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栽培历史悠久-银杏栽培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27:56

银杏栽培历史悠久,安徽省宿县闵祠内,现存一株“闻 公孙”古树,即银杏树,十附是由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亲手所 栽,至今已超过2500年。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氏,复姓“公孙”,所以有人推测,号称“公孙树”的银杏,在我国的栽培历史,甚至可以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拟。山东莒县定林寺保存的3300年生的古银杏,本身就是我们祖先栽培银杏的一个证据。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银杏树之所以没有在地球亡绝迹,与我国人民的保护与爱戴直接有关。由古籍记载作出的推断是:我国三国时代,银杏已盛植江南,唐代已产于:中原,到宋朝则分布更为普遍。约于此时传入日本,18世纪左右,才逐步传入西欧与北美。

在一个银杏实生群体内,主要经济性状有着明显的差别。

据调查,银杏的出核率,最低不到10.0%,最高可达40.0%,平均在25.0%左右。银杏的单核重,最小不到0.8克,最大则超过6.0克平均在2.0克左右。银杏种核长度与贸度的比值,即核型指数,最小的接近1.0,最大的超过!.8。银杏种核的厚度与宽度的比值,即“厚率”,最小只有o.70,最大达到0.95。

除了种核性状的大幅度变异外,植株的高度、胸径,树干的尖削度,以及树冠的形态,枝叶的层性,生长势,叶形,叶包等,均有很大差异。植株外观的区别,乃至种核胚乳风赚的区别,又意味着植株的成分及新陈代谢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任长期的栽培实践中,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对于银杏的各种性状逐步有所了解,也发现了一批品质优良的单株。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先是通过移植分孽苗逐步予以扩散。在解决嫁接技术之后,又大批量地通过嫁接繁殖开来,终于形成具有特定经济性状的生产性品种。

银杏品种的形成过程中,市场经济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移居东南亚华入的剧增,港澳市场上对于白果的需求量也随之高涨。港澳市场特别需要吴县东山的“大佛手”和泰兴的“佛指”银杏。出身于江苏吴县和泰兴的白果商,促进了当地“大佛手”和“佛指”银杏阶大批量发展,最终在吴县和泰兴分别形成了有上万株具有同一核型的纯化品种。
198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对银杏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价格一再上浮,银杏选优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已经从现有生产群体中选出了平均单重超过5.5克的特大果用型优株,也已选出了每千克种粒数小于240粒的佛手型新优株。由于批量育苗方法的完善,这些优株很快形成了新的生产群体,由此又形成了一系列新品种。

1993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果树志·银杏卷》内,记载了我国各地已经应用的46个品种,其中至少有10个是已有大批嫁接植株的生产性优良品种,如天目长籽,九甫长籽,佛指,扁佛指,野佛指,洞庭佛手,早熟大佛指,鸭尾银杏,海洋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