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生殖与突变之概说与在孔雀鱼基因上之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22:32:43

有性生殖与突变之概说与在孔雀鱼基因上之应用
看见鱼缸中出现新品种的孔雀鱼是饲主最期待的事之一,本篇文章将会帮助你了解到大自然下所发生的新奇之事你将了解到在你的鱼缸中出现突变种鱼只的机会就比买张彩票中奖机率还小。直到二十世纪,我们始终不进一步了解这些新奇之事的基本性质。达尔文定律并不能解释到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突然出现的新品种,这带给我们一个可以讨论的题材:突变,在孔雀鱼相关的文章中,曾经有个令人惊叹的一个标题「饲主找寻特别的血统」像是更具流线型或是三角尾,这类我们今天在手上把玩的美丽孔雀鱼首先出现孔雀鱼之父 Paul Hahnel 手中,也许今天的我们觉得如上所述的特征并没有什么,不过在当时的确让人惊叹,发表时为1940年代晚期,而在同一时间,DNA的谜团也逐渐由科学家所解开。
建立新奇或异常基因的机构,主要是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而非在有性生殖时,在字义上来说突变就是旧血统中产生一个新的形式,另外一个对于突变的说法就是在细胞在复制时发生了错误而产生的结果,在正常的情况下,细胞的分裂与复制都有一定的程序:染色体为成对的,而每个染色体中又包含两长串的DNA(去氧核糖核酸),两长串的DNA由微弱的细线绑在一起,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这两长串的DNA将会分裂,而在以后的过程中就以分裂后的DNA当模型继续复制。
    复制的过程为化学变化,过程中可能被环境因素所干扰,像是辐射线或是化学物质,被干扰的结果就是核甘酸(DNA)排列的次序将会被改变,染色体复制的方式将会被改变,在大部分情况中错误的基因将会被隐藏起来。事实上这些错误的新基因通常带给动植物致命的危机,举个例子好了,我们在野外是不可能发现白子的孔雀鱼的,因为他身上那么明显的亮金色,使他不用一下就被他的天敌所发现了,其实也可以说明了我们手上大部分把玩的孔雀鱼,其特征根本都不适合在大自然环境中生存,为什么呢?那么明显的色彩,那么大的尾鳍,根本没法生存在大自然!!
    这边有个实验数据说明了鱼发生突变的机率有多小,实验如下:在检验完260000条的鲤鱼后,发现到仿造的鳞片没有发生突变,即使我们假设有我们没注意到变异在这其中,突变的机率还是几乎不到百万分之四,在x光的照射下与化学物质的改变下将会大大提高突变的机率。激烈的温度变化已经被证明将会引起染色体的变异。大部分的饲养者都知道高温下将会引起身体的畸型。说明了高温下有可能因为钙质流失太快而驼背,这种驼背是不遗传的,不过若是因为高温而使染色体产生了变异而造成的驼背,是有可能遗传的!!
    突变将会增加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的个数把所有不同基因放在一起就叫做基因库,我们可以看到小族群在一个相似环境中生长时,由于自然环境的自然淘汰下隐性基因将会很快的消失;不过在一个大族群时,将会增加隐性基因存在的机会,当近亲交配时隐性基因表现出的机率将会大大的提升,这就是为什么你如果没有引入别条系统的鱼,你很快就会发现驼背等隐性基因表现的鱼在你的鱼缸里面的原因。在鱼系统中如果一代接着一代自交,基因将产生弱化,有经验的饲养者都知道以线性交配来避免这个情况。我们现在手中把玩的美丽鱼只其实是在大自然中被淘汰掉的突变种(根本不可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但人们就是喜欢这类的鱼使她们得以生存下来,有些饲养者混入野生的孔雀鱼来还原弱化的基因,做出的结果有好有坏。
     正常情况下的有性生殖并非建立或把基因消除,有性生殖仅仅是以不同的方法把染色体重组罢了,在变动的环境中生长的动植物,对在这变动环境中有利的基因将会被保留跟复制,相对的在这变动环境中的不利基因将会被隐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隐性基因,所以说有性生殖只是大自然中制造新奇之事的方式之一。
在地球经历大大小小的破坏后,生物产生可适应恶劣环境的基因,并把此基因传给下一代,有性生殖为复制基因改变的基本手法。当动植物产生了我们所称的精子与卵子,他们给每个精子或卵子单一的染色体,并不是两个。在身体内任何细胞除了精子与卵子外染色体皆为成对出现。我们都知道当精子遇到卵子时会发生什么事:精子将会刺入卵子中,然后放置他的单一染色体在卵子的核中,此时卵子就为受精卵,受精卵开始分裂跟复制此时已经成对的染色体,这个过程称为细胞有丝分裂。
        人类有与孔雀鱼相同数目的染色体:46个或是23对,然而孔雀鱼的X染色体与Y染色体一样大小,而人类的Y染色体却比X染色体还来的小,人类的基因大约有三万个,不过却没有可以明确的指出孔雀鱼有几个基因。也许大约也与人类差不多的数目。由父亲所产生的染色体与母亲所产生的染色体相结合,每个染色体都由一连串的排列基因所组成,例如眼睛颜色的基因在某一个染色体中; 举个例子来说好了:白子与灰色(grey)体色<我们所称的野生色>基因为对偶基因,对偶基因所指的就是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上相同的两个基因:  
由公鱼所产生的基因与母鱼所产生的基因,两个基因相对在染色体位置相同时将会发生偶合,当两个一样基因相偶合时(如上图绿色对绿色),他们就很简单的表现出绿色基因该表现出来的样子,不过当两个不同基因相偶合时,(如下图红色对绿色),有些疑问就产生了,这个问题有许多的解答,通常最有名的就孟德尔的隐性跟显性基因的表现法了,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较易显现的到基因  
以黄化跟野生色来做讨论吧:
当显性的野生色基因对上隐性的白子基因时将会产生野生色的子代
当显性的野生色基因对上显性的野生色基因时将会产生野生色的子代
当隐性的白子基因对上隐性的白子基因时将会产生黄化的子代
    所以当只有在隐性基因偶合到其它隐性基因时,隐性基因表现才有可能在子代上展现出来,隐性基因有可能被显性携带着但不表现出来<如我们所说的带白子基因的野生色之类的>
接着我们来利用这个方式作个子代体色表现机率上的推测:
拿野生色公鱼(AA)显性基因对上白子母鱼(aa)隐性基因
   母鱼贡献出一个a的基因  母鱼贡献出一个a的基因
公鱼贡献出一个A的基因          Aa           Aa
公鱼贡献出一个A的基因          Aa           Aa
可以看的出来生出来的子代皆为带白子基因的野生色
接着我们再拿这些子代去作自交的动作
拿代白子基因野生色公鱼(Aa)基因对上代白子基因野生色母鱼(Aa)基因
   母鱼贡献出一个A的基因  母鱼贡献出一个a的基因
公鱼贡献出一个A的基因          AA           Aa
公鱼贡献出一个a的基因          Aa           aa
由结果看到产生25%的全显性的野生色子代(AA)跟50%带白子基因的野生色子代还有25%白子表现出来了。
孟德尔定律的结论:
    我们现在有足够的基本知识来对这个定律作个结论,他的定律有两个大关键:
分离法则和    独立分类法则
分离法则主要是说明父母有成对基因,不过当在有性生殖阶段成对基因将会分离,子代只得到父母各一的基因,至于子代得到父母的哪一个基因全凭机率所定。独立分类法则说明到每个基因依然可以在表现的出现独立的表现,如红花依然可以有皱形跟圆形的种子,但不是皱形跟圆形的种子同时出现。我想上面这个棋盘图就是这两大关键的最好利用说明,希望每个孔雀鱼的饲主皆可以好好利用推测出自己想要的体色与品种。
PS:帖子是转的,希望作者看到了不要生气,本人也是为了方便广大孔雀鱼爱好者查阅,算是在为中国的孔雀鱼发展做自己的一份贡献吧!