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绳复女青年宋丽芳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09:17
 

 

胡绳复女青年宋丽芳信

 

——读书佳话

 

《上海工人报》1984年9月7日发表青年女工宋丽芳给胡绳同志的信和摘录发表胡绳同志的复信。编后语说: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宋丽芳写信给史学家胡绳同志,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提出了一些疑问。胡绳同志细查了有关记载并复信宋丽芳同志作了说明。胡绳同志这种虚怀若谷和认真治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圆明园何时被焚?

 

——史学家胡绳同志与女青年宋丽芳的通信

 

胡绳老师:

        您好!我是上海铁路分局的青工,爱好文史、地理。去年我有幸看到您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您说圆明园是英军于1860年九月九日纵火烧毁的。而北京的圆明园史介绍(还有《古今中外三百件大事》等书)说是:1860年9月22日,咸丰帝从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到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10月18、19日,三四千英军在园中到处纵火,连烧两昼夜。也就是说,9月9日英法联军还没有进入北京,咸丰皇帝还在圆明园。对于这两种说法,我一时吃不准哪一个是正确的。

        还有一点,这大概是排印时弄错的。瑷珲条约割让的是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书中说是大兴安岭以南。

        想必您的工作一定很忙,今天打扰您了,很抱歉。原谅我的冒昧。    此致

敬礼!

                      宋丽芳 

 

胡绳同志的复信(摘录)

   


    ……我的书中说,九月九日英军焚圆明园,是用的阴历。那年的九月九日即阳历的10月22日。此书中凡是阳历的月日均用阿拉伯数字,如175页的第十四行:“十月初二11月14日)”。

        不过我仍然要感谢你的信。我又仔细查了一下有关记载,英军有计划地纵火烧圆明园确是在九月五、六日(即10月18、19日)。我的书上写九月九日是不准确的(以后此书再印时当加以改正)。

        你的信上说,9月22日,咸丰帝逃走,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都是对的,这都是阳历。9月22日八月八日10月6日即八月二十二日。

        此外,此书第一次印本中,有几处“外兴安岭”是误成了“大兴安岭”,已在第二、三次印本中改过了……

                 胡 绳 

 

     

 

林  放

 

 

        《上海工人报》记载一件读书界的佳话:有一位青年工人宋丽芳,读了胡绳同志的名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对书中所记有关圆明园被英军焚毁的日期和某处地名,提出质疑。胡绳同志细查了有关记载,答复了这位读者,作了恳切的说明,订正了某些疏漏之处,并且对来信表示感谢。

        说这是读书界的佳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认真的治学精神。首先是这位青工读书的态度一丝不苟。有所疑问,便要寻根究底,不怕麻烦地向作者请教。其实一个人花了工夫读书,总想从书中得到一些学问,而学问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地积累起来的。“好读书,不求甚解”,那种“名士”派的读书法,是要误人子弟的。这说的是读者的一方面。再就一本书的写作这一方面说,像胡绳同志,早已是著名的学者了。但是他接到来信,同样是一丝不苟地细查材料,恳切说明。双方都表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代表着读书界和学术界的好风气。

        还有一层意思,是这件事表现了读者与作者,或者说名人与无名者的平等亲切关系。读者对于作者是很尊敬的,但是并不迷信权威。而作者这一方呢?又是那样的虚怀若谷,丝毫没有那种大学者的吓人的架势。说起来,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因为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名人与非名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反而觉得这种理所当然的关系是新鲜事了。

        学术民主,不仅表现于学者与学者之间的民主讨论,也应当普及于作者与读者,专家与非专家之间的平等切磋。这个境界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实现了。但是我们相信,实事求是的学风终将取代那种武断专横的盛气凌人的教师爷学风。这又是题目以外的另一层意思了。

原载《新民晚报》1984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