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世博会:64.2%公众期待世界了解真实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29:00

    制图:李涛

    上海建工集团员工孟序在世博园区工作两个月了。在他眼里,上海现在就像个大工地,很多道路在施工改造,到处都搭起了高高的脚手架。吊车、搅拌机、推土机等经常“轰隆隆”地驶过。“工期很紧,很快上海会呈现出更加崭新的面貌。”

    12月25日,他最喜欢的世博中心正式竣工了。“空间很开阔,外立面石材和玻璃幕墙是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还采用了LED照明、雨水收集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代表了未来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明年来世博园参观的朋友们,可别错过世博中心。”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22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6.7%的人明确表示会去上海看世博会,33.0%的人还需“看情况”,表示不会去的人只占20.3%。

    “世博会要让科技真正给老百姓的生活提供方便”

    “怎么让上海之外的公众也有热情参与世博会?”这是东华大学研究生张寅初在参加“世博公关新星”复试时被提问的一个问题。

    她作答:世博会要想吸引更多人参与,不仅需要单向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双向的互动。就像东华大学曾举办“东华小世博”比赛,让大家自己动手、动脑设计世博场馆。世博宣讲团到山东大学时,就没有单纯宣讲展览,而是把同学们带到一个小树林里,对着阳光,大家席地而坐,真诚地感受和讨论,效果更好。

    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顾晓鸣认为,世博会代表着国家重大的荣誉,但同时也是一个超大型会展,必须找出目标对象的需求在哪里。对于世博会,普通老百姓更关心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公众对上海世博会哪部分最感兴趣?调查中,66.8%的人首选“新科技展品”,55.2%的人想看“各国文化展示”,52.0%的人希望领略“各国场馆建筑”,39.5%的人对“城市新生活的展示”感兴趣。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学生岳彬彬,目前正和同学一起研制世博会志愿者的智能服装,“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衣服上的织物开关,控制图案的发光闪烁。我们正在做一个柔性的显示屏,能动态显示志愿者忙碌或者空闲的状态,需要帮助的人远远看去就能知道应该找谁。”

    公众最关注上海世博会哪类展品?调查显示,“新能源”成为首选(64.7%),其次是“最新电子设备”(51.4%),排名第三的是“未来城市交通”(50.8%)。接下来的排序为:未来房屋材料(47.2%)、未来的教育方式(46.6%)、未来的医疗设备(44.0%)等。

    东华大学城市形象研究所所长褚云茂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本次上海世博会设置的城市生活最佳实践区,是个创举。高科技必须能让普通老百姓随时可以感受和使用,给老百姓生活提供方便。

    “上海世博会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年轻朝气的中国”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园区志愿者部部长、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夏科家,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园区志愿者和城市文明站点志愿者的报名人数已经超过58万人,他们会从中选拔大概20万人。“有一些基本标准,比如有没有志愿服务经验和足够的热情,一些岗位对语言和技能也有一定要求。但是,比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大家服务的志愿之心。我们的志愿标志是一颗心,就是希望志愿者有足够的热心、耐心。”

    夏科家说,奥运会志愿者服务的计划性比较强,比赛开始、结束都有点儿。而上海世博会面临大量参观者,现在预计可能超过1亿人次,志愿者会面对更多不可预知的情况,服务时间更长,平均每个人累计连续工作14天。世博会志愿者工作条件也比较艰苦,明年6月~9月都是上海酷热难当的时节,志愿者很多岗位在室外,如何保持充沛体力,及时响应参观者的需求,都需要志愿者的真心付出。为此,上海世博会注册志愿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和逐级响应的应急指挥体系。

    “在世博园区内,可看的除了场馆还有大约两万场演出、互动。”在夏科家看来,对大部分国人而言,世博会是一个新事物。他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来看看。

    褚云茂认为,上海世博会不仅要让老外看到世博园区,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带出园区,让他们到社区看我们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让老外看到一个真实的上海、一个真实的中国。“我们要展示的,是既有传统底蕴又有勃勃生气,积极融入世界的现代上海。”

    “上海世博会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年轻朝气的中国。”孟序说,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是值得自豪,但更值得展示的是我们的今天。他去过很多发达国家,发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不少人还以为上海人停留在提着马桶在弄堂里走的年代。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那就应该展示我们向上走的趋势。”

    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什么最能代表中国?调查中,“民族文化”以72.7%的支持率排名第一,51.6%的人选择“创造能力”,48.6%的人认可“强大的制造能力”,46.8%的人认为是“最新科技”,33.9%的人选择了“生活方式”。

    上海世博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上海大学教师童潇在读大学时,每次从上海回家乡江苏,一路上很多地方都是农田。现在修了城际铁路,几个小时就到家了,大部分农田也变成了林立的高楼。

    “人们追求城市化,就是要让生活更美好。”童潇说,但城市带给人们的并不全是美好。刚开完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公众对低碳生活的关注度上升了。大城市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小城市的明天,对中小城市而言,应该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事先做好城市发展规划。

    褚云茂认为,世博会的召开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形象。上海市这些年来在城市生态和低碳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上海有个名为九段沙的沼泽地,原本可以开发成公园,但浦东新区做了规定,不得开发。因为沼泽地是城市生态的一个标准,地面污水可以在那儿交换,它又是南来北往的候鸟的栖息地。另外,上海这几年在市区寸土寸金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搞了拆迁以后,没有再造房子,而是改造成大型绿地。

    “上海世博会对整个长三角的发展起到一个加速器的作用。”褚云茂说,原来苏州、杭州都想和上海竞争,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就实行错位竞争了,比如杭州提出办国际休闲大都市。上海认识到世博会是全中国的世博会。所以原来规划中的不少五星级宾馆,都有意识地建在嘉兴、苏州、昆山等地。

    “如果我们借世博会的机遇,建成长三角大都市圈,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极其重要。”褚云茂表示,长三角老百姓现在已经享受到了资源共享的好处。比如上海一流的戏剧演出、F1赛事等,苏州、杭州的老百姓坐着高速火车就过来看了。“所以,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就业不一定非在上海,先到昆山、嘉兴干两年,待遇差不多,竞争还没这么激烈。”

    上海世博会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64.2%的人认为能“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其次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56.8%),53.8%的人认为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接下来公众给出的排序依次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49.5%)、促进旅游业发展(46.1%)、提高市民素质(37.4%)、提高城市管理水平(3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