回落过程中由于无力支付货款或高成本带来的巨额亏损而陷入危机。据了解,许多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4000元/吨的最高价格区间购买进口大豆,此后,大豆价格骤降,每生产一吨豆油就会亏损500-600元,有数据称,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进口合同违约,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大豆风波”中USDA发布的权威基本面数据和基金的“顺市”炒作对大豆期货价格进而现货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后美国大豆协会等方面访问中国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