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祚来:我们的“三嫂院士”在哪里(东方早报 2010-1-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3:20:58
我们的“三嫂院士”在哪里
2010-1-13 2:09:01

【新师说】
吴祚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袁苏妹,人称“三嫂”,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为“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通过视频我看到了手捧院士证书的三嫂,在现场她被历届港大毕业的精英们簇拥着,显得像英国女王一样高贵,这些港大毕业生们甚至还用当年宿舍里的口号欢呼庆贺三嫂,他们没忘记精心照顾过他们的三嫂。颁奖主席致词时说,三嫂对香港大学的贡献在于,她用自己的生命与爱,关怀与引导了一代代学子,她的成就因此也是杰出的,所以授予香港大学名誉院士称号。三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真的很开心,比中了马(彩)票还高兴。
网络上对这则报道也是一片感动之声,人们看到了香港大学对劳动者的尊重,看到了香港大学毕业生与管理层的人文情怀,还看到了教育者对大学教育精神的深刻理解。知识可以分出水平高低,但40多年的关怀与爱,谁人可以企及?我们是否意识到,正是香港大学培养了三嫂?
44年来,香港大学这所国际知名学府,没有因为“文盲”的原因辞退三嫂,而是宽容一个只识五个大字的女性一直在学校食堂与宿舍就业,其实,香港大学不是将她看成“嫂”,而是看成“妈”了,这个世界上,“嫂”可能因各种原因被“辞”,但没听说过,儿女会辞退妈妈的。正是香港大学尊重了三嫂这位“妈”,才有三嫂对学子们的爱,正是学子们尊重三嫂,视她为亲人,对她说真心的话,与她交流,才使她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亲人。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
爱永远是互相的,从来就没有过单面的爱,即便是有,也不可能长久到近半个世纪。
如要致敬,我们不仅要向三嫂致敬,还要向香港大学致敬,向那些尊敬三嫂的一届届学子们致敬,是他们共同塑造了三嫂,使三嫂功成名就,载入香港大学甚至世界教育史史册。
内地的人回望一下自己经历过的宿舍卫生员与食堂师傅,有多少与我们形成情谊的?为什么他们觉得自己与我们不一样,而我们的学生时代,也自觉得与他们相异趣?是的,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不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要成为人上人,成为成功人士。
我们内地自己的三嫂在哪里?我们没有尊重过自己的三嫂,所以我们的三嫂也没有关爱过我们,或者她默默地关爱过我们,却被我们冷漠的表情一次次地淡化,终归于两相无情。
看见没有,香港大学在宣传自己呢,他们告诉世界,香港大学是一所懂得爱与尊重的学府,它不仅用知识引导学子,还用爱来引导未来。
他们通过倡导爱的奇迹,来宣传自己的价值理念。我们内地的高校呢?传来的尊重传统,不过是穿穿汉服,让学生们跪跪孔子,或者读弟子规,唱爱国歌,没有一所大学在五一节向食堂师傅送花的新闻,也没有一所大学在教师节也给食堂或卫生工作人员发福利纪念品的消息。
其实,爱邻居,爱我们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与最崇高的人文精神,因为国家是由邻居或劳动者组成的。褒扬三嫂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彰扬的无非是内地已倡导多年的朴素真理:劳动最光荣。但我们的倡导只是主流的口号,而香港大学通过仪式与授予荣誉,使劳动者平凡的劳动成为辉煌的业绩。(作者系文化学者)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24/userobject1ai206398.shtml
吴祚来:我们的“三嫂院士”在哪里(东方早报 2010-1-13) 杨涛:从佘祥林案到赵作海案我们的刑事诉讼进步在哪里?(东方早报 2010-5-10) 刘洪波:社会的“原生灾害”在哪里(东方早报 2010-3-31) 杨耕身:“萨科奇骂”的看点在哪里(东方早报 2008-2-27) 乔新生:李连玉书记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东方早报 2009-5-22) 张鸣:“幼儿园恐慌”是从哪里来的(东方早报 2010-3-18) 吴祚来:中国人的脸面不是长在流失文物上面(东方早报 2009-2-13) 刘洪波:“我们”治理“他们”传达了怎样的真相(东方早报 2010-3-18) 刘洪波:我们正在经历的“隐性战争”(东方早报 2010-4-16) 庞中英:问题在于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东方早报 2010-4-22) 刘洪波:原来西方总是误解我们的(东方早报 2008-1-20) 夏佑至:律师的抵抗(东方早报 2010-1-10) 袁晓明:“人民的席位”(东方早报 2010-1-26) 殷国安:又见扯起“顺便参观”的破旗(东方早报 2010-1-13) 东方纵横--东方纵横谈--中国国有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乐若鱼:声称性自由的巡警在保护谁(东方早报 2008-10-13) 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 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 我们的“公民记者”在哪里? 童大焕:制约“三鹿”的不仅是成本,还有良心和法律(东方早报 2008-9-13) 我们输在哪里? 我们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