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如何理解温总理对文化地位的科学阐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0:29:37

温总理以时代性、开放性、前瞻性的科学理念,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给予了精辟的阐述,将文化地位和作用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
给我们启示:只有解放思想,走改革开放之路,以学习包容之心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的、科学的、已经得到实践证明的、代表世界潮流的文化和理念,才能肩负起复兴民族大业的重任。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建设我们国家的新文化,不断丰富我们民族健康的精神食粮,不断更新我们公民的思维意识,让文化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复兴、为我们的国家富强大业发挥作用。
2010年两会观察之六

〖报告解读(1)〗
以时代性、开放性、前瞻性的科学理念
将文化地位和作用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
如何理解温总理对文化地位和
作用的科学评价以及精辟阐述
艾君/文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0年“文化建设”时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读着温总理这段带有发展眼光、开放意识、理性思维对我国“文化建设”理念、作用、意义的阐述,很是兴奋。温总理以大文化、现代文化的概念思维,高瞻远瞩,站在历史发展角度,纵览全局观,不仅强调了文化的“精神”作用和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起到得进步意义,而且界定并阐述了“文化的地位”、“文化的作用”以及“文化历史意义”。
研读后艾君颇受启迪。回思近几年一些文章对文化的观点和看法自感欣喜。艾君认为,自己的一些文化观点和看法与总理报告里所讲的精神和理念都是一致的。现对照温总理所讲的“文化观”作一些分析,也作为对温总理上述观点的理解和解读。
温总理的报告,在表述“文化建设”时,是从“无形”文化作用入手阐述和“有形”文化建设入手进行表述的--
研读这一部分后,艾君认为,温总理先从“精神”、“思想”、“价值观”等无形文化的作用入手作阐述,接着又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等这些有形的文化入手做了宏观的任务部署。
以往艾君许多文章讲过,谈“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才出现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将文化理解成三性,即历史性、群体性、影响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广义说法。文化的概念是很难界定的时而很大,时而很小。广义的“文化”,其涵盖面非常广泛。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艾君认为,实际任何理论概念的产生,都有着它很难具体界定的问题,对文化的理解,更应该把他看作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
艾君以往文章认为,文化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属于无形的文化;而“一幅画作、一座寺庙、一台京剧、一部著作、一个活动”等等都属于有形的。在当今社会里“文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精神食粮、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例如,我们如果把某阶段的历史纳入“文化”范畴,只能是说这段历史给予我们思维的启示,或者这段历史被写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说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观念冲击。再譬如,有人对商业企业的全聚德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存在异议,认为全聚德不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实际不是全聚德这个商业店需要保护,而是全聚德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所形成的商业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商业历史的启迪、价值品牌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需要保护。
艾君认为,无形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也能桎梏一个国家国民的意识,左右了一个民族的走向。看一个民族的是否进步主要看这个民族的思维和意识等这种无形文化的进步性,以及这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价值观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时俱进具有前瞻性。谈改造一个落后的国家,实际上就要改造这个社会和民族桎梏其进步和发展的固有的传统思维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及其肤浅错位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洞察问题的理念。而有形的文化建设不仅可以直接地带来物质财富,而且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和意识等无形文化走向。
在对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以往文章曾经讲过,我们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人们精神、价值趋向、道德观念、社会认知度而发生变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文化仅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说法;后来,随着我们观念的更新,社会的发展,认为“精神”已经无法完全包含一些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后来便采用了“先进的文化”概念,实际就是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畴。所以,在当今知识膨胀、信仰价值多元化化的社会,对于文化概念的诠释和理解,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发展理念,实事求是、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广义的也不能广的无止境,狭义的也不能小到成点,一切不要陷入文化的机械主义观念中,针对社会发展现状和需求,以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去动态地理解文化的概念,才能发挥文化生产力的巨大魅力,为人类进步和发展服务。
温总理的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总理用短短两句话,一针见血地界定并阐述了“文化的地位”、“文化的作用”以及“文化历史意义”,道出了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艾君在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撰写的《抱着传统理念不放会桎梏社会的进步发展》一文中的一些观点与总理报告揭示的主题和思想是一致的。
艾君文章如下阐述过,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主要根源还是文化价值观和思维理念的落后,正因为这种落后,才会阻碍了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其自然会导致列强乘机而入,自然会导致民族的危难,这就是鲁迅先生再三呼吁“救救孩子吧”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我们被西方列强嘲弄我们是“东亚病夫”。以我们固有的传统思维似乎还真的认为是在嘲弄我们“身体的弱小”,所以那时愚昧的国人们大力倡导精武强身。强身不能救民族也未能救国,强身的理念被列强先进的科技、列强先进的枪炮敲醒了陈旧短浅的思维意识,一些知识青年终于对拯救民族的含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要改变“东亚病夫”的绰号,不是靠强身,而是靠思想、科技和知识来唤醒民族。嘲弄我们的并非是身体而是那时我们这个民族脑子有病态,思维意识愚昧落后,以及所给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带来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落后而呈现出来的社会病态。
民族的进步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进步,在于其具有对世界各种先进文化的兼容和接纳性,在于其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复制或者兼容改造。“落后就挨打”,这句箴言,不仅仅是指经济的落后,而经济的落后更多的是被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文化,愚昧的意识所左右。
新中国6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如果不去吸收、不去借鉴那时最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愚昧落后的传统思维意识就会成为桎梏我们民族进步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阻力,也就带来不了民族精神面貌和思维价值的崭新的革命,也就带来不了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洞察世界能力出现质的飞跃。毛泽东所倡导“不破不立”,要“打碎一个旧中国,建立一个新中社会”。实际上要打碎的不仅仅就是这个社会原有的国家机器,更重要的是改造这个社会原有的政治、生产关系,改造这个社会的民族的思维意识、价值取向等文化理念。
“文革十年”桎梏我们经济、科技发展的阻力就是思维意识和价值趋向的文化理念的落后。“文革十年”人为地闭门造车所制造的愚昧落后文化,压制和束缚了以科学的思维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以及对世界先进文化进行再次引进和借鉴,所以带了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落后。尽管被称为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实际是普及灌输一种愚昧的文化而带来的“十年浩劫”。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先生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高瞻远瞩,以科学的、先进的、超前的思维和意识,站在世界思维意识发展的前沿,解剖了束缚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病因,顺势利导开展了“实践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预示着中国思维意识、思想观念等文化理念变革的开始,也预示着围绕着新思维、新观念、新追求的先进文化春天的到来。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足以证明,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要取得成功,“解放思想、转变意识”的重要性。冲破传统的思想意识的束缚,进行民族文化观念的变革,才是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保证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政策,再先进的生产关系,如果没有民族“思想的解放”,“思维意识的转变”,则很难在中国取得成功。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讲得最多的就是“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只有思想解放了,思维意识转变了,才能唤醒中国这头睡狮,让她屹立于世界之林。
看一个民族的是否进步主要看这个民族的思维和意识,以及这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价值观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时俱进具有前瞻性。观一个民族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这个民族是否有包容品质和对事物认识的前瞻意识,是否能迅速接纳、借鉴世界上具有科学价值的先进文化和思维理念。谈改造一个落后的国家,实际上就要改造这个社会和民族桎梏其进步和发展的固有的传统思维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及其肤浅错位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洞察问题的理念。
一个民族的希望和进步,在于这个民族有科学先进的理念和装有先进的文化思想作指导。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同样也离不开这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文化理念。一个有先进的文化的民族,一个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理念武装起来的人民的国家才会有惊人的发展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
所以,温总理站在了世界发展的高度,民族复兴的理念上作了深刻的阐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温总理的指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温总理在报告里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总结为“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正因为它的先进性才“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使我们的民族充满生机活力”。尽管一句话,对人的“思想”趋向以及“改革开放”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内涵。人的思想观念不能一成不变,那会成为是民族进步发展的阻力,所以要与时俱进。国家不开放、不改革,如果闭门造车是没有前途的。
在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 艾君撰写的《改革开放启动了“思维意识”的文化解放》一文中曾经阐述雷同的观点:
从表象和具象看,我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是从农村改革开始并顺延到城市,并逐渐形成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的滔滔洪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实际是从包括思维、意识、精神在内的文化开始的。实践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思想意识的大解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等等,已经预示着中国思维观念、思想意识这些文化范畴的变革开始,也预示着围绕着新思维、新观念、新追求的文化的先进文化的春天的开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思维、新观念、新追求崭新的时代。邓小平所强调的“解放思想、转变意识”的理念里贯穿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精神文化思维的哲理性和时代性。这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效用非常大的原则,是改革完全不受任何既定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的束缚的文化观念行为的大变革。
在《抱着传统理念不放会桎梏社会的进步发展》一文中艾君又讲过,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前瞻性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思维在内的“大文化”的革命和变革,就很难保证改革开放思想的实施以及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和落实,也很难让中国社会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举措和理念的推广,一些世界发展科学的、先进的意识观念和价值观的逐渐被国人所接受,为我们民族的改造以及国家的改造带来了变化和希望。“改革开放”思维意识的普及,对我国“十年文革”所张扬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思维”是一次致命的冲击和革命。“解放思想、转变意识”的重要性。冲破传统的思想意识的束缚,进行民族文化观念的变革,才是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保证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经济的暂时落后不可怕,国家的暂时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国民意识观念和文化价值理念的落后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改革开放30年了,我国人民的意识观念和价值观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但在这种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向现代文化价值理念转化过程中,先进与落后,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科学与愚昧等各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都同时存在,新旧价值道德观念也在发生摩擦、交火和碰撞,由此产生着要现代还是回归传统,要批判地吸收改造,还是全盘复制复古……各种文化思潮泛滥。
人们往往怀念那个在民族发展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时期,可那时的辉煌中的科学的、先进的思维观念等文化,只能是在那个时期、那个社会的先进和科学。但历史的长河是在变革和发展中去获取新知识和新思维。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的衡量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以及其表现的科学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或许就会失去它的光彩,失去它那时有的价值和先进性。因此,对待传统的问题,艾君曾经多次阐述过,对传统文化要站在现在高度去审视是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以现代人的思维和意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出发点,既要吸取传统的营养,又不要固步自封,闭门修行,孤立于世界文化融合大的文化背景价值趋向之中。一切不科学的、不利于发展的“传统观念”记入史册就足以了。
一个民族如果抱着传统的思维意识不放那是不求进步的、愚昧的表现,而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走向世界创造辉煌的;一个将自己独立于世界之外固步自封、闭关自守沉睡的国家也是不可能强大起来,更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强国行列。
只有解放思想,走改革开放之路,以学习包容之心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的、科学的、已经得到实践证明的、代表世界潮流的文化和理念,才能肩负起复兴民族大业的重任。
因而,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建设我们国家的新文化,不断丰富我们民族健康的精神食粮,不断更新我们公民的思维意识,让文化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复兴、为我们的国家富强大业发挥作用。让我们记住:“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艾君/文,2010年3月7日于北京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