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学术札记:读《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49:32

学术学术,我的理解就是做学问的技术。这种技术需要学习才能获得;需要规范而刻苦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卓绝的创造力,才能改良和推进。在十几年的升学过程中,我并没有从任何一个老师那里学到一点点的“术”。或许他们有,但怕养虎遗患,到时来反咬一口,体制也讲丛林法则啊。因此关于上树一类的术,是绝不教的。最多教教你这是花,那是草,狐狸狡猾兔子敏捷一类的所谓“常识”。而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也没有“术”,我当然就无从习得了。本来无术也还罢了,起码我自己还知道要“学”。而近几个月来,为着升学的事,连学也没时间了。于是乎,真正的成了不学无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在这里胡乱的帖一些读书笔记,是怎么也不好恬不知耻的自封为“学术”的。虽然现今这个词已经成了“文化人”们的“普世价值”,就连于丹都谈起学术来了。但是在这里,请准我对这个词,这真正对得起这个词的学者,表示我自己的一点点敬意。因此,这组札记,我起名为“伪学术笔记”。是为题解。

 

【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处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札记:“常”,指一普遍意义上的形而上存在,即蕴于万事万物中的规律,随物婉转。其形虽异,而质同。

      “常道”之变动,非谓一道理在形而下各物中的不同体现之变动,而是指总的道,可流变为不同的道理。第一个“道”,指各种具体规律;第二个“道”,言说;第三个“道”即总“道”,所谓”宇宙实体与动力“(陈鼓应说)

朱谦之:“盖 “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老子校释》)

 

无,指第一个道,名天地之始,而非“常道”。有,指各种规律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与运动。二者同出,同谓之玄,即都由“玄”所产出。玄,即常道。

 

徼,窃以为当从敦煌本,写作“皦”。朱谦之曰:“荀悦《申鉴》云:皦者,光明之谓,意曰理显谓之皦。”(同上书)。陈鼓应解释“徼”为“边”,亦可通。

 

“常道”无常形。可随情况转化成任何一种具体的道。这任何一种具体的道,再形而下变成具体物象的运动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