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采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16:59
滕王阁采风 上过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见过长江边的黄鹤楼,当滕王阁巍巍然耸立在我面前时,心中陡然生出一种肃穆感:壮哉!伟哉! 滕王阁自古以来就被推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现建造的滕王阁高九层57.5米。依然比“黄鹤”“岳阳”高大。当然,它的出名,主要得益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那篇《滕王阁序》。走进滕王阁,整个身心皆被笼罩在王氏那千古美文的浓烈氛围中,仿佛历史上是先有了《序》,而后才有了“阁”。一楼大厅里的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构思不俗,维妙维俏地将王勃登临阁楼挥笔撰文的情景与《序》中意境合二为一,传统美术的绘景和浪漫风格的写意相得益彰。而三四楼的大型壁画《人杰图》《地灵图》展示的江西历代名人及秀丽山河,简直让你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第五层大厅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苏东坡手书的《滕王阁序》,其飘逸豪放,磅礴大气,足以使你屏息难舍。出门凭栏,极目远眺,赣水东流,云天苍茫,市井喧嚣,人气正旺。只可惜没了“渔舟唱晚”、“雁阵惊寒”,难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站在滕王阁上,想象着当年王勃是怎样在短暂的时光中让思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猜测着究竟是什么使这位26岁的风流才子在瞬间竟能挥洒出毕生才情。那天,本是省亲过路的王勃接到 上滕王阁的邀请时一定是感慨万千,因才华出众却屡受打击的他,泼墨抒怀时一定豪情盈胸,扬眉吐气。于是,触景生情,望江兴叹,笔走龙蛇,文载古今。潇潇洒洒道出满腹经伦,浩浩荡荡写就传世篇章。《序》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彩,不乏处世做人、为官行文之真谛。他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唤起人们对江山社稷的热爱。他以“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传达人事秘诀。他从“宇宙之无穷”识出“盈虚之有数”。他诤言人生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告诫落第者“东隅已失,桑榆非晚。”他淡漠名利声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我惊叹,曾经读过若干遍的《滕王阁序》中竟有如此多的内容。我断定,如果没有了这些,那阁王楼也就没了灵魂, 没了味道。 一声汽笛,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俯瞰浑浊的赣江中那来来往往的船只,远眺苍茫天穹间那隐隐约约的山岚,突然想到,距我站立处一南一北两三百公里,屹立着两座闻名遐迩的大山,一曰匡庐,一曰井冈。它们后来在中国历史中的名声,的确比滕王阁要响亮得多。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自《滕王阁序》一举出名后,上过山或在那山中有过抱负有过显赫、有过壮烈、有过恩怨、有过失落的人,无论其身份、朝代、信仰如何,都应该知道滕王阁其楼其事,甚至也曾登斯楼品斯味,也曾从王勃的激扬文字中明事悟理。楼之形,文之神,在这里编织成独特的经纬。阁楼千秋,文贯古今,大地才盎然着蓬勃的生命。 当我离开时,又见在滕王阁前一巨大石碑上,镌刻着杜甫褒扬“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绝句》。其中的经典名句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不禁随之共鸣:文如此,人如此,历史亦如此矣! ——姚科· 滕王阁采风 ·2003年深秋时节 于中共江西省委第一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