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拿什么申遗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3:22:19

大运河拿什么申遗

发布: 2009-3-08 16:43 | 作者: 谭徐明 | 来源: 《华夏地理》09.3 | 查看: 315次

(本文全部图文版权归《华夏地理》杂志社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作者及网址。)

  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编制的《国际运河遗迹清单》中,中国大运河与法国米迪运河被列为『最具技术价值的运河』,其次是加拿大里多运河。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苏州郊区,一座堡垒兀自矗立于运河岸边,该建筑原为太平军营垒,今已不存。

  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开凿的运河不计其数,而堪称大运河者无一不是经过数百年的建设完成的。这期间曾产生过两条大运河:一是隋唐宋时期由汴渠、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构成的以长安、洛阳和开封为中心的东西大运河,历时近千年; 一是隋永济渠和元明清南北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永济渠自唐末衰落,而京杭运河若从其首段运道邗沟算起,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

  如今,大运河部分河道仍在使用,有些工程因功能发生变化而被改建,或因失去效益而湮废,但工程遗址多数保留。2006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底,国家文物局又将大运河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然而,如何确立大运河的遗产体系?选择哪些代表性工程申报世界遗产?什么是运河遗产的核心价值?对此,水利、文化、建筑、遗产等不同学科领域各有表述,一直争议不休。

  大运河创始于春秋末年,时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多开凿有运河,这些运河后来演变为大运河的关键河段,如魏国开凿的鸿沟,400年后变为东西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通济渠,又称汴渠;吴国开凿的邗沟后来成为淮扬运河。

  早期运河多位于江河中下游平原水系发育的地区,将两个相邻的天然水体加以连通,因而开凿路线不长,水路迂回,且人工水路与天然河道之间没有显著的区别。西汉时期,重要的运河逐渐具备了水源保障能力,通航条件已不同于天然河流。以邗沟为例,最初它只是将江淮间的湖泊加以连通的一段段水路,其中有一段绕道射阳湖呈Ω形的迂回路线。这样做的目的有二:其一,沿途利用湖泊补水;其二,减缓航道坡降。西汉以后至唐中期经历了约一千年的时间,邗沟路线才逐渐取直,取直的过程其实是克服航道地形差和解决水源的过程。唐宋时期,在高邮—宝应段兴建石 ,运河的水量供给和节制能力得以提高。

  隋唐宋时期,建成了东西大运河,兴起运河建设的第二次高潮。以“运河”特指人工水道便肇始于宋代,除汴渠外,淮河以南的人工水道多称“运河”。

  唐宋是大运河工程体系最终形成的时期,尤以宋代成就最大。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由江淮至汴京的漕运量每年高达800万石。那时淮扬运河与汴河间的水路是通过淮河连接的,三河之间存在水位差,船只转运常受淮河干扰。史料载,宋神宗时,泗州至今淮安段淮河运道中每年损失的船只多达170艘,溺死者无数。为避淮河风险,北宋沿淮河右岸不断开辟运河,经淮阴、洪泽向龟山延伸,历时100年,称龟山运河。龟山运河在龟山镇过淮河,由泗州城入汴河,与淮河相交的两个运口有闸控制,以便两河水位平顺衔接。龟山运河的开凿,标志着人工水路与天然河道的界限逐渐分明。

  宋代还在淮扬和江南运河上创造了具有综合工程效益的设施复闸。复闸由闸门、引水和退水渠、澳(蓄水陂塘)组成,除具备季节性水量调节功能外,通过航道上多级闸门与引(退)水设施的运用,形成了类似现代船闸工作原理的工程设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水利工程技术领先世界的代表性工程,17世纪意大利米兰船闸与宋真州闸的设施几乎完全相同。

  元代定都北京后,开始营建自江南产粮区至北京的漕运水道,13世纪末兴建的通惠河、会通河将隋唐永济渠的北段白河(今称北运河)、卫河(今称南运河),以及黄河以南的淮扬、江南运河、浙东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端的南北水运通道。明清时期,以“运河”泛指人工水路,但由国家经营的以漕运为主的河段则统称“漕河”。

  通惠河开通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及北京至通州间的地形高差所带来的逆流行运。通过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规划设计,这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通惠河的水源来自北京昌平白浮泉和西山泉水,水源工程包括引泉、蓄水和供水三部分,造就了北京的人工河湖水系,颐和园昆明湖、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及联系诸海的长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元代时,通惠河全程置闸,使船只得以逆流而上,由东便门入城直抵积水潭。明代漕船不再进入北京,但货运和客运持续到19世纪初。今天通惠河主要承担市政排水功能,水源工程大部分仍在运用。

  会通河是元代京杭运河最关键的一段,是在济州河的基础上形成的,北至临清,南至济宁。经过郭守敬的勘测和规划,会通河以合理的线路选择,实现了汶、泗、卫及黄河四河的沟通及水源供给。规划过程中,郭守敬还提出了以海平面为基准的“高程”概念。

  但会通河地形最高段的水源问题阻碍了运河的运用。元代每年只有20多石漕粮是通过京杭运河送达北京的,漕运主要依靠海路。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河工白英老人的建议,将会通河南北分流的地点移到南旺,才解决了会通河的水源供给:在泰安汶河上筑戴村坝,引汶河水至汶上南旺镇,再利用地形,筑堤成湖,形成南旺、蜀山、马踏、马场和安山五湖,这是保障运河沟通南北最关键的水源工程。为了节制运河航道水量,在长约200公里的会通河沿线,每1公里左右便置闸一座,使运河成功地越过了高差达50米的山东地垒。

  元明清正值黄河夺淮时期,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和洪水带来的泥沙对运河造成极大侵扰。数百年间,清口枢纽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万历六年(1578年),河道总督潘季驯在淮安码头镇东南筑高家堰,试图利用地形和大堤蓄积淮河清水,通过抬高水位实现对黄河泥沙的冲刷,史称“蓄清刷黄”。高家堰在清代不断完善,至康熙时,堤坝长50公里,最高坝段达15米,并形成具有蓄水、冲沙、泄洪等功能的水库洪泽湖,有效地延缓了黄河泥沙在清口段的堆积速度。

  京杭运河跨越五大水系,各河段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由此产生出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工程类型。归纳起来,运河工程体系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和水道工程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则由闸、坝、堤、涵等单一工程设施组成。然而,即便同为水源或水道工程,因规划和建筑类型不同,也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工程系统。运河上的拦河坝或闸本是普通的水工建筑,但对它们的连续布置,使通惠河和会通河成为有完善水道节制工程的“闸河”,尤其是南旺工程,在17世纪升船机或船闸出现之前,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淮扬运河北端的洪泽湖既是运河的水源,又是运口对抗黄河泥沙的重要工程,它近乎完美的规划使运河得以穿越水沙条件最为复杂的黄淮合流的淮安清口段。而形成洪泽湖的高家堰,是有钢筋水泥结构之前世界范围内最高的砌石坝之一,堪称世界坝工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运河的开凿与延伸,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华彩乐章,而京杭大运河的演变则贯穿了2000余年的历史进程,它以其卓越的技术成就和至高无上的文化价值,当之无愧地与万里长城同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而且,以其遗产保存的完整性,它最有条件作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

  在京杭运河的维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建筑物,比如各级行政管理机构衙署及其附属设施码头、桥梁、纤道、钞关、驿站、船厂、漕仓等,它们与水道工程和水源工程共同构成了运河遗产的主体。

  此外,在长时间的运用中,京杭运河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水神崇拜。根据2006年的调查,现存祭祀场所至少有三处:聊城的山陕会馆、南旺分水龙王庙和扬州大王庙,它们也是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与沿岸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沿线的古代城镇村落是运河工程最有文化价值的外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可能是运河最具实力的保护者,也可能是潜在的极大破坏者。目前,京杭运河的状况与其历史文化地位形成了巨大反差,对它的保护刻不容缓。

作者简介:谭徐明教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主任,研究运河水利史已20 年有余

大运河拿什么申遗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 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 南北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 看乾隆如何走运河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 运河城市——淮北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 大运河究竟有多长?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 唐代的大运河茶叶贸易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 美丽的中国大运河摄影作品集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淮北隋唐大运河考古发现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 大运河开凿史上的水利杰作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 元代三千里大运河的形成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 大运河水利工程与北京的水环境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 大运河能否承载河南八城申遗梦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 京杭大运河:你运载着多少遗产?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 敬畏运河——专访张廷皓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 运河流淌出的古代财富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 运河沿岸风光(一)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 通州运河(京腔京韵)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 苏北运河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Site 淮安市清江浦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Si... 走在运河边上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Si... 淮安水利枢纽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Si... 复原印第安土地 - 华夏地理社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Powered by Su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