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为何反复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40:30
标题:温总理为何反复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娄山西风烈 于 2010-03-01 17:32:03.0 发表   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作客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和网民交流时,说了这么一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此语出自王允的《论衡》,意思是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很重要,旁观者清。这句话并非温家宝总理第一次引用,早在2004年4月8日,温总在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信件中就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评和监督,只有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犯骄傲自满的错误。”2005年,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吕德润,就参事室工作人员耿大兵回乡见闻情况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农村的实际情况。温总理很快亲笔写了回信:“今年由于实行了直接和有力的政策,农村确实有了新气象。但我们深知真正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还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锲而不舍地长期奋斗,任重道远,不可有丝毫懈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希望参事们多了解下情,多反映意见。”

温总理为何反复引用这句话,因为只有充分听取群众的呼声,才能了解老百姓所需所急,才能使决策尽可能切合实际,符合规律,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项决策、一个举措,只有在更广的范围内听诤言、纳良策,才能不断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而要想真正倾听百姓的声音,就要做到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的结合,一句话“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民间从不缺乏智慧和有识之士,问题在于我们的执政党、我们的政府能不能放下架子,真心实事的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中国古代统治者有不少重视到民间收集民谣,以察得失,故而有了《诗经》,有了“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古训。一项政策的出台,如果只在小范围内征求个别专家、学者的意见,而无视民意,那么这项政策必定是偏袒某一方的、单独维护某个群体利益的,而不能做到公正、公平。

民间从不缺乏好的点子,问题在于我们的政府和政府领导能不能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不是为了小集团小圈子的私利。中央许多制度的出台,并不是全来自高层,而是群众发端、基层实践、人民推动。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如新农村建设,比如“三农”问题的解决。如果各级政府和领导能够象中央一样,真心听民意,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而不是出于一已私利,那么没有解决不好的问题、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当政者应以温总理为榜样,是为人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