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乘公交:深入民生,才能了解民生(新京报 2006-10-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56:34
重庆交委干部轮流坐公交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0-23 2:29:19 · 来源: 新京报
包括所有副处级以上干部,交委称要“长期坚持”
本报综合报道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前天透露,单位所有副处级以上干部,将轮流乘公交车上下班。“这是硬性规定,且要长期坚持。”该市交委副主任梁培军告诉记者,市交委主任丁纯也不例外。
10月19日,梁培军上午迟到了15分钟才到单位。
“习惯性地按原来坐专车上班的时间出门,结果迟到了。”梁培军有些歉疚。”10月1日,重庆发生大客车坠桥特大交通事故,暴露出该市公交秩序混乱和体制的矛盾。目前,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组成了23个暗访小组,每天乘坐公交车暗访。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65/2006/10-23/015@022919.htm
官员乘公交:深入民生,才能了解民生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0-23 1:17:45 · 来源: 新京报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10月21日透露,单位所有副处级以上干部,将轮流乘公交车上下班。报道提到,交委副主任原来坐专车20分钟的路,坐公交花了1小时5分钟。其感叹,“说实话,老百姓坐公交车上下班,真的是不容易。”严格来说,这不应该成为新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交委副主任级别的官员,本来就没有资格享受专车上下班的待遇。退一步说,作为掌管一个城市公共交通的权力部门,交委会官员理应经常化地深入到公交运营中去,了解真实情况,倾听乘客意见。在政府号召市民乘坐公交、缓解城市拥堵的背景下,交委会官员更应率先垂范。
据报道,重庆市交委会此举的源起,是10月1日发生在该市的公交车坠桥特大事故。倘若没有那次事故引起的震动,交委会的官员们也许大多仍是天天舒舒服服坐专车上下班的。生活中,有多少官员每天乘公交车上下班?这个数字也许不会太大。因为公交的管理者尚且如此,其他部门的情况更可想而知。
一个星期前,《人民日报》刊登了重庆市委书记的一次谈话,他说,“我们常讲‘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不能只当作口号喊。每一名机关干部,都必须把为纳税人服务、为群众服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来强化,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来遵循,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来提高,作为一种日常习惯来培养。”而乘公交车上下班,正是需要官员培养起的“日常习惯”。
管理民生首先要深入民生,了解民生。一个城市,市长及其他官员都应该经常走进公众中去,这种“走进”不是带着大队人马和电视记者的那种,而是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和角色去参与,以一个个体的视角去发现,去感受。只有这样,官员才更容易从旁观者变成当事者,真正感到民众生活的不易。
官员不仅要坐上公交,勇敢“走下去”,也应搭建公共论坛,主动聆听民意,让公众的声音“传上来”。公交问题在重庆牵涉数以百万人的利益,可以看到,即使交委会所有官员天天坐公交了解情况,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也不可能是全部,而且副处以上干部轮流乘公交能否长期持续下去也是个未知数。更何况重庆的公交车坠桥事故,暴露的是该市公交秩序混乱和体制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答案显然不是官员去坐坐公交就能拿出来的,它需要政府搭建公共平台,聆听市民的声音。
可以看到,不仅是重庆,许多城市在关于民生的事务上,政府都没能建立很好的民意表达渠道。政府官员作为执行者,他们执行的是广大民众的想法。这些想法的表达,需要城市有公共论坛;如何建立起城市公共论坛,拓展公共表达空间?香港的经验也许值得借鉴。香港有一个著名的城市论坛(City Forum),它于1980年由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推出,其实质是一个现场直播时事辩论会,每周日,都会于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的大型凉亭中(也换过其他地方)举行户外直播节目,风雨不改。参加该节目的有专业人士、立法会议员及政府高官等,他们在台上即席讨论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并让作为现场观众的市民发表意见。该节目为使学生加强对时事的认识和关心,每集亦会邀请不同院校的学生到场发表意见以加强互动。
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而城市论坛正是拓展渠道的一个成功范例。政府理应搭建公共平台,聆听公众的声音,让诸如治安、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都能够得以辩论、交流,这对于城市的和谐善莫大焉。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28/2006/10-23/015@011745.htm
首页->>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副处级”本就不该坐专车上班
2006-10-24
张贵峰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最近出台规定,单位所有副处级以上干部,今后将轮流乘公交车上下班。作为一项硬性规定,该制度将长期坚持。(《中国广播网》 10月22日)
所以有此干部上班坐车新规,基本背景是,10月1日,重庆发生大客车坠桥特大交通事故,暴露出该市公交秩序混乱和体制的矛盾。因此,副处级以上干部轮流乘公交车上下班,可以“掌握公交车运行状况、乘客的需求和意见”。
副处级以上干部能主动降尊屈贵,坐公交车上班,发现公共交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体恤民情的角度,不无积极意义。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站在普通老百姓尤其国家法律法规的立场上看,上述事件可以做反面解读:副处级干部本就不该坐专车上班。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1994年下发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写得很清楚:“部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级和副省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不配备专车”。很明显,依据该规定,只有正省部级干部才被允许配备专车,即使是副省级干部也并无专车资格,更遑论“副处”了。既如此,单位行政级别不过正厅的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干部暂时放弃一下专车待遇,轮流坐一回公交车,又有什么值得特别夸耀的。按中央规定,这原本不就是他们早该做到的本分吗?
只要干部上班是“自费”的,那么无论使用何种交通方式,均属个人自由;反之,如果是公费的坐专车上班,那就得严格遵守中央和国家的有关配车规定。可在现实中,类似这种“副处级”享受专车待遇的情形,并不算什么稀罕事。不说副处级了,就是级别更低的科级干部,“坐拥”专车者也大有人在。
据《瞭望新闻周刊》最近的一篇报道,目前,乘用汽车已成为我国政府采购中订单最大、增长最快的采购项目之一,今年政府用于公车采购的财政支出,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700亿元。而与此同时,公车的使用效率却未见改善,数据显示,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副处级”应该坐什么上班,看似小事,实则是关系着财政公共性的大事。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0/24/content_1548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