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英九的“挟独自重”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59:08
话说三国年间,一代枭雄曹操发明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挟法”,千百年来,江山代有才人出,不断有智谋之士将这一发明推陈出新。如后来出现的“挟匪自重”和“挟敌自重”。那些剿匪缉盗的官军,御边防寇的将领,为了索取朝廷好处,或免于被遣散复员,于是,要么夸大匪情敌情,索要粮饷;要么留一手,故意剿而不尽,歼而不灭,以免被朝廷来个“狡兔死,走狗烹”。

  近代又有人创造了“挟洋自重”一法,借洋人之势力来行要挟之术。

  此一“挟法”后来传到台湾,被阿扁翻新再造,并且运用得得心应手,几乎是屡试不爽。如当年台湾第一次大选,陈水扁不断以台独语言冲撞刺激大陆,激起北京怒火,文攻武嚇,没想到正中阿扁下怀,反而助其当选。这可以说是首创“挟独自重”一法。我们不能因为今日阿扁身陷囹圄,便乘人之危,否认其首创此法的知识产权。

  马氏版的“挟独自重”法

  八年以后,台湾大位传到马英九,“挟独自重”一法被继承而发扬光大,推出了第二版,即马氏“挟独自重”法。

  马版的“挟独自重”法与陈版有所不同。陈版的立意是“挟独”而向台湾选民索要选票,而马版的立意是“挟独”而向大陆索要好处。

  这并不是说,马氏之法是古老的“挟匪自重”法的翻版,故意留下台独不剿,而以此向大陆索要粮饷。马英九也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可以玩台独于掌中。今日台独势力之盛,即便马英九有心剿灭,也力不从心。不得已,他也只能顺势而为。

  于是乎,只能派出蓝营说客向北京诉苦:不是我马英九不想统一,不是我马英九没有尽力,实在是那帮台独分子势力太大,民意被其左右,倘若你们可以施以援手,要钱给钱,要利让利,要协议签协议,要外交空间给外交空间,台湾民意方可以扭转,统一也才会水到渠成。

  大陆人素来豪爽和粗枝大叶,闻得此言,视其为知己,念其一片孤忠,不惜一掷亿金,大笔签单签约,有求必应,却全然没有看到这到底会有多少效益和这其中会有多大风险。

  权衡得失,警惕风险

  

  马英九是否是终统派,尚且不论。即便是又如何?如果马英九不能左右民意,难道大陆就可以通过他来左右台湾民意?

  常见大陆的大牌专家和网民发议论,希望马英九和国民党“正确引导民意”,“统一舆论口径”。这种议论之可笑在于:如果马英九有左右民意和统一舆论口径的能量,则说明台湾仍处于“威权统治”时代,执政者的意志可以左右一切。既然可以左右一切,而且也有此一愿望,则他直接就与大陆谈统一好了,也用不着多此一举去作什么“引导”了。

  平心而论,马英九也许是在台湾的国民党人中,最后一个残存有“中国意识”的政治领导人。马英九之后的国民党中生代已经完全本土化了。但即便如此,而且也正因为如此,因为后继无人,大陆对于应当如何支持马英九执政,应当有一个效益和风险评估。

  由于台湾的政治体制和特殊的政治生态,马英九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扭转台湾民意日益绿化的趋势,相反,他还不能不迎合这种趋势。马英九是否有诚意统一,这并不重要;当他“挟独自重”而向大陆索要好处时,他是否真是为了统一,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起多大和多久的作用。换一句话说,当他“挟独”而希望被人看“重”时,大陆应当权衡,他是否真的“重要”而值得有求必应?

  马英九自执政以来,政绩不佳,选战连败。继一月九日立委补选,国民党败选。民进党又在二月底举行的四席立委补选中,以三比一击败国民党。马英九上台后时间还不到两年,六次选举 五败一惨胜。面对民调与声望不断探底的窘境,马英九不断换将,却难以改变支持度快速滑落的颓势。这已经表明,马英九“来日无多”和“预后不良”,大陆应为其“后事”早做准备,重估其“剩余”价值。

  不能因人施政,这一政治原则不仅仅是对自己一方施政而言,也是对如何与政治对手打交道而言的。政治交手,不应将对方的某个人与其集团划等号。两国相交,两派相争,不应为对方某个人的人事去留而割让自己的长远利益,这本是外交和政治原则。大陆在对台关系上亦当如此。台湾政治体制已经转型,马英九的政治生命是短暂的。今日他执政,大陆不计得失,大力资助,大把签约,割让利益,以示支持。明日民进党上台,这些资源岂不又成了台独势力对抗叫板的本钱?

  所以,大陆应当将台湾看作一个整体,看作一个博弈对手。北京应当明白,对这一尚未降服的、试图分离出去的对手的任何扶助,虽能获得短期的缓和效应,但长期来看,都将会增添其拒统实力,从而会增添未来对抗和战争风险。

  美国 周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