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高兴:抱怨在亚洲没有归属感 眼红中国成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9 08:38:39
印度不高兴:抱怨在亚洲没归属感 眼红中国成就(图) 新华网

面对中国经济的亮眼表现,印度经济学家抱怨:“印度被忽视了,它的亚洲国家身份仅停留在地图上”。  




印度“春运”惊煞人

“在活力四射的亚洲经济中,印度占了多大分量?”,长久以来,印度的决策者们对此耿耿于怀。面对世界媒体对中国经济复苏铺天盖地的报道,印度经济学家抱怨:“印度被忽视了,甚至不属于亚洲。”新华网国际频道节选了《经济学人》关于印度“向东看”趋势的文章,原题“东方的希望”。  

想让印度经济学家颜面扫地,有一招既简单又有效:在他面前盛赞中国经济拯救了亚洲,甚至世界经济。他们的胸口会隐隐作痛,“为什么印度强健的经济增长得不到同样的褒奖?”,“印度在多大程度上属于亚洲”。 如今,印度传统关注的美欧市场复苏乏力,这个问题被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印度政府长期以来所宣称的“向东看”政策正在流行。  

印度经济学家们的抱怨,并非完全“眼红”中国。尽管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耀眼光环下,印度今年6%的增长率黯然失色。但《经济学人》认为,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这一增速亦是惊人。更重要的是,在印度的经济增长中,政府刺激仅占很小的比重,而该国资产水平和基础设施投资却能与中国媲美。另外,印度的国内需求远比中国旺盛,也没有重商主义者给全球经济增加不平衡性。它的进口要多于出口,创造了更多的全球需求。  

那么,印度在亚洲的情况如何?国外直接投资显示印度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二大国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国,仅次于中国。而在这些投资中,来自亚洲的占大多数。  

2000年,印度吸收外资总额仅是中国的百分之几,如今却达到了25%,其中大部分来自东亚。分析这些流入的资金,印度已经超过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头号目的地国家。而且,根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的调查,印度在今后的十年内将成为日本长期投资的首选地。同样,韩国的消费类电子企业纷纷抢滩印度,LG电子的广告已经有了十几种印度语版本。  

三年前,当时的日本政府提出“自由和繁荣之弧”。弧的一端是日本,印度也在“弧”上。尽管舍弃了“自由和繁荣之弧”的说法,新一届日本政府仍延续着这一理念。印度与日本的经济与安全关系得到增强。日本官方援助的30%投向印度,还允诺投资40亿美元于“德里—孟买工业走廊”。韩国财务部一位要人说,他的当务之急是说服那些热衷赴美任职的年轻官员,去印度任职。  

尽管坐在了日本的“自由繁荣之弧”上,印度与东亚、东南亚的经济关系并非称心如意。《经济学人》的专栏作者从东京到德里,飞跃“自由繁荣之弧”,需要18个小时,途中经停香港和曼谷。而德里与北京之间在三年前才通了直航,一周四班,仅由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执飞。  

印度向外国投资者放开了某些敏感行业,如电信业和零售业,但所有权仍受限制。这一障碍使双方受损。印度IT业的巨头和国际外包的明星公司,关闭了在日韩的总部,因为日韩的企业习惯于在企业内部处理IT事务。在贸易领域(商品和服务),障碍依然存在。例如,印度的制药企业被日本这一全球第二大制药业市场拒之门外。审计、广告、纺织、药品,等等等等,总有某个国家拒绝印度。日印自由贸易协定已经拖延了数年,依然没有进展。  

最明显的一点是,在很大程度上,印度游离于已成为全球化示例的东亚和东南亚供应链之外。部分原因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印度对外开放前,东亚及东南亚产业链已经建立。而另一部分原因缘自对中国的猜疑,中国是该供应链网络的中心。  

部分猜疑关于经济。因为害怕中国的竞争,印度国内的小企业主通过游说,阻止了中印自由贸易协定。但猜疑主要来自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在东亚的“过度优势”似乎使印度“向东看”的政策有了基石。这一政策得到日本、韩国的支持,这些国家也在寻求与印度保持更紧密关系,被视作均衡中国的力量。印度在这一区域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