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张磊为什么把钱给了耶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06:22
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万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公司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怒称,“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并没有表现等等。一个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在耶鲁接受了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情实在有点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几年前耶鲁就有毕业生在《纽约时报》写文章,说自己就能捐那么几十万,给了耶鲁,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但是,如果同样的钱给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条人命。你会怎么选择?

  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还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一共三万多美元。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社会不够一定年限者,要想出国,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才行。最终,我们几乎是倾家荡产才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的教育投资全都还清。

  后来,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可谓周到至极。比如,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还能在学校听两门课。我正是利用旁听的机会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直至日后拿到博士。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张磊的经验是怎样的,我不得而知。但是,分析一下美国的教育模式和中国的差异,也许能够从一个侧面解读张磊的行为。

  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像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人家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想到拿钱“贴补家用”。

  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耶鲁选校董,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身份。

  除了上述这些“谦卑”之举,美国名校也有“牛气”的地方,这种牛气就在于他们相信: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做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