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趣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43:18
旧社会,我们家乡一带,一般人家选婿,常要看对方家里神龛上神主牌多少。一块神牌,每年便做一个忌日,忌日祭拜是不能用稀饭或杂粮的,一定要白米饭。神牌多了,忌日就多,每年吃白米饭的次数也就多了。人生一辈子,就为了多吃几餐白米饭。这让如今的年青人听来,恐怕是不可思议了。
解放初期,姑娘们倾心的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军人。这除了政治因素,便是因为军人一转业、复员,就是干部或工人,有铁饭碗,衣食无忧。少数有条件挑剔的,还要求对象要有“毛泽东思想、周恩来口才、刘少奇相貌”。文革期间,物质水平的发展远远跟不上人们的生活需求。姑娘们便热衷于“三转一响”:单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五大员”:思想党团员,业务技术员,身体运动员,相貌宣传员,工资五十元。改革开放后,姑娘们对物质条件的要求又有所提高。一度要求对方家里的“腿”越多越好,因为大立柜、皮沙发、电视橱等家具都有腿。以至出现这么一幅讽刺世俗的漫画:一条蜈蚣向小姐求婚:姑娘,我的腿够吗?(其实,祖辈穷惯了,自己要求物质生活优裕些,也是人之常情。)个别调皮的,还编了从一至十这么一首顺口溜:一套住房,二老俱丧,三分微笑,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千月薪,八面玲珑,久做不累,十分听话。还有的姑娘干脆提出“两度”要求:风度和电度,风度指对象的长相、涵养、气质;电度,则是家用电器多少、家庭富足程度的反映。再后来,人所共知,便是存款若干位数、汽车、房子、绿卡了。最近,更有女生要求对象标准“靓如发哥,壮如伟哥”……
再回头谈谈男人选对象。以前是没听说过什么要求的,能娶上老婆,便谢天谢地了。谁家女儿痴聋哑眇,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什么的,也不愁嫁不出去,所谓“剩男无剩女”。到了七十年代,我辈进入婚嫁年龄,找对象的要求只有一个条件,居民户口。它意味着每月21斤粮票、尺余布票(丈三六除以十二个月)、一条香烟票、一斤肉票、一斤糖票、四两花生油票、半斤煤油票……。生活所迫,说是娶老婆,勿宁说是为了娶回一大堆票证。有段时间,笔者在广阔天地被领导抽调到公社编油印小报,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身份相当于县级的梁效、江天、罗思鼎。肩不用挑,手不沾泥,每天的工值竟比队里的一流劳动力高出两工分,每月还多领十斤大米,四十斤蕃薯。羡煞一帮村姑。当时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两只眼睛真漂亮,辫子长又长。常有意来帮我洗衣服,做杂活。说句心里话,我也爱她。有一回还把她带进城里,在我家吃了一餐午饭。她走后,父亲说,这姑娘,倒有几分秀色。母亲听罢,河东狮吼了:秀色,能当饭吃吗?!———平生第一次恋爱,就这样被母亲扼杀于萌芽状态。当时家里正为我四处活动,办理困退回城手续。若让我娶个农村姑娘回来,以后家里吃白米饭的次数,可就要大打折扣了。食色性也,毕竟还是“食”排在首位呵。不久我便困退回城,娶了个带工资、粮票的妻子。当时有个和我一齐回城的农友张生,家庭背景差些,城里姑娘看不上他,只能娶个郊区农家女。子、女随母,户口都在郊区的农村。好多年张生夫妻见了我俩,总觉矮一截。我这人最讲哥们义气,那些年,常送点肉票、布票、油票、糖票给他。他们全家,视我为一大恩人。孰料,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后来她妻子家乡成了开发区,妻子和儿子分了十几万元土地款,开了一家咸杂店,生意越做越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批发商。而我和妻子,一个下岗,每月只领200元下岗津贴;一个厂里发三、四成工资。近年来,这几成工资也常被拖欠,生活十分拮倨,去年儿子读大学,根本没钱报名,我正想去卖血,然后再向亲友筹借。这时,张生夫妻送来一万元。我妻子感激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他说,一点小意思啦,计划经济年代,你家不也常给我们送温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