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中国必须摒弃经济民族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5:45:52
中国必须摒弃经济民族主义

作者:英国欧华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管理合伙人陶景洲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实行对外开放并历经数十年的经济增长之后,中国是否会抛弃外资?中国政府顺应民众的不满情绪而推行的政策,是否预示着经济民族主义新时代的到来?
国际商界对此颇为担忧。近期,几宗备受关注的外资收购中国企业的交易已陷入停滞。美国私人股本集团凯雷(Carlyle)于去年10月份宣布,同意支付3.75亿美元,收购中国国有机械制造企业——徐工机械(Xugong) 85%的股份。由于面临中国当局的阻力,此笔交易改为双方组建一家合资企业,各占50%的股份。自5月份开始,高盛(Goldman Sachs)牵头的一个基金就一直在翘首企盼,等待当局批准其收购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Shineway)。德国舍弗勒(Schaeffler)收购中国国有机械制造商——洛阳轴承(Luoyang Bearing)的交易,在审批阶段同样遭遇阻滞。这个名单还在拉长。
中国最近颁布了一系列主要针对外国投资者的法规,加剧了人们的担忧。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上月表示,中国“欢迎各种形式的外国投资”,试图以此安抚跨国企业的高管。然而,其他中国官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明确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对外资进行深刻反思。在一次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加的会议上,原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局长李德水发言表示,那些针对中国企业的“恶意并购”,如果任其发展,将十分危险。

 
 
那些感觉受到威胁的中国企业甚至更加直言不讳。作为凯雷竞购徐工机械的主要对手,三一重工(Sany)的执行总裁向文波发起了一场互联网“战争”,挑起民族主义情绪,反对凯雷收购徐工。
他的博客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评论,例如“卖什么都可以,但卖国不行!”
他的观点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也是对美国保护主义的回应。近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对美国企业发起的两项大型收购遭遇了失败,部分是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中海油(CNOOC)斥资185亿美元,竞购在亚洲拥有大量油气资产的美国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却被美国保守派视为危及国家能源安全。海尔(Haier)打算收购美国知名白色家电企业——美泰(Maytag),也在美国引发了类似的爱国主义情绪。
国内问题也助长了这种趋势。在中国,大张旗鼓的收购行动还是一种新鲜事。人们普遍怀有近乎偏执的疑虑,认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正被腐败官员利用,为他们创造了盗空国家资产的机会。人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
同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信心渐增。年轻人不再把中国看成是发展中国家,而把它当成一个新兴的全球大国。中国也许曾经极度渴望外资,但再也不会这样。如今,外国投资应该遵从中国的条件。
深入体会吴仪最近的讲话就会发现,“自由参与”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了。虽然中国原则上也许仍然欢迎外国投资,但它希望确保对自己有利。跨国公司已经触到了“投资天花板”。不过,现在预言此轮经济民族主义是否会持续下去,有点为时过早。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某项明确的政府政策,抑或只是流行一时的论调。
这说明,中国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投资者必须继续劝说中国政府,顶住经济民族主义的诱惑。除了为某项交易进行游说,外国投资者还需要证明,它们的投资对有关行业和整体经济都有好处。如果一笔潜在的交易可能会激起“民族主义”反对情绪,投资者还需要用“互惠互利”的语言来诠释这桩交意。
人们担心,目前的情况暗示着更深刻的政策转变——不过,现在转向也不算太晚。任何迈向经济民族主义的步伐,最终都有损于中国。一些中国评论人士认为,反对外国投资是经济成熟的迹象,但这是短视的观点。他们忽略了国际经济中严酷的竞争现实。在这样的国际经济中,能够高效率配置资本和资源的国家和企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最高效率的配置手段就是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过去30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一些呼吁中国不要进一步开放的声音,中国政府需要有抵制力。
本文作者是英国欧华律师事务所(DLA Piper)北京办事处管理合伙人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