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花拳锈腿还是练真功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01:11
   中国孩子起跑领先只是一种虚幻的表象,美国基础教育使得孩子后劲儿十足,才是国人不可忽视的真相。因此,教育改革等不得!

    中国的基础教育属灌输知识类,美国是培养能力型。前者“以鱼”,后者“以渔”。给成筐鱼当然比一条条钓要来得快,因此两者的基础似乎异常悬殊。但老师给的“鱼”再多也会吃光;自己能钓“鱼”再少也会越来越多。我们来看一个对比:

 美国四年级的小学生研究气象谚语。这个课题研究的精髓是学以致用。孩子不仅要了解天气变化的科学知识,掌握仪器去预报天气;还要利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证实和证伪民间气象谚语。让孩子理解科学知识,掌握仪器,仅仅是培养气象员,掌握的不过是人们已知的东西。当孩子能够运用所理解的科学知识、所掌握的科学仪器去“证实”和“证伪”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似是而非的气象谚语,这就是在培养科学家必备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批判性思维。

   我也听过国内重点学校四年级的课,老师“赶圩”式地急急忙忙直奔答案,答对的孩子得一颗糖,答不对的不但不得糖,老师也不解释“为什么错”。不知道为什么错,就不知道为什么对。错误永远是个谜!课后我问:为什么不给答错的学生解释为什么错?老师说:根据教学大纲的进度,时间不够,只能“保先”――保证那些先进的。

 别人让孩子在研究中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说,我们连解释“为什么错”的机会都没给孩子。

 美国基础教育练“童子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等。这是慢功,但后劲足。一般来说,年级越低成绩越高,年级越高成绩越低. 从全美国“Iowa基本技能考试”成绩可以看到,美国孩子的成绩除了8年级的“数学计算”比7年级低4分以外,所有的数据无一不呈现“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的正比例现象。

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搞早学多学、考啥学啥的“双基”,来得邪快但乏后劲。

有一次,我到某重点中学做报告,互动提问非常活跃。突然,有个老师发言:“黄博士,今天我们的学生按年级排座位,初一在前面高三在后面。不知您是否注意,越是前面的问题越多,越是后面的问题越少。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问题越来越少……”全场哗然!

 中国老师上完课问:“还有问题吗?”学生没有问题,那是最佳状况。要应试,问题越少越好。美国老师上课,学生没有问题,就是老师的教学出问题。欲启疑,问题越多越好。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有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既然“知识就是力量”,为什么灌输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成绩下降、问题减少、后劲不足?因为“学会”的知识没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知识成了外在强加的包袱。于是,越跑越沉重,越跑越慢。美式培养能力的教育过程较慢,但具备“会学”的能力,就进入学习的自由王国,并且不断地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因此越跑越快。

美国孩子的成绩由低到高,问题由少到多;中国孩子的成绩由高到低,问题由多到少。这个基础教育的正比和反比的反差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主任王梦奎在2003年时估计:中国人均GDP达三千美元约需20年。那么,等到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停滞、等待多少年呢?别说多,应试教育再推行30年,谁能想象中国会怎么样!?实际上,GDP的上升和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离开教育的改革、离开创新人才的培养,GDP能凭空翻六番吗?

如果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从教育开始;那么,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

如果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那么,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一代人的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必须触动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教育――继续强力推行新课改,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

一句话,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

                                  -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我觉得改变一代人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提法很有深意.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以解惑为目的的. 这种思维方式无助于培养人们的创造力. 建立创新型社会,不对传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