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博客与部落格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5:14:09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10846
文化视野下的博客与部落格探析
时间:2006-11-14 10:38:19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李磊 李晓苹 阅读41次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李磊 李晓苹
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级研究生
地址:开封市西门大街357号
邮编:475001
网络江湖总是风云际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BBS、短信息、即时通信、网络游戏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1997年12月,UserLand软件公司CEO的戴夫•温纳那个原本希望帮助那些不擅长网页技术,却想在互联网上拥有个人专栏的网络脚本软件Scripting News,普遍被视为博客的开端,但同时,浏览器发明人马克•安德森在1993年开发Mosaic时所作的What’s New网页,更被博客历史探查者们标榜为更早的博客。不可否认的是,博客,现在已经无可争议地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成为四大网络工具。博客虽低调出场但后来居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博客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出尽了风头,2005年被国人称为“博客元年”。甚至,“今天你博了吗?”也成了中国式的问候语。CNNIC发布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 1750万,总体规模蔚为大观。藉此,Blog一词在大陆被冠以“博客”之名也愈加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显盛名。但是,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Blog在中文世界里并非只有“博客”这个独一无二的对应名字,实际上,“部落格”与“部落客”同样在台湾地区红红火火,大行其道。
博客与部落格都是英文Blog的中文名字,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的网络传播中二者都是以网络日志为主要传播内容来表达个人声音和公众话语的个人自媒体,其内容呈现并无天壤之别。本是同根生,但博客与部落格却芳名迥异,而且Blogger还有对应的翻译——部落客。这仅仅是一种语言翻译上的技术差异还是有着翻译背后的传播理念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博客与部落格的字面含义、传播理念以及他们所体现的文化意蕴等三方面来加以分析,以求为博客及博客传播提供一种个性化、多元化的观察视角。
从词汇本身的字面含义上看,博客与部落格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其意义表述各有千秋。我们知道Blog是英文Web log的缩写形式,Blog和Blogger分别指网络日子和写网络日志的人。大陆的翻译出自方兴东、王俊秀之手,将二者统称为“博客”。所谓“博者,大也”。 Blog的内容则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宇宙之大亦有苍蝇之微,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几乎无所不包。 “博客”一词简洁、上口,便于传播和流行普及,并直截了当地表述了Blog内容上博而杂的这一特点。此外,“博客”一词也抓住了网民的心理,谁会拒绝被称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博学之士呢?要知道,自古以来“博士”一词都有一种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的优越感在里面的,而今天更是成为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客”的命名无疑很好地迎合了普通人渴望成为饱学之士而被人关注甚至扬名立万的心理想象。但是,“博客”一词最大的毛病在于,不能将网络日志和写网络日志的人区别开来,容易造成意思上的混淆。“部落格”与“部落客”则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分别对应着英文的“Blog”和“Blogger”,有条不紊地把网络日志和撰写网络日志的意义承载了起来。而且, “部落格”很形象地体现了具有共同志趣、爱好和品位的Blogger之间的空间联系,突出了Blog社区志同道合的群体性特征。此外,“部落格”一词直接源自英文“Blog”的音译,把意译和音译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意蕴十足又不失铿锵作响的音韵感。
从词汇所传播的信息来看,博客和部落格两词的翻译差异体现了完全不同的传播理念。互联网肇始于西方,Blog也是西方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如何翻译 Blog 和Blogger不仅仅是个语言处理问题,也体现了译者和接受者不同的传播心态和传播理念。大陆的“博客”着眼于Blog的内容呈现,突出地体现了Blogger的异质性,有着一种干脆、利落的新锐飞扬来。这样的语汇固然易于传播和普及,但却不免略显单薄,因为它体现出国人对于西方传媒技术和传播信息只是单纯地实践“拿来主义”,多的是技术主义至上的影子少的却是中国化之后的中国意蕴。相比之下,“部落格”则富有中国意味得多。我们知道,一个又一个的Blog既因个人、个性而相对独立又因志趣相投、利益相关二相互联系,很像社区(community)里一格一格的“单元房”,开博写日志是关起门来自家的小日子,而互相访问、留言、评论则无异于邻居串门聊天了。部落格的“格”字就很好地突出了这种个人空间的相对独立性和Blog群体的整合性之间的统一。况且,在汉语中“爬格子”本身就就有写文章且自得其乐的味道,“部落格” 三个字颇有妙趣。透过 “部落格”所呈现出的中国意味,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对包括Blog在内的西方传播技术并不是纯粹地“拿来”,而是试图把西方技术放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赋予技术以及技术称谓以中国化的内涵,从而实现技术与文化、技术与人的相互融通。总之,“博客”的称呼更多地体现了实用主义至上的传播理念,这从Blog被方兴东等引入中国时只是作为讨论计算机技术的交流工具这一点可以得到证实。而台湾的“部落格”称呼则在“拿来”的同时进行了中国化,体现了更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有种四合院里疏中有连、离中有牵的亲切感,让中国人听起来觉得很温馨。
从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来看,“博客”与“部落格”体现了两岸Blog传播先驱者在西方信息技术强势下实践“西学东渐”所秉持的不同态度和立场。2002年7月,创立“博客中国”的方兴东、王俊秀将Blog中文名称定为“博客”。同年11月,创立“艺立协”的台湾人Jedi将台湾的“Blog”定名为“部落格”,同样成为最受台湾人追捧的名称。两个概念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并无先来后到之分,但在文化意蕴上则有很明显的不同。 “博客”的“客”字是个会意兼形声字。《说文• 部》说:“客,寄也。从 ,各声。”本义为宾客、外来的人;又作动词指寄住,旅居他乡。自古以来,汉语中无论是“客人”、“客居”都有与主相对之意,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他者身份和心态。“博客”植根于中国文化,内蕴了大陆Blog传播先驱者在面对西方信息技术时作为 “客”而存在的他者身份,缺少的是一种真正融入信息全球化的主动心态。相对而言,台湾人以“部落格”命名,把包括Blog在内的网络传播看作一个全球的大传播系统,自己置身于全球传播之中,很恰当地表达了作为全球更高层次的部落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紧跟信息潮流、融入其中又相对独立,自得其乐的心理。因此,部落格暗合了作为地球村大环境中一部分而存在的“重新部落化”意识,更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在里面。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土壤而存在,因为文化对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陆和台湾同文同种,博客与部落格植根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客”字的无意识选择还是对“格”字的偏好,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意味来。之所以出现以上文字表述、传播理念和文化意蕴上的差异,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台湾地区现代化的进程略早于大陆,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和传播技术,他们已经走过了单纯的“拿来”的阶段,进入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的本土化阶段。当然,博客与部落格不过是不同文化背景在翻译层面上的反映,二者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其共同的诉求都是为了使其更加适合本地区的概念推广与传播。博客与部落格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这个古老的大树在信息时代开出的两朵鲜妍明媚、各有情趣的小花,共同摇曳在“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土壤中。
参考文献:
1. 博客与部落格[OL/EB].http://suren.blogbus.com/logs/2005/04/1134570.html
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