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3:15:57

礼让

1.六尺巷的来历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诤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在兄弟分家、同事朋友财务往来时,更要礼让,因为是以德礼让,可以消弭许多纷争。如能常常这样做,你就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人们乐于找你共事,也就是事业发展的机会就多;你需要别人帮助办事时,也会有很多人拥护协助。可见: 

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啊!更何况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而这种例子,在周遭仔细观察有太多、太多了。朋友们,我们不妨从己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

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2.郭子仪的启示

 在中国历史上,郭子仪对于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纵然他的地位很卑微(郭子仪那时已封王),他一定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接见。有很多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许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职员来见你,你这样严肃?” 郭子仪回答道:“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还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万一他将来做了大官,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

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擅长于巴结的这些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凡是得罪他的人,在他得志的时候都不会有好结果,有仇必报。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他有他的一套学问见识。

在中国古人身上,有许多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三种不详

春秋时,齐景公外出打猎,在搜寻猎物之际,爬到了山上,未料竟看见了老虎。下山到了水泽边,也没想到又瞧见了蛇。景公闷闷不乐地回到朝廷,并且召见宰相晏子,问晏子说:「唉!今天寡人出去打猎,上到山上看见了老虎,下到水泽地,又看见了蛇,真是所谓的『不吉祥』啊!」

 晏子回答道:「国家有三种不祥,是不应当有的。哪三种呢?国内有贤才而不知道,这是第一种不祥;知道了却不任用他,这是第二种不祥。至于第三种不祥呢,虽然任用了,但是所委任的职位,却不能让贤才尽其所长。所谓的不祥,是指像这三种情况啊!今天君王上山看到了老虎,山上原本就是老虎的住所。下到水泽边看见了蛇,水泽也是蛇的居处。君王你去到了老虎活动的地方,也到了蛇出没的所在,瞧见了它们,是理所当然的事,哪有什么不祥啊。」

宽 慈 待 人

沈心松是袁了凡的姑父,袁了凡谈论他时说:沈公为人乐观平易,从来不亲口说别人的过错,与人交谈总是温言细语,惟恐出言伤害别人。愤怒责骂的声音与脸色,从不加于奴婢仆人。有一次去浦家赴宴直到深夜,仆从都喝醉了,沈公自己划着小舟回家。船到岸,沈公叫那些仆人的妻子各扶自己的丈夫回去安寝。等到天亮,公没有起床,我姑母袁夫人催促他说:「你今日为何起床这么晚?」沈公说:「我怕那些仆人见到我而惭愧,且等他们下田作业,我再慢慢起来也不迟呀。」我姑母也是宽厚仁德未曾恶言变色。我偶然在厨房中坐了半天,见她所做的三件事,不愧于古人。当时我表兄生病,姑母亲自将一碗好酒放在桌上,仆人文成从外面进来,将那碗好酒倒在地上,姑母问他为何这样做,仆人说:「我还以为那是一碗茶。」姑母说:「你不知道那是酒,原本无过,只是从今以后凡做事都应当仔细,千粒米难酿一滴酒呀。」仆人愧悔无比。大概诚恳耿直的几句话,比鞭斥捶楚还严厉。又有一个小童将所端的盘打翻在厨房的地下,小童的母亲自个去责怪小童。姑母望见,赶快制止地说:「此事并非故意,为何责难他?赶快将那碎坏的盘子清除干净,不要残留下来,以免刺伤别人的脚就行了。」有一个田保乘船来询问表哥的病情,姑母备办酒食招待他,而且还送给他船资,接着又度量田保所送的两种物品,加倍厚送答谢他,并对我说:「贫苦的人前来问病,是他们的一片好心,岂可让他们破费折本呢?」片时所见,姑母虑事处事都符合伦常。所生的儿子沈科、孙子沈道原都考中了进士。

默想:同样表达一件事,温和的话语,往往能令人产生由衷的感激;严厉的喝斥,虽能遏制令对方惊悚,但内心并非真正的折服,

往往尚有余怨存在。

宽容

论语有云:「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君子之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君子之道,是有一颗忠恕仁慈的心。可见,能够宽容待人,宽恕别人,是君子之德风。此宽容之心,是一种仁厚的心境,是圣贤人的心境。不但为他人带来如沐春风的和悦,其实,也在为自己种下幸福的种子了。

曾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陈嚣与纪伯之间的事,他们是一对邻居。因为纪伯想要扩大自己的土地,又不想让人知道,于是一天晚上,乘着夜半四下无人之时,偷偷把两家之间的篱笆拔起来,向陈嚣家那边挪了一些。

然而,陈嚣发现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乘着纪伯没发现,自己悄悄把篱笆拔起,向自家地里又移了一丈,使得纪伯家的地变得更大了。

纪伯一早起来,看到自家的地竟然又多出许多,心里一震。他没料到,陈嚣不但没有和自己计较争地之事,还如此宽容照顾,主动让出土地,内心因此感到十分羞愧。于是,纪伯不但把侵占的地全部归还给陈嚣,还将篱笆向自已这边挪了一丈,以此感念陈嚣的宽宏大谅。

当时的周太守得知此事后,也非常敬佩陈嚣的品德,于是用石刻上「义里」二字,借此来表扬陈嚣。

宽容他人,并不是怯懦胆小,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关怀,一种体恤。有道是:「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能宽容他人,体谅他人,他人也会发自内心的感到温暖,不但避免了冲突,对方还因此生起羞愧之心,改过向善。

当看到陈嚣如此宽容,使邻里之间更加和睦,也使自己品德更为彰显,感化一方人民时,不由也使我们佩服起陈嚣的德行来。然而,有人却觉得,人也不能不计较,不能太过善良,因为太过善良容易被人欺负。其实,真正能宽容待人,善待他人,不但自己免于陷入与人争斗的苦恼,无形中,还结下许多善缘,帮助自己化解灾难。

明代王琦在《寓圃杂记》中,记述了杨翥的两件小事,不仅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有所领悟:

杨翥在做修撰的时候,住到京城里。一天,他的邻居丢了一只鸡,因杨翥搬去不久,便怀疑鸡是杨家偷的。于是,邻人便大声指骂鸡被姓杨的偷去了,还在那儿叫嚷不止。家人听到,心里很不痛快,明明没有偷鸡,却被邻人如此奚落,于是告知了杨翥。谁知,杨翥听后并不动怒,只是平静地说:「天下不只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

又有另一位邻居,每逢下雨天,便故意将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进杨家,使杨家深受脏污潮湿之苦。家人气恼不过,又告知杨翥,杨翥却仍心平气和地劝解家人道:「总是晴天的日子多,下雨的日子少啊。」

久而久之,邻居们见杨翥事事谦让,待人谦和,还能受辱不怨,都被杨翥那宽容仁厚的心深深感动了。有一年,有一伙贼人密谋着要抢劫杨家,当邻人们得知此事后,竟主动组织起来,轮流到杨家守夜防贼,从而免除了杨家的一场灾祸,实在是叫人感动。

杨翥的宽容忍让,不但没有一直被人欺负,还感来邻人的倾心相助,这难道不是杨翥的宽容谦让,为他及家人带来的安稳之福吗?

能够宽容待人,和气对人,他人自然是会受到感动,从而以同样的爱心回报的。反之,不能宽容的人,内心常有不平,甚至是埋怨、愤恨。由此,更易与人产生敌对或冲突。当心胸不够开阔,内心的烦恼也会比较多,别人不以为是烦恼的,自己也觉得烦恼。生活中常与人有矛盾,那么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不太高兴伸手相助。如此,人生就多出了许多的障碍来。而愿意和气对人,宽容待人,不仅避免了吵闹、争斗之苦,其宽阔的胸怀,也会让自己的生活更愉快,心情更开朗。
    宽容之人有福,因为他的宽容,不仅让自己更快乐,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和气,让邻里间更加友爱,也使整个社会变得更为和谐与温馨……

 

人际原则

只要牢记以下原则,便不会陷入危难:
  不要同胜过你的强者争战。
  不要同性急暴躁的人执意计较。
  不要同怀有妒心的人合作共事。
  不要同愚钝无知的人争论不休。
  不要同口是心非的人交为挚友。
  不要同谎话连篇的人做交易。
  不要同酗酒成性或心胸狭隘的人同席畅饮。
  不要整天同女人柔情脉脉。
  不要把有损于自己的名声和廉耻的隐私告知他人。
  你一定要克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缺点。
  不要拼命抬高自己,以免从上面摔落下来。
  不要过分地赞美某人,当需要指出他的不足时,会使你难以启口。
  不要过分地贬低某人,当需要称赞他时,会使你造成被动。

  对于同你共事合作的人,不要认为他们软弱无能,而对他们傲慢轻视,甚至把另外人的过失也迁怒于他们,即使他们铸成大错,也应原谅他们才对;不要对你手下的人吹毛求疵,你若能对他们体恤,他们也会对你尽心效力。
  要宽待你手下的人,他们能使你的工作顺利,也能使工作造成损失。
  当你虐待他们时,就会使你由荣变衰;当你善待他们时,便会使你增加更多的财富。
  对于仆从要分工明确,不要把一件工作同时分给两人去做,这反而会造成无人负责,而把你的命令都当成耳旁风。正像俗话所说:“两个厨师炒不了一锅菜。”法拉希也写过类似的诗句:“房间不能交两个主妇清扫。”阿拉伯有一句谚语说道:“水手过多倒会沉船。
  假若你是下级,不要擅自作主,僭越职权,以致造成损失,铸成错误。在上级面前应当永远保持恭谦的态度。

  对于朋友和敌人,都应宽宏大量。对于他人的错误不要惩处过严。不要对他人的话语,故意找碴挑剔。不论怎样的是非曲直,也不要同人记仇,而应豁达大度。这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莲池大师在《警策法汇》中,曾语之谆谆地告诫出家人,三十二条不祥之事。此宝训对我们现代人处世待人也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其中如:

「在佛前、清晨或吃饭时,骂人不祥。」

「人以至诚待我,我以巧诈对之,不祥。」

「好谈他人过失,及隐微事,不祥。」

「出言动辄粗重,令人难当受,不祥。」

「病中瞋怒服事人,不祥。」

「逢水旱等怨恨天地,不祥。」

「未语先笑,不祥。」

「粗通教理,妄议古人,藐视时人,不祥。」

上述都是列举由口引起的不祥。

  大师又云:「凡有此行为,都将遭到折福、折寿、多招殃的报应,修行人必得戒慎。」啊!古德诲人,无不从因上提撕,吾等当知,在此口过轻发的时代里,与不惜身家性命,谔谔犯颜直谏的时代,发语者的存心,与因果的酬偿,祥与不祥是绝对不同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