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台湾小伙蹿红图书榜单(中国青年报 2010-2-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3:43:05

    他没有优美的文笔,也没有深邃的思想,这个失业在家的台湾年轻人,只是在网络上如“小学生作文”般记录了“普通台湾人的这30年”,结集出版后,却屡屡登上大陆各家媒体的年度好书推荐榜。这部充满着琐碎生活细节的私人记录,被媒体提到“促进两岸交流”的高度上,但他坏坏地宣称,书里的言论,只能代表他自己——

 

   廖信忠

    

    CFP供图

    廖信忠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和大多数生活在闽南方言区的民众一样,这个台湾人分不清楚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会把“风云激荡”读成“分云鸡蛋”。

    当然,这并不妨碍他的书成为大陆图书销售榜单上的一匹黑马。

    这本名叫《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图书,上市至今仅3个月,售出近100万册,还与莫言、余华、龙应台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一起,频频登上各家媒体2009年度的好书推荐名单。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台湾小伙子,此前从没写过书。这本屡创出版圈奇迹的小书,也只是他在天涯网站上发的一个长帖的合集——他从出生的1977年开始写起,以编年体的形式,絮絮叨叨着这30多年来台湾民众日常琐碎的生活。曾有媒体评论,“此书就像小学生作文,文笔过差”,就连作者本人也自称,“它更像是一部流水账”。

    廖信忠在大陆的走红,也让很多台湾媒体大呼吃惊。这些媒体采访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本如此简单地描述台湾人都知道的故事的书,会在大陆卖得这么好?”

    “两岸老百姓对彼此的了解实在太少了。”这个长相斯文,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的年轻人一脸认真地说,“其实,越是小人物的琐碎生活,往往越是相似,也越能引起共鸣。我就是想让返乡的农民工坐在火车上,都可以拿着这本书谈论台湾。”

    的确,对这种隔阂,廖信忠曾感同身受。在1999年他第一次来大陆之前,对于这块土地,一直有着模糊而刻板的印象。

    这个台湾男生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大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在得知他要跟导师到北京学术交流后,家人和朋友都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诫他:“到那儿要小心,晚上不要出去瞎溜达,会把你当台湾特务抓起来。”

    在北京的一周时间里,各种冲击接踵而来——“以为北京就是胡同和四合院”,可街上的豪车和高楼,甚至比台北还要多;“以为这里没有胖子”,可眼前的时尚杂志和电视,也在讨论该如何减肥;“以为这里思想保守”,可人们谈起股票和经商来,头头是道。

    原本脑海中那个“想象的大陆”,被自己的亲身体会击得粉碎。在随后几年里,每逢暑假,廖信忠就在大陆各处游历,因为“这儿有着无数参不透的谜”,他甚至爱上了一个上海姑娘。2007年,他为之放弃了在台北的安逸生活,来到上海的一家台资企业,担任销售工作。

    可在这段日子里,廖信忠发现,对很多内地民众来说,台湾“同样是一个充满好奇的谜题”。

    不止一个人问过他:“台湾离大陆远吗?坐火车能到吗?”在内地一个省份的深山里,他还碰到过一个老农,在得知他是台湾人后,老人颤巍巍地问道:“毛主席终于解放台湾啦?”

    即便是那些对台湾多少有些了解的大陆民众,也总会问一些让他很尴尬的问题。比如,就连出租车司机都会问:“你是蓝还是绿”。其实,对于台湾人来说,这是个“不太礼貌的问题”,在这个小岛上,人们聊天时通常会避开政治性话题,以免立场不同而发生争吵。

    “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彼此都在用刻板印象来想象对方,以至于产生了太多的误读。”廖信忠说。这个台湾小伙子开始产生“写一些东西”的想法,他希望告诉大陆的民众,“其实,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是一群有血有肉,一样过着悲喜生活的老百姓。”

    2008年,他在上海一家台资企业做了一年销售之后,因为“个性懒散”,被老板炒了鱿鱼,只得灰溜溜地回到台北,成为一个在家“啃老”的职场失败者。

    这年5月30日下午4点,廖信忠终于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他用名叫“truevoice”的ID,在天涯论坛上发表了他生平的第一个帖子,题目为《一个台湾70后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家书》。

    他这样写道:“我成长的这三十年,刚好赶上了台湾社会变动最剧烈的三十年……在这里,我试着将我的成长历程,与这些社会事件结合起来……我尽量不去做评论,只将它很客观地描写出来。以及解释这些社会变迁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

    于是,在这个历时半年多,每天一篇的连载帖子里,读者们看到了一个台湾青年最真实的悲喜人生,也看到了这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种种大事件,是怎样具体而微地影响着个体的日常生活。

    有些故事让人似曾相识:琼瑶电视剧和《楚留香》热播时的万人空巷;小虎队和“四大天王”引发的追星狂潮;台湾第一间麦当劳开业,民众连夜排队,就为了吃一个汉堡;中小学学生被迫统一留着“土得掉渣”的发型;高考复读班里的残酷人生……

    有些故事让人啼笑皆非:马克·吐温的书在台湾一度是禁书,因为怀疑马克·吐温是马克思的弟弟;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因为“射雕”两字出自毛泽东诗词,被迫改为《大漠英雄传》;还有,老师曾很严肃地告诉廖信忠和同学们,切杨桃的时候一定不要横切,杨桃的横截面是五角星,“这是反动的”!

    有些故事让人扼腕长叹:廖家附近有一个卖包子的山东老兵,手臂上有着“效忠蒋总统”的刺青。在大陆开放台胞回乡探亲后,这个老兵为了顺利返乡,想用强酸清洗掉刺青,结果处理不当,整个手臂“废掉了”。

    从影响了台湾民主进程的“美丽岛事件”,到事关少数民族问题的“汤英伸杀人案”,以及反映台湾政治生态的地区领导人“选举”,也都是廖信忠涉笔的素材。只是,虽然不回避政治,但“政治”却不是这些故事的重点,“我要讲的是,政治是怎么影响台湾百姓在这三十年间的生活,民众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这些台湾百姓的寻常故事,却激起了天涯网友的强烈共鸣。帖子发表近两年来,已经有近300万次的访问量。有读者评论道:“看完这些故事,只想感叹一声,原来这些年,大家都不容易!”

    陆陆续续地有近30家出版社找到了廖信忠,要将连载帖子结集成书出版。最终,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拿到了出版权,并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

    但它确实给出版社带来了滚滚财源。从2009年11月至今,这本书每周都在以5万~10万册的速度重印,出版社计划在未来的两年里,卖出1000万册。

    廖信忠也毫不讳言自己确实“发了笔小财”,如今,他租住在上海静安区的一处高级公寓里,虽然处于无业状态,但行程比很多白领还要忙碌,大多是各地的书店和媒体邀请其前往签售或是举办讲座。在闲下来的时间里,他正在着手准备自己的第二本书。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征集大陆网友对台湾最感兴趣的问题。他将从中挑选出大家最关心、最想了解的“150个台湾问题”,逐一进行“老老实实的回答”,并将此结集成《我们台湾这些年(2)》出版

    而那个在天涯上的成名帖,廖信忠虽然已经不再更新了,但读者的跟帖越来越长。网友们问了许多非常现实的问题,例如“台湾是否有强制拆迁”、“台湾大学生有没有‘被就业’”之类,他都尽量回答。而对于一些过于敏感、涉及政治的问题,他只能装傻:“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

    虽然在出版社官方的宣传语与许多媒体的评论中,由这个普通年轻人书写的“台湾草根史”,将“促进两岸交流,最终走向和平统一”,但起码在目前看来,廖信忠还没有太把自己当一回事。

    在大陆这些年里,他学会了过马路闯红灯,和旁人很大声地讲话,去楼下的菜市场买菜,也会和菜贩子杀价,多要上几根葱。

    前些天,他在一个盗版书摊上看到自己的书,10元一本,这个年轻人最直接的想法是,“很想拿过来签上名,然后很潇洒地丢回去,跟摊主说这本书你可以卖20块。”除此之外,最让他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很多以前不搭理他的女生,都突然间给他打来了电话。

    “和平统一的帽子太大了,这也太看得起本人了吧?”他一本正经地调侃道,“台湾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2300万人可能就有2300万个台湾;读者不应该盲从于任何一种灌输,还得自己去查更多有关台湾的资料,形成自己对台湾的理解与认识。”

    “被树荫遮蔽的阳光依然是阳光。”他甚至用了一句很诗意的话来总结,“但见到阳光最好的办法,就是爬到树梢,拨开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