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报恩 - 菩提树下 - 凤凰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27:29
谈 报 恩 吴 明

  佛法是讲报恩的。在理论上,报恩是佛教大乘菩萨道的一项重要教义;在实践上,报恩是菩萨用心修持六度的一个重要法门。学佛必须报恩,报恩需要学佛。
  为什么说报恩是大乘菩萨道的一项重要教义呢?
  大家都知道,佛法的根本教义,可以概括为“缘起性空”,缘起由于业力,性空便是般若。缘起也名缘生,缘谓众缘,是托他为由的意思;生谓生起,是由此出生的意思。缘起缘生,就是说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一切万法,无不因缘而起,莫不由缘而生。所以说“法从缘起”、“缘缺不生”。正因为万事万物是由众缘会合而生的,所以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自在自作主宰的自主性——佛法名之为无我。正因为万事万物是由众缘会合而生的,所以任何事物都是要变化的,都没有常一自在持久不变的永恒性——佛法名之为无常。无我无常,即无自主性无永恒性,就是性空。
  这能生万法的缘,究竟有多少种呢?佛教各个宗派,说法分类,也不一致,南方所传,常说二十四缘;北方所传,只说四缘。但南方所传二十四缘,散漫复杂,不如北方所传四缘,简括精密。北方所传的四缘是:
  一、因缘
  二、等无间缘(或曰次第缘)
  三、所缘缘(或曰缘缘知觉缘)
  四、增上缘
  上列四缘,也可约为两种:一种是内因,便是第一的因缘;一种是外助,便是第四的增上缘,而那第二的等无间缘和第三的所缘缘,却都是从增上缘那一部分开出,都是外助的一种,只因这两种外助关系重要,值得另行举出,所以便分列四缘。但从实质上看,实际只有内因和外助两种,如说得究竟彻底,那第一的因缘,也可以说是一种增上缘,所以四缘实在就是一缘——都是增上缘。
  什么叫做增上缘呢?一切万法的生起,必须依靠一种外助,而色心诸法对于互相影响的外助关系,便叫增上缘。本来一法生于世间,他必须依赖其他诸法的外助,同时它对于其他诸法,也自然有很多的影响,这种相互间的力量,足以使他们的生起更加强盛,所以称为增上缘。比如在稻田之中种稻,依靠种子的生发而长成许多的谷子,这种子便是稻谷的增上缘,可是,在稻谷成长过程中,这泥土的滋养,日光的暖照,雨露的滋润,人工的耕耘、培植、灌溉、施肥等等,也都不可缺,这些便也都是稻谷的增上缘。而稻谷能作人类的食料,这是它对于其他诸法的一种增上缘。又比如喜马拉雅山上的雪,足以影响环球气候,而且因气候的变化,又影响到全世界各处的生产生活情况,这些间接的增上缘,更是多得不可穷诘。一切万法,除了自己不能做自己的增上缘,和有为法不能做无为法的增上缘之外,其他都可以做增上缘。而且佛家又再进一步,说这增上缘又可以分积极消极两种。就积极方面说,一切万法,对于自己以外的一切法,都有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足以助着他人生起,即使极小,也不是全没有。就消极方面说,这一法对于另一法,虽然没有决定的影响,或者简直没有发出一些助着他人生起的力量,但是它只要不做那另一法生起的障碍,也就是增上缘。所以增上缘的范围,极其广大,可以说没有一法不具有这增上缘的功能。一切万法的因果性、规律性、复杂性,无不在其增上缘的错综变化中生起和体现。
  人也是一法,是万法之一。人和万法的关系,也是互为增上缘的关系。万事万物对人来说,都是人之所以能够生起,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增上缘,所以万事万物对人都是有恩的。所谓恩者,因心也,就是促其发生,助其生起。所以菩萨视天下一切悉为恩处。佛教的报恩学说就是根据佛法的缘起论,是完全契合业力因果的真谛的。
  佛家分析报恩的对象,通常都讲四恩,但所谓四恩,也有多说,归纳起来,大约四种。
  第一种四恩说:
  (一)父母恩
  (二)众生恩
  (三)国王恩
  (四)三宝恩
  此种四恩,见《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第二种四恩说
  (一)母恩
  (二)父恩
  (三)如来大师恩
  (四)说法法师恩
  此种四恩,见《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大藏法数》卷二十三等。
  第三种四恩说
  (一)父母恩
  (二)师长恩(一作师友恩)
  (三)国土恩(也作国王恩,以国王代表国家)
  (四)施主恩(一作檀越恩)
  此种四恩,见《释氏要览·卷中·恩孝篇》
  第四种四恩说
  (一)天下恩
  (二)国王恩
  (三)师尊恩
  (四)父母恩
  此种四恩,亦见《大藏法数》卷二十三
  综上所述,四恩之说虽有四种,实则仍应会通而为一,其中最普遍最完备而足以代表全部者,即第一种四恩说。因为人身之所出生,由于父母,故首称父母之恩。环身而存,乃有众生,故次称众生之恩。众生之治安,又赖夫国家,国王代表国家,故次称国王之恩或国土之恩。终得出世圣道,只为皈依三宝,故末称三宝之恩。如此四恩之说,就足以包括其余三种学说,并无遗漏。
  第二种四恩说,则仅就四恩中分析出其较为重要的,谓父母恩与三宝恩固重于众生与国王之恩,由父母恩与三宝恩各分为二,遂成第二种四恩说,所以这又称为“四种重恩”。《观无量寿经》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之教,《梵网经》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之诫,其他诸经论中,亦多于父母三宝之恩特加表彰。因为父母为生身所自出,三宝(师长即在其中)为法身所自出;父母与我生命,三宝与我慧命;一教一养,一圣一凡;其恩之深重,均迥非其他可比,故别称重恩而另分为四。但是这第二种四恩的内容,实质上已包括在第一种四恩说之中。
  第三种四恩说,则是专就出家众而讲的四恩,故又称“出家四恩”。出家人禀父母遗体而得成人,其生成养育之恩,如天罔极,复令出家,进修道业,所以出家须报父母恩。出家之人蒙师剃度教诲,授以经法,及得善友,讲明妙道,开发慧性,故出家须报师友恩。出家之人,由于国家的治理教化,得到国家的许可支助,才得安居丛林,进修道业,而且饮食水土,皆居国家,故出家须报国土恩,也就是国家恩。出家之人,凡所资身饮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给,遂得安身修行,故出家须报檀越恩,即施主恩。这第三种四恩说,虽和第一种四恩说有异,但第三种讲的师友恩即与第一种的三宝恩相当,其檀越恩即与第一种的众生恩相当,因为对出家人来说,三宝莫非师友,众生莫非檀越也。
  第四种四恩说,则是就第三种而易施主恩为天下恩,这不是专就出家众而讲四恩的。但其所谓天下恩,也和第一种的众生恩并无实质差异,所以这第四种四恩说,仍没有超出第一种四恩说的范围。
  从以上四种报恩对象的分析中,就可看出佛家的报恩说不但根据缘起的教义,而且契合业力的真理。因为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和社会各种条件——众增上缘。天给人以食,人以食为天。大自然轮回不虚,环流有常,一年气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百果百谷成熟,大家便有了生活资料。这其中可分析出三种力量才完成了农业上的收获:
  一、大自然界的生力(佛教常以存亡的父母师长代表大自然界);
  二、本身辛勤的劳力;
  三、众人帮忙的助力。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佛,为了教人合理的分配果实,说了许多“上供下施”的法门,如“盂兰盆供”、“瑜伽施食”等等,他就是用三种方法来报酬这三力的。
  一、教孝——报酬大自然界的生力,就是要报父母恩三宝恩(师长恩在其内)。
  二、教施——报酬众人帮忙的助力,就是要报众生恩国土恩。
  三、教食——自我合理的生活——报酬本身辛勤的劳力,我为众生之一,故也可放在报众生恩内。
  这三力三教三报,也就是佛门常诵的供养偈义。偈曰:“以我功德力(就是自力),如来加持力(就是众力),及以法界力(就是自然界力),普供养而住。”
  这教孝教食教施,实质上就是报恩。如果说“缘起性空”是佛法教义的最好概括,那么“上供下施”就是佛法行持的最好概括,这就是说佛法一切法门,都是“上供下施”,都是修供养法,而供养法的一个重要实质内容,就是报恩。由此可见,菩萨实际上是以一切恩处为对象,这才契合菩萨广大第一之心。
  有人问:“菩萨视一切为恩处,而图所以为报,这种宅心仁厚待物慈祥的精神,当然值得学习赞叹,但菩萨于一切法,当以平等一如之心观之,既无爱憎,亦无恩怨,现在认为有恩,那不是对菩萨广大第一的心量反而产生障碍吗”?
  这个提问很好。这个疑惑不解释,就不能真正认识报恩的意义和法门。现在就拿菩萨修六度做譬喻来讲。菩萨修六度,原本应是三轮悉空,不见其能修所修等法,然而菩萨又不能不修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菩萨还在因位之中,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也需要示现与众生同事,就这种凡夫境界来说,种种差别现前,并不能马上就到达平等一如的境界,所以必须修行。菩萨所修六度,亦不过是差别境界中所有之事。假若修成得度,这六度就没有了,在没有修成得度时,这六度却不可少。从此可以知道,菩萨不见有布施而仍力行布施;不见有净戒而仍力求净戒;不见有安忍而力修安忍;不见有精进而仍力求精进;不见有静虑而仍力习静虑;不见有般若而仍力学般若。况且六度功德,毕竟真实不虚,这正是为菩萨身在差别中的一种说法。现在我们讲报恩,认为一切为有恩,也是这个缘故。我们只要自己问自己,我们现在身是处在何种境界,如果是处在差别未泯之境界而行菩萨道,那么视一切为恩处,固所当然,由此正可渐跻于平等一如,这与菩萨广大第一之心量又有何妨碍和障碍呢?
  总之,佛法讲报恩,恩处固不可不知,亦不可不报。在世间法中,其受恩而不知不报的人,当然要受到遣责,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就在出世间法中,报恩也是极关重要的。如《心地观经》说:“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大方广佛不思议境界经》云:“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赞知恩者”。可见,大乘菩萨行菩萨道时,正是应该知一切恩处之有恩而求所以为报,否则就不是菩萨了。知恩不报,不是菩萨道。知恩报恩,才是菩萨行。
  为什么说报恩是菩萨用心修持六度的一个重要法门呢?
  大家都知道,菩萨修行,就是要修六度,以六度统摄万行。菩萨在修六度行菩萨道中,运用报恩一义,也可谓澈始澈终,无时或离,经论广说甚多,今就其大者引证经论略举如下:


第一、菩萨内对自己之用心

  菩萨的一切修行,应当常常以报诸恩处为念,这本来就是菩萨仁厚深妙的用心所应当做的,于此也可以破除我慢,远离执著,策起精进,成熟善报,聚集福德,增益智慧。下面引《摄大乘论》中所说菩萨修六度时的六种作意修,以见菩萨内对自己的用心。
  “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乐意。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密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饶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密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
  从上引论文中,可见菩萨在内对自己用心中是常用报恩作意修行的。


第二、菩萨外对众生之用心

  菩萨的普度众生,应当常常以报诸恩处为勉,这本来就是菩萨仁厚深妙的用心所应当做的,于此也可以破除彼等我慢,远离彼等执著,策起彼等精进,成熟彼等善根,聚集彼等福德,增益彼等智慧。下面引《瑜伽师地论》中所说菩萨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之六种方便善巧,以见菩萨外对众生的用心。
  “复有六种方便善巧:一者,随顺会通方便善巧;二者,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三者,异分意乐方便善巧;四者,逼迫所生方便善巧;五者,施恩报恩方便善巧;六者,究竟清净方便善巧。……云何菩萨施恩报恩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先于有情随力少多施作恩惠,或施所须,或济厄难,或除恐怖,或会所爱,或离非爱,或疗病苦,令得安乐,彼诸有情深知恩惠欲报德者,菩萨尔时劝令修善,以受报恩。告言:汝等非余世财来相酬遗为大报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广说乃至受持净戒,如是乃名报大恩德……名为施恩报恩方便善巧。”
  从上引论文中,可见菩萨在外对众生的用心中是常用施恩报恩方便善巧的。
  有人问:“报恩一义的运用,如上所说,但菩萨于诸恩处,究何以为报呢”?
  请看《大般若经》中的报恩论,便可明了。《大般若经·学观品》云:“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为复须报施主恩不?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不复须报诸施主恩,何以故?已多报故。所以者何?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施诸有情无量善法,谓施有情十善业道、五近事戒、八近住戒、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施戒修性三福事业;又施有情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四圣谛、十波罗密、二十空、十二法性、乃至四果独觉菩萨诸佛菩提)……施诸有情如是等类无量无数无边善法,故说菩萨为大施主,由此已报诸施主恩,是真福田,生长胜福。”
  又《大般若经·善学品》云:“是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作意,故能毕竟报施主恩。”
  以上两段经文,说明菩萨如何报恩的两个不同的方法和意义。依《学观品》的教义来说,菩萨欲报恩者,只要施诸有情无量善法已足,这是以利他来报恩的说法。依《善学品》的教义来说,菩萨欲报恩者,只要安住般若相应作意已足,这是以自利来报恩的说法。骤然一看,这两种方法和意义好像是分开对立的,似不相合,但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菩萨自利利他是圆融一致的,是修行一贯的。菩萨报恩,可以施诸有情无量善法,也可以安住般若相应作意,只是根据机缘方便善巧而已。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是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修行非常严净,我曾两次在中国佛学院的开学和结业典礼上听他讲话,他谆谆教导学员的主要内容,就是菩萨的报恩思想和报恩修行。有人问我,最切实最易行的报恩方法是什么?我告诉他,这就是朴老在讲话中引用的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每天的提醒》这一段话。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是和他自己每天的提醒分不开的。我把它作为报恩法语敬录于后以报读者并回报法界一切恩处。


每天的提醒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