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莫“大事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20:37
《大事记》莫“大事忌”

孙焕英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中央党校研究室发表了新中国《大事记》,有些报纸整版连载。

60周年,这本身就是一个数据。然而,《大事记》却难见数据。《大事记》要事实支持,事实要量化支持,量化要数据支持。没有了数据,“大事”就变成了没事儿,《大事记》就有点像“大事忌”了。

且看几个例子: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件大事。古老中国,从此进入新里程;民主政治,从此进入好时期。凭什么说民主进入好时期?新中国的民主好到什么程度?只有数据考量,才能成立结论。这个量化,就是新政府的成分数字:6位副主席中,有3位不是执政党党员,占到了半数;56位委员(正部级及以上官员)中,有27位不是执政党党员,也算是半数。共产党讲人民民主,与国民党搞一党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大事记》中,不见这组数据的踪影。将来如有人否定此论,就会说:凭什么说新中国第一届政府是民主政府?拿事实数据来!凭什么说共产党比国民党好?来个考量比较!

1957年,新中国出了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出了件大事,就是“反右”运动严重扩大化,55万人因“言论罪”被错划为“右派”。秦始皇大规模肃儒,也不过是树敌几百人。55万人这个数据,是“反右”扩大化这一结论的硬件支持。没有这一数据,就谈不上“扩”也谈不上“大”更谈不上“化”,“'反右’扩大化”这句话就会被化掉。然而,在《大事记》“记”“反右”扩大化这一“大事”的时候,也不见了错划55万这一数据的踪影。将来如保守势力抬头,否定“反右”扩大化再戴帽子,就会说:连打了多少“右派”都没个数据,凭什么说“扩大化”?

新中国60年历史上,有个“三年时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交接的当口。先是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专家拿出气候数据,“自然灾害”说被否了。后来又称“三年困难时期”,有些老百姓通俗称之为“三年挨饿时期”。《大事记》记了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大事”是什么?“大事”是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挨饿。他们一个月的定量是多少斤?农民又是怎样的状况?《大事记》没有这个数据;“大事”还是人命关“天”,饿死了老百姓,文人称之为“非正常死亡”。究竟饿死了多少人?《大事记》仍然没有这个数据,连“模糊数学”都不要了。没有这些事实的量化,没有这些具体的数据,这个时期的性质,甚至连这个时期,也只能够是抽象地肯定具体的乌有了。

……《大事记》缺乏数据支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本文开始,就已经说过数据在《大事记》中的必要性,缺少了量化的事实支持“大事”就成了没事儿。既然如此,为什么《大事记》偏要不记数据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够来个“大事忌猜想”了———

僵。思想僵化不解放。如上数据,已经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料啦,《大事记》还视为禁区呢!

讳。讳是史家常见病。《史记》就是讳的代表。它凡遇“谈”字皆改写别字,因此连一些人名都给篡改了!为啥?原来司马迁的老爹叫司马“谈”。《大事记》数据因讳而缺。或有人驳:讳负面数据,还讳正面数据?此话单纯了:说出正面数据,会使人联想呀比较呀!

难。说实在的,要《大事记》搞数据说话,也真够难为它的。如上述“三年时期”中国究竟饿死多少人?这本来就是谜局。要《大事记》列此数据,难。

上面三个例子和三点猜想,恐怕难以无视。

不管怎样,新中国60年《大事记》,因为缺乏数据支持,自然,就缺乏了权威性可信度。更麻烦的是,它可能给后人带来麻烦———这一点前面已经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