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14:14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卓越的政治家、战略家对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并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和世界战略形势,并把富含哲学意义的思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28字战略方针定为我国国际战略的总方针。这一战略方针指导我们成功应对了冷战结束、苏东巨变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当人类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20年战略机遇期的今天,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方针仍然指导着我国的各项工作。

2003年11月,郑必坚校长在博鳌亚洲论坛首次提出中国要走“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同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时隔半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胡锦涛主席说,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1】这标志着“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有了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扬。

 

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提出及深刻内涵

“韬光养晦”出自于历史典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所谓“韬光”,是指把志向和才华掩藏起来;所谓“养晦”,则有卧薪尝胆、蛰伏待时之意。而作为国际战略思想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却是小平同志准确分析时代主题,综观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的。

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讲,“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放弃了战争不可避免的思想,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把和平与发展当作时代主题使我国的国际战略更加务实,一步步走向成熟,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政策,实践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并且从国家利益出发,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两极格局终结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的时候,中国所处的国际战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如何应对各种严峻挑战,成为各国当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以其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睿智,提出了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为核心的28字国际战略总方针。1989年9月他在与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中国应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以后又提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抓住时机、有所作为”。邓小平的这些谈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核心就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3】(p136)“韬光养晦,是关键问题。”【3】(p132)

冷战结束之时,我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刚刚起步不久,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十分艰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和平演变”图谋一直痴心不改,不断加大打压力度。中国介入国际事务面临着两难选择:积极全面介入易于引起西方国家抵制和猜疑;消极介入则不能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国际环境,也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回击种种敌对行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以“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战略策略思想把我国介入国际事务态度作出了精辟表达。这一战略总方针是我国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全局谋划、兼顾内外的最佳选择。

在冷战结束后,坚持韬光养晦的政策使得中国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的时候,我们没有与西方大国和敌对势力搞对抗,这为国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又坚持“有所作为”的方针,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引发的强大冲击波,稳住了阵脚,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陆续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西方各大国的关系也逐步得到了恢复、改善和加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确保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在台湾、人权、最惠国待遇、西藏等问题上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了我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此外,我国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也在不断加强。总之,在邓小平同志“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内政外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以其持续、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步伐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捍卫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开创着社会主义的新前景。

 

二、“和平崛起”战略的时代精神

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时代赋予了中国人民以更艰巨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讲,我们“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是我们党必须勇敢担负起来的历史任务。”【4】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3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5但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中国的发展仍旧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之路还布满荆棘。这一历史背景下,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把“和平崛起新道路”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表明了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的需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

1、“和平崛起”战略提出的国际背景

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继续朝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使得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不断深化。世纪之交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并在新的条件下以“人权高于主权”、“新干涉主义”等等表现出来。而“9·11”恐怖事件的发生和美国的反恐战争则给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国际形势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总体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仍然主导着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一些企图“分化”、“西化”我国的西方敌对势力仍抱着冷战思维不放。在我国的周边地区还存在着不少“敏感地带”,如朝鲜半岛的不稳定和南亚次大陆的核武化(特别是印巴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斗争),日本军国主义化的加剧(如美日提出共同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9·11”事件之后日本向海外派兵),南海诸国对蕴藏丰富天然资源的南沙的觊觎,中亚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对我国西部安全的影响等等。

尽管如此,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上各种力量都在发展,欧盟加紧推进内联外扩,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加强其独立一极的作用;俄罗斯将进入一个政局由乱到治、经济从谷底回升的转折期,在未来5~10年之内逐步走上复兴的道路,在重新成为世界重要一极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日本将逐渐完成政治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保持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并力图跻身世界政治大国的行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将面临新的困难,但总体上联合自强的意识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增长率将高于发达国家。这样的发展趋势表明,国际战略力量的均势在短期内虽不会出现,但美国在全球力量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中美关系中尽管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但中国并没有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险境地。由此看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课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离开了和平的国际环境都不可能有所发展,更不要谈崛起。十六大报告把21世纪的头20年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表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现在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仍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发展的机遇,迅速崛起。

2、“和平崛起”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和平崛起新道路”意味着中国走的新道路和以前强国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这是针对“中国威胁论”的;另一方面,这不仅是外交方针,更是一个内政方针,内政应该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

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有一些国家散布“中国威胁论”。这种论调不仅小国有,大国也有;不仅中国周边的国家有,远离中国的国家也有。中国的确发展了,但是我们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同自己比进步了许多,但是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仍然相当落后。郑必坚校长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讲,“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这里有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一道乘法,一道除法。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因而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 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6】由此可见,我国的发展根本不是一些国家所说的那样夸大其词,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已经日益成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是一个国土、人口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个文化大国,但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方面,仍不是个世界大国,只能说是亚太地区性的大国。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实力仍然较弱。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很多是食品、服装、鞋类、玩具,这些与同样价值的飞机、汽车、计算机、半导体相比显然是不同的。军事上,我国的战略核力量同美俄相比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重要常规武器装备不但不能同美国相比,就是同日本、印度、韩国等中等军事力量的国家相比也有着一定的差距。尽管目前的中国拥有一定的国际地位而且正在不断上升,但国际影响还主要是在亚洲地区以及军控、裁军、防扩散等某些国际领域。在拉美、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和国际问题上,中国至今还难以施加实质性的有效影响。中国若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仍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力量积聚阶段。

由此看来,中国还没有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崛起”是我们的目标,是“有所作为”的贯彻实施。中国要走一个“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是党的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形势作出的准确判断,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三、“和平崛起新道路”是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继承和发扬

郑必坚同志在博鳌论坛上指出,“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7】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抉择是和平地崛起,在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的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崇尚和平。“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追求大同社会的价值理念一直深入人心。我们党传承历史,又结合新时期的国情,以“和平”为主线贯穿建国以来的外交思想。几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共赢共存”等一系列思想和理念准则。正是这些思想准则影响着中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主导着中国对外政策的大方向,规范着中国的对外政策行为。在国际上,中国正在努力塑造“温和而坚定”的大国国际形象,并以实际行动展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随着中国国家力量的增大,在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对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亚洲金融危机、南亚核试验危机、科索沃危机以及“9·11”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危机中,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特殊作用,展示了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大国风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依照《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附属机构的各项工作。在中东和平进程、阿富汗战后重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上中国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在欧亚外交中,和欧盟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各个层次的政治对话进行得比较顺利,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正在不断扩大。在亚太,中国已成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最重要、最活跃的成员之一,自始至终地推动APEC的经济技术合作行动,对于亚太经合织未来的发展正在产生日益积极的影响。在东南亚,中国以建设性的合作姿态参加了东盟“10+3”和“10+1”会议,这是中国积极主动地开展睦邻外交的重大举措。大量事实表明,中国正在以并将继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并开始承担与其不断增强的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义务,这是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定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我们在积聚力量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韬光养晦”,目的是为了“有所作为”。现在,我们国家发展了,以“和平崛起新道路”作为我们的国家战略,新一代领导集体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就是要在“有所作为”的目标下,迅速崛起并且和平崛起,中国在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上定将越走越稳。



 

 

 

 

 

 

 

注释:

 

【1】 选自新华网2003年12月26日。

【2】 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3】亓成章、何中顺:《时代特征与中国外交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55页。

【5】国家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7】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新华网,2003年11月3日。

 

 

 

 

参考文献:

郑必坚等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4月。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